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們來說個有趣的東西,那就是獨孤求敗這個人,前些篇的文章中,小編說過,因爲買了一整套金庸小說,所以這兩天讀到《神鵰俠侶》了,就看到楊過在襄陽城外的山谷中發現劍冢。

楊過發現獨孤求敗曾在石壁上寫到:縱橫江湖三十餘載,殺盡仇寇,敗盡英雄,天下更無抗手,無可柰何,惟隱居深谷,以雕爲友。嗚呼,生平求一敵手而不可得,誠寂寥難堪也。

封面

這樣的話語可以完全表現出獨孤求敗的心意,絕對是誠然寂寥的人物,而根據金庸小說的寫作來源,這樣的武學理念絕對不是憑空而出的,肯定有一個引子。

所以下面咱們來說說,獨孤求敗的武學境界,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前以之與河朔羣雄爭鋒。這是常人所言的利劍期。紫薇軟劍,三十歲前所用,誤傷義士不祥,乃棄之深谷。這是以柔克剛的境界。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恃之橫行天下。這是大巧不工,無所持利劍與以柔克剛的境界。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爲劍。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這便是無所持的境界。

封面

所以根據金庸小說的一脈相承,小編覺得獨孤求敗的武學理念是來源至天龍時代的逍遙派,不要覺得小編胡扯,聽在下細細分析一二,逍遙派的傳承來源,則是取自於莊周的《逍遙遊》。

而《逍遙遊》中的修道理念便是從有所持到無所持的境界,其內有言: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在這裏,莊周已經將修道的境界說道而出,那邊是從有所持,到無所持的強大境界,講的就是爲人的最高境界要脫離所持,就是所倚靠、憑藉的事物。獨孤求敗在這一點上可謂做到了極致,因此才成爲了武學境界最出神入化的金庸人物。

封面

從利劍期到軟劍期,獨孤求敗棄去了利劍的凌厲剛猛、無堅不催。從軟劍期到重劍期,求敗棄去了紫薇的“鋒”“工”,再到”木劍期“,獨孤求敗棄去了“劍”這種兵刃形式。

最後在“無劍期”,獨孤求敗棄去了所有的兵刃形式,從而在武學上達到了莊子嚮往的完全“無待”之境。這時的求敗,放眼天下萬物,無一爲劍,又無一不爲劍,處處爲劍,處處非劍。

這時的“劍”,在他心中已遠不止是一種兵刃,而是包含了天下地上萬物生演的規律,古往今來大哲感悟的至理,其涵義甚至已超出了“武”的範圍。

封面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獨孤求敗已經步入了修仙的地步,別人都在追求神兵利器,他早已經不在乎了,而在逍遙派的傳承中,亦是從有所持到無所持的境界。

無論是天山六陽掌,還是北冥神功,還是小無相功,都是渾圓如一的層次,化外界萬千手段於一身,而後取其精華,匯聚己身,從在乎世間萬般手段,到最後自成一體,成就自我,成就無所持的至高之境界。

封面

以上就是小編所思所想,有興趣的關注一二,評論一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