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

很多人都說(樂百氏)是你的兒子不能賣,但公司真的不能當做自己的兒子,太慘了。一百萬不賣,一個億、十個億、一百個億、一千個億,總有一個價,你是願意賣的;

別人說我做投資是拍腦袋,我腦袋都不拍,我是拍大腿的;

邊做企業,邊做投資,這個是不是最好的選擇,我是打問號的。

何伯權簡介:

1989年,創辦樂百氏,曾連續六年位列中國飲料市場佔有率首位;

2000年,將樂百氏92%的股份出讓給法國達能。次年與四名創始人一同離開;

2003年,成立今日投資有限公司,變身天使投資人;

2009年,作爲投資人蔘與投資的7天連鎖酒店的紐交所上市;

2011年,入圍福布斯中國最佳創業投資人榜,位列第41名。

1.

賣掉心愛的企業有多難?

在中國的企業家圈子裏,我們經常會提到基業長青、堅持到底,這都是優秀的品質。對於我來說,出售自己親手打造的公司樂百氏,第一考慮的是我自己還想不想繼續,我覺得做企業太累了

我記得在樂百氏最初的時候,什麼都沒有,真的就是幾十萬起家,那個時候人才也沒有、錢也沒有、市場也沒有、品牌也沒有,什麼都沒有,但就在那最初的三、五年,乾得很開心、很有激情、很投入,一點點的成績,都會很開心。哪怕有挫折,在裏面都覺得學到東西。但五年、七年之後,就覺得有點悶了,七年、十年的時候,就真的是基於一種責任,已經是沒有激情了。

如果要問,我做這件事情背後是什麼?是賺更多的錢、更大的企業、更大的名氣?這個是不是我真正要的。我真的是不想那麼累。我覺得到一定時候的話,就要有一些改變了。

像巴菲特,他現在八十幾歲,每天都是跳着舞去上班的。假如我也是跳着舞上班的,那我可能也幹到九十歲。但假如不是,爲什麼要委屈自己?

當時將樂百氏賣給法國達能的時候,被很多人罵了,我沒有回應。罵我說是出賣了一個民族企業,罵達能收購是爲了毀了中國的品牌,我覺得這些話還是理解的問題吧。因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賣企業的行爲,基本上沒有人去理解,最後還是自己該怎麼活就怎麼活。

很多人都說(樂百氏)是你的兒子不能夠賣,但我認爲真的不能把公司當做自己的兒子,太慘了。我覺得它是一個產品,跟水一樣。我生產一瓶水出來,我也有感情,你說一毛錢賣不賣?我肯定不賣,對吧。但是一塊錢呢?一塊五呢?我就賣了。

但企業的話就有很多人說,我創的企業我不會賣的,因爲它是我的兒子。對,兒子的話就出多少錢,你都不會賣。但假如是企業呢?一百萬不賣,一個億,十個億,一百個億,一千個億,總有一個價,你是願意賣的,可以賣的。最起碼90%以上的人可能會賣,只要覺得公平、合理。

做企業是人生的一個階段,這個世界很大,很多東西你不知道的。你可以經歷很多東西,並不是你第一個得到的就是最好的。你認爲那個時候捨不得或者怎麼樣,只是你花了心力進去,你覺得這個是最好的,但並不等於是最好。

2.

如何盡好本分做投資

我二十九歲創業,三十二歲成名,四十歲賣了樂百氏,在哈佛訪學一年後,回國以天使投資人的身份成立“今日投資”,將自己的下一個十年鎖定在了投資領域,連續投出了久久丫、七天連鎖酒店、諾亞財富、喜茶等明星項目。

其實我離開樂百氏的時候,什麼都沒有想,沒有計劃。可能是覺得不成熟,但我覺得它也成熟。你只要知道你有什麼,這個世界那麼豐富,你可以重新找。所有東西的話我覺得都要專心致志地去做。做樂百氏的時候,我專心致志地去做,然後停了,我也可以專心致地去找我下一步的路。

第一,我都投很早期很早期的項目;

第二,就是投的項目很少。一般投早期的投資人,會投很多項目,廣撒網;

第三,我基本上不做盡調,我也沒有人去做盡調,大部分的瞭解就是聊聊天;

第四,別人說我是拍腦袋做決策,我說我腦袋都不拍,我是拍大腿的。談起來覺得這個過癮,這個好,那我就投。

這些做法可能跟常規的投資方式都不一樣,但我自己堅信一點,就是我必須要做我自己比較熟悉的。

我覺得給創業者帶來最大的價值是相互啓發,然後更多的是給他們信心跟勇氣。從我接觸的很多創業者來說,首先是方向,方向對不對?方向對了,快一點慢一點無所謂。去北京是往北走,而不是往南走,不然的話你越走越快,就離北京更遠了。

第二是節奏。節奏是創業者很難把握的,該衝的時候不衝,就失去了機會;或是不該衝的時候,你拼命往前跑,那最後的話就全部散了。後續資源、資金、質量跟不上,那可能這個公司就沒有了。

第三是怎麼去找到一個切入口。很多創業者,只是想要做什麼,但最關鍵的是你怎麼切入,從哪一個口切入,然後切入之後如何能夠生存下來。你只要生存一段時間,那自然會找到未來的一個機會。最怕你一切入,就已經是找錯了口。

在我孵化或者聯合創始的所有企業中,最驕傲的諾亞財富。汪靜波作爲女性來說,真的是非常優秀。她既有柔弱的一面,跟人的關係非常好,但她做起事情來又很有決斷。在情感上面去能夠有很好的一個愛跟包容,去做市場或是做企業,同時她還有很好的戰略。在這個投資案例中,賺了大概3000倍、4000倍的回報。 

我投資的項目大多是自己非常熟悉的服務類企業,不投互聯網是因爲我不熟悉,憑什麼我在互聯網可以賺到錢?蔡文勝、李開復、徐小平,這些人那麼優秀,對這個行業那麼熟悉,我還要再踩進去,憑什麼?我覺得最後還是要守住自己。

每一個人所知道的東西非常非常少,但對於這個世界來說,那麼少的東西,已經足夠大了。這個世界上,你佔有一點點,已經是足夠足夠的大了。那爲什麼不去集中精力,就將這個井挖深一點,而不是擴大。因爲再擴大的話,可能表面都沒有水,都是沙漠,那不如就挖深一點。

而且,要沉得住氣,不然根本沒機會賺錢。大家都看到這個,爲什麼是你呢?賺錢的機會還是非常非常多,關鍵能不能守住你熟悉的。

3.

企投兩段論的成功之道?

有些企業家一方面從事於自己所喜歡的實體經濟,爲轉型升級而進行不懈的努力;另外一方面,他們的部分資金也投入到了金融領域,投入創業浪潮中。這兩種能力聚集到了一個人的身上,出現了一種新的企業家品類——企投家。

對於企投家來說的話,一邊做企業,一邊做投資,這個是不是最好的選擇?我是打問號的。從我自己經歷來說,我希望他要有一個很好的界限去界定。企業就是企業,投資就是投資,你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是一個階段的過程,還是一個同時的過程?假如我繼續做樂百氏,我做了投資不會成功,因爲樂百氏是我的全部,名譽、地位、金錢全部都來自樂百氏。所以我大部分的精力都會集中在樂百氏上面,對其他項目就只是關注。

首先,你不是投資家,你用企業家的角度去談一個項目,不一定能夠有共振思維;

其次,投資經理跟你彙報投資項目,跟你自己作爲企業家的觸覺、敏感性是不同的。因爲彙報上來就已經多了幾個層次,還是通過模型等等一大堆的東西,過濾、過濾、過濾,之後才彙報到你那裏,你憑這個判斷,差別太大了。

最關鍵的是你的精力不在這,肯定最重要的還是在企業上面。

我自己是停了企業,然後我用在企業積累的經驗、財富、人脈,再去學習投資,找到了我自己的投資風格。但我覺得企投家這個概念,或者這樣一個定性是對的。

企業家做投資的話,很多都是有過創業的經驗,有過管理的經驗,而純粹財務背景的人出來做投資,靠模型、靠書本的積累去判斷,是兩個不同的東西,這是企投家的優勢。

不利的方面,就是指揮的比較多,想控制或者是想別人去聽他。但投資是不一樣的,運作的主體還是創業者,你只是一位投資者,你可以給意見,但他可以不聽。

創業有高峯,就會有低谷,創業是這樣,投資也是。我做得很好,走在別人的前面。但現在一大批非常優秀的投資人出來了,而且專門去做。那我還能不能保持?可以,你全力以赴去投入。但是你還有沒有激情,沒有激情爲什麼還要去做?

我基本上每件事情到高峯,我就退,留下一個最好的形象。雖然做樂百氏的時候,別人認爲我不是留下一個最好的形象。但我認爲,我留的是最好的形象,在樂百氏做得最好的時候退下來。假如現在不行了我再退,退不下來。

上臺很容易,真的是勇氣,咬一咬牙跳上去了。但你能不能優雅地下來,不留遺憾,真的很難。

-------------------

來源:艾問人物

天使茶館編輯刪減

1. 真格基金徐小平:投資就是投優秀的人,即使他們現在的商業模式有問題也要投!

2. 我做CEO的8年零3天:只有3天是順境,剩下8年全都舉步維艱

3. 王功權:投資人問的1/3是傻瓜問題,1/3是沒法回答的問題!

4. 天使投資人孔乙己

5. 李開復:優秀的團隊 一定要招“苦大仇深”的人

6. 紅杉資本週逵:未來10年抱緊科學家的大腿!

7. 靳海濤:產業鏈條短的項目容易成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