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初,應當是偏南方的族羣在此居住(九黎/九夷),直到殷商中後期(武乙時期),環渤海和東北地區的族羣才大規模進入山東、淮海(東夷),由此造成了後世的混淆,梳理清楚會有一定的價值。戰國中期魏國史書《竹書紀年(古本)》提到夏代的中原東部地區存在一個名爲“九夷”的族羣集團,並給出了七八個具體族名,再加上《史記·夏本紀》、《尚書·禹貢》的相關線索,可以得到這個九夷族羣集團包括至少14個族名,分別是:大禹敷平九州時代的鳥夷、堣夷、萊夷、淮夷、島夷等(夏本紀),夏商期間依次出現的風夷、黃夷、於夷、方夷、畎夷、白夷、玄夷、赤夷、藍夷等(竹書紀年)。

《封神榜》妲己亂商不完全是虛構?殷商滅亡的真正原因是東夷內訌

紅山文化

東夷,堪稱人們最熟悉也最陌生的一個名詞。它的地理方位指向山東半島、河北南部、淮海地區,但具體族羣在不同歷史時期卻差異很大。最初,應當是偏南方的族羣在此居住(九黎/九夷),直到殷商中後期(武乙時期),環渤海和東北地區的族羣才大規模進入山東、淮海(東夷),由此造成了後世的混淆,梳理清楚會有一定的價值。

一、最早的東部土著九夷,當爲南方族系

檢索各種古代文獻,最早最可靠的西周初期的《逸周書·王會解》引用了商代文獻《商書·伊尹朝獻》 ,提到的商代早期中原東部族羣與後世的東夷差異極大,它們的族名分別是:符婁、仇州、伊慮、漚深、十蠻、越漚,非常生僻,且同時說到這些族羣的特徵是“剪髮文身”。同樣持此觀點的還有宋代的古文獻彙編資料《冊府元龜》,說到“夫東方曰夷,被髮而文身”。衆所周知,“剪髮文身”是南方族系的標誌性特徵。但在後世人們的印象中,東夷的主要特徵是弓箭和溫仁的性格,淵源於東北方位,並未提到“剪髮文身”這類南方特徵。這就令人費解了。

《逸周書·王會解》引用《商書·伊尹朝獻》 :伊尹朝,獻商書,湯問伊尹曰:“諸侯來獻,或無馬牛之所生,而獻遠方之物事實相反不利。今吾欲因其地勢,所有獻之,必易得而不貴,其爲四方獻令。伊殷受命,於是爲四方令曰:“臣請正東,符婁、仇州、伊慮、漚深、十蠻、越漚,剪髮文身,請令以魚皮之鞞,烏鰂之醬,鮫鼥利劍爲獻。

《封神榜》妲己亂商不完全是虛構?殷商滅亡的真正原因是東夷內訌

山東陽穀蚩尤冢 農耕文化

更早的夏代,由於文獻非常少,更是茫昧難尋。戰國中期魏國史書《竹書紀年(古本)》提到夏代的中原東部地區存在一個名爲“九夷”的族羣集團,並給出了七八個具體族名,再加上《史記·夏本紀》、《尚書·禹貢》的相關線索,可以得到這個九夷族羣集團包括至少14個族名,分別是:大禹敷平九州時代的鳥夷、堣夷、萊夷、淮夷、島夷等(夏本紀),夏商期間依次出現的風夷、黃夷、於夷、方夷、畎夷、白夷、玄夷、赤夷、藍夷等(竹書紀年)。非常可惜的是,竹書紀年和夏本紀並未提到九夷的民族誌特徵,只說到這些九夷的貢物一般是絲、縞等紡織品及土特產,可以認爲也存在一定的南方特徵(紡織品)。

《古本竹書紀年》:帝泄,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玄夷、風夷、赤夷、黃夷。《史記·夏本紀》:禹行自冀州始。……鳥夷皮服。夾右碣石,入於海。……海岱維青州:堣夷既略,濰、淄其道。……厥貢鹽絺,海物維錯,岱畎絲、枲、鉛、松、怪石,萊夷爲牧,其篚酓絲。浮於汶,通於濟。海岱及淮維徐州:……淮夷蠙珠臮魚,其篚玄纖縞。浮於淮、泗,通於河。淮海維揚州:……島夷卉服,其篚織貝,其包橘、柚錫貢。均江海,通淮、泗。

《封神榜》妲己亂商不完全是虛構?殷商滅亡的真正原因是東夷內訌

蚩尤陵 山東陽穀

如此可以看到,夏商兩代的中原東部地區,實際上生活着具有南方特徵的族羣,其名稱在夏代被稱爲九夷;在商代的名稱,可以認爲對應着“屍方、人方、虎方”等,具體族名則如逸周書引文所列的符婁、仇州、伊慮等。那麼在夏代之前呢?很顯然,它們很可能就是《史記》、《國語》等提到的九黎、三苗,漢代以後註釋家往往認爲蚩尤就是這個族羣集團的領袖。因此,南方屬性的九夷族羣,其更準確的稱謂應該是“九黎”。根據李方桂等的上古音韻研究,黎、夷同屬於脂部,當可互通。

《史記·曆書》:少昚氏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擾,不可放物,禍菑薦至,莫盡其氣。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舊常,無相侵瀆。其後三苗服九黎之德,故二官鹹廢所職,而閏餘乖次,孟陬殄滅,攝提無紀,歷數失序。

《封神榜》妲己亂商不完全是虛構?殷商滅亡的真正原因是東夷內訌

河南龍山文化墓地

二、商末的東夷南遷,是殷商滅亡的主要原因

以上的考論可能很難讓人接受,因爲漢代及以後的學者往往認爲九夷/九黎就是東夷,指向環渤海和東北平原的族羣,影響最大的當屬於馬融疏《論語》時的解釋。《論語·子罕》說到“子欲居九夷”,因爲中原無道,而九夷性格溫仁。馬融解釋九夷:一玄菟、二樂浪、三高驪、四滿飾、五鳧更、六索家、七東屠、八倭人、九天鄙。從名稱看,全部屬於環渤海和東北平原的族羣。可以看到,九夷概念完全混淆了,不再指向上古和夏商時期的南方族系。但如果堅持“九黎”這個說法,就會清晰很多。

《封神榜》妲己亂商不完全是虛構?殷商滅亡的真正原因是東夷內訌

內蒙夏家店文化錘斧

何以如此呢?《後漢書·東夷傳》給出了答案:殷商武乙時期,環渤海和東北平原的東夷開始大規模內遷,進入淮、岱地區。它們與九黎/九夷混居,形成一個截然不同的融合局面。這時候的東夷和九夷/九黎就混同了。從各種線索可以猜測,東夷壓倒了南方九黎,形成一個相當危險的地緣態勢。因爲當時正逢公元前13-12世紀,歐亞草原上青銅文化大規模交流、播遷,輕便馬車、青銅武器等廣泛使用。而中原統治者武乙喪失人心,於是“東夷浸盛、分遷淮岱、漸居中土”。

《後漢書·東夷傳》:昔堯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蓋日之所出也。夏后氏太康失德,夷人始畔。自少康已後,世服王化,遂賓於王門,獻其樂舞。桀爲暴虐,諸夷內侵,殷湯革命,伐而定之。至於仲丁,藍夷作寇。自是或服或畔,三百餘年。武乙衰敝,東夷浸盛,遂分遷淮、岱,漸居中土。及武王滅紂,肅慎來獻石砮、楛矢。管、蔡畔周,乃招誘夷狄,周公徵之,遂定東夷。

《封神榜》妲己亂商不完全是虛構?殷商滅亡的真正原因是東夷內訌

前13世紀的殷墟馬車

他們的到來,很可能極大提升了中原東部地區各類族羣的武力水平,形成了更爲緊固的共同體,“東夷”甚至都形成了一個民族,有時候也被稱爲淮夷、徐夷,並強勢擴張,引發了商紂王、周公、周成王、周穆王等的連續反擊。這個歷史過程少爲人知,但《左傳》還是記錄了蛛絲馬跡。《左傳·昭公四年》記載到“商紂爲黎之蒐,東夷叛之。”蒐,是帝王的田獵活動,在殷商而言,可能還包括較大規模的人口掠奪,蒐的對象很明確地記載爲“黎”,於是東夷叛之。因爲南方族系的九黎,此時已經是東夷的治下之民,而紂王掠奪之,新遷入的東夷爲了自身利益,就反叛商朝。衆所周知。環渤海和東北平原的東夷,與殷商有着密切的關係。但出於自身利益考慮,東夷還是反叛了。紂王集結主要軍團對東夷作戰,周人於是乘機聯絡流亡夏人、周邊蠻族,對殷商突然襲擊,建立了周朝。這就是殷商滅亡的主要歷史背景。

《封神榜》妲己亂商不完全是虛構?殷商滅亡的真正原因是東夷內訌

甲骨文有關於紂王東征的記載

這條史料非常真實,因爲它明確區分了九黎和東夷,在古文獻中非常罕見,說明先秦學者對東部族羣的歷史演化還是有準確認識的。不僅如此,根據上文分析,東夷還是九黎的保護人,有着相當的軍事優勢。東夷和九黎相融合形成的新勢力在西周前期相當強大,出現了徐堰王這樣的超級領袖,統合着一批新邦國(如鍾離)與中原人對峙,一度對西周王室和齊魯等大國構成重大威脅。周穆王聯合楚人,對他們千里偷襲,才基本終結了這個持續一二百年的新動向。

《封神榜》妲己亂商不完全是虛構?殷商滅亡的真正原因是東夷內訌

蚌埠雙墩村 鍾離國青銅箭簇

三、殷商與東夷的關係

這裏還有一個小問題,就是殷商與東夷的關係。從上文引用的《左傳·昭公四年》“商紂爲黎之蒐,東夷叛之”可以看到,武乙時期進入淮、岱的東夷人,一開始是臣服於殷商的,直到出現了嚴重利益衝突,他們才反叛。這再次證明,殷商與東夷人關係相當緊密。這些東夷人一開始是作爲統治者盟友的身份進入的,甚至有可能是武乙主動邀請的同宗,是爲了應對西北方面周人的崛起,而“武乙射天”的天,即爲周人的標誌性信仰。

周武王死後,武庚和三監的叛亂,也是以這些東夷人爲底盤,說明殷商出自東夷當爲可信之事。但是,殷商所屬的分支,很可能是不同的早期分支,而且位置相對靠南。也就是說,很可能主要是位於河北地區,最多不會超過蒙東遼西一線,應該與紅山文化圈有着密切關係。從各種零星線索來看,殷商早期先輩與有易氏、有娀氏這類遊牧族羣有緊密聯繫,說明他們的主要活動區域當在河北。

《封神榜》妲己亂商不完全是虛構?殷商滅亡的真正原因是東夷內訌

殷墟銅器的鳥主題

殷商所屬的族系很早就融入華夏了。所以,本文所討論的武乙時期進入的東夷人,雖然屬於同宗,但由於當年代久遠且利益各不相同,終於出現了紂王時期的叛亂。這場內訌叛亂實際上也是殷商滅亡的主要原因。須知,當時草原上的青銅文化播遷非常廣泛而深入,很多落後族羣都在這一時期進入了青銅時代,徹底改變了地緣政治形勢。封神榜總是提到“冀州蘇護、永不朝商”和妲己故事,也不完全是虛構。因爲武乙時期進入的東夷人發生了叛亂,是可靠史實。後世演義爲妲己亂商,似乎也在暗示這段早已淹沒的歷史(冀州當爲東夷內遷的重鎮)。

《封神榜》妲己亂商不完全是虛構?殷商滅亡的真正原因是東夷內訌

青銅環首刀 中原與草原青銅文化交流的典型器物

三、其他補充證據

這段歷史非常混亂,後世往往不能辨析清楚。因爲多數觀點將九黎等同於東夷,由此造成竄亂。實際上,夏商及之前的上古時期的九黎,當屬於南方族系,在武乙時期被新遷入的東夷人替代了。其他證據還包括:

第一,據史記等正史及其他線索,上古時期的蚩尤集團(苗、黎等)很可能佔據着黃河下游地區。戰敗之後南遷而去,至今仍有諸多南方族系以蚩尤爲神祗。可以推斷,仍有衆多人口並未遷徙,殘留在中原東部地區,他們就是九夷/九黎。戰國楚人書《鶡冠子》提到九夷時,亦強調其用兵失敗。所以南方諸多族羣從黃河流域南遷的傳說不能完全忽略,其蚩尤、炎帝崇拜,當有一定的依據。另外,聽起來頗爲荒誕的夷人通彝,亦當指九夷而言,絕非東夷。

第二,鄭張尚方的古越語研究中,發現《越人歌》裏的大海,發音即爲“萊夷”的萊,可知,九夷應該是古越語集團,與後世的苗瑤、壯傣、侗臺語有關。他們曾經分佈到到了山東北部甚至更靠北的冀州地區。

第三,考古文化上,東夷當屬於紅山文化圈,而九夷/九黎屬於黃河下游的龍山文化(大汶口等)。武乙時期,爲何東夷會廣泛南遷,應當與當時草原上的青銅文化播遷有關,他們或者遭到了擠壓,或者自恃武力而內侵,直接引發了中原的大變局。(完)

《封神榜》妲己亂商不完全是虛構?殷商滅亡的真正原因是東夷內訌

良渚文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