——曹雪芹· 《詠菊》

無賴詩魔昏曉侵,繞籬欹石自沉音。

毫端蘊秀臨霜寫,口齒噙香對月吟。

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

一從陶令評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

梅竹蘭菊,在中國被稱爲“四君子”,它們因爲各自美好的品質,而被人們吟詠歌頌,常被詩人用來比喻自己的品格和操守。

晉人陶淵明就獨愛菊花,其有詩云“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因爲陶淵明不同世俗合污,淡泊致遠的高尚品格,使得菊花被賦予了“凌霜飄逸 ,世外隱士”的象徵,更得世人的認可和喜愛。

01.

花開不併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鄭思肖· 《寒菊 》

02.

白菊初開也自黃,開來開去白如霜。

小蜂劣得針來大,不怕清寒嗅冷香。

——楊萬里· 《白菊二首》

03.

粉靨金裳,映繡屏認得,舊日蕭娘。

翠微高處,故人帽底,一年最好,偏是重陽。

避春祗怕春不遠,望幽徑、偷理秋妝。殢醉鄉。寸心似翦,飄蕩愁觴。

潮腮笑入清霜。鬥萬花樣巧,深染蜂黃。

露痕千點,自憐舊色,寒泉半掬,百感幽香。

雁聲不到東籬畔,滿城但、風雨淒涼。最斷腸,夜深怨蝶飛狂。

——吳文英· 《惜黃花慢·菊》

(1)

人間萬恨已難平,栽得垂楊更系情。

猶喜閏前霜未下,菊邊依舊舞身輕。

(2)

莫惜西風又起來,猶能婀娜傍池臺。

不辭暫被霜寒挫,舞袖招香即卻回。

(3)

爲報繁霜且莫催,窮秋須到自低垂。

橫拖長袖招人別,只待春風卻舞來。

——司空圖· 《白菊三首》

另外,附錄那些很出名的詩人寫的菊花詩,當然,也寫得更好一點。

05.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元稹· 《菊花》

巧妙的表達了菊花的品性,所謂“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零也”,菊亦如是。

06.

小樓寒,夜長簾幕低垂。恨蕭蕭、無情風雨,夜來揉損瓊肌。

也不似、貴妃醉臉,也不似、孫壽愁眉。韓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將比擬未新奇。

細看取、屈平陶令,風韻正相宜。微風起,清芬醞藉,不減酴醿。

漸秋闌、雪清玉瘦,向人無限依依。似愁凝、漢皋解佩,似淚灑、紈扇題詩。

朗月清風,濃煙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縱愛惜、不知從此,留得幾多時。

人情好,何須更憶,澤畔東籬。

——李清照· 《多麗·詠白菊》

“清芬醞藉、雪清玉瘦”,寫盡了白菊的姿色神態,一覽無遺的表露了對菊花的喜愛。

07.

菊花如端人,獨立凌冰霜;

名紀先秦書,功標列仙方。

紛紛零落中,見此數枝黃。

高情守幽貞,大節凜介剛。

乃知淵明意,不爲泛酒觴。

折嗅三嘆息,歲晚彌芬芳。

——陸游· 《陶淵明雲三徑就荒松菊猶存蓋以菊配松也餘讀》

陸游這首詞,讚賞了菊花的品性和操守,同時也向陶淵明致敬。

08.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黃巢· 《不第後賦菊》

霸氣側漏,好一個造反頭子。

09.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白居易· 《重陽席上賦白菊》

以“白頭翁”喻菊花,又把菊花擬人化,新穎別緻。

同時一語雙關,既表示自己雖華髮蒼顏,但仍會有少年般的興致。

其二就是暗地裏抬高了自己,你是白頭翁,其他人是少年,儼然高出一截,所以“中有孤叢色似霜”。還有就是菊花不畏嚴霜,有傲骨之姿,代表一個人的晚節高逸。

10.

一夜新霜著瓦輕,芭蕉新折敗荷傾。

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

——白居易· 《詠菊》

一夜嚴寒過後,霜落屋瓦,導致芭蕉枯折,荷葉離披。

唯有那東籬種的菊花,初次綻放,迎着曉光,清容更麗。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