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福建日報頭版】三年努力,莆田終於迎來這份榮譽!

莆田克服人多地少和鹽鹼地多、石漠化山地多等先天不足,精準施策,經三年努力,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

荔林水鄉綠滿城

福建日報記者 歐碧仙 謝豔荔 陳亮  

10月15日,莆田市領導從2018森林城市建設會議上捧回了“國家森林城市”牌匾。這標誌着,經過三年的努力,莆田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    

生態綠心保護修復,見縫插綠拓展空間,荒山禿嶺破石透綠……莆田克服人多地少和鹽鹼地多、石漠化山地多等先天不足,以民生爲重,生態優先,着力打造具有莆田特色的城市森林生態體系,書寫了森林城市建設的莆田故事,交出一份綠滿城鄉的五彩答卷。  

莆田城市綠心 歐碧仙 攝

規劃留綠,重塑城市生態基底

在莆田市區涵江區與荔城區的連接處,一片規劃面積約65平方公里的城市綠心令人讚歎。    

2011年,莆田開始進行生態綠心保護修復工作,圍繞水體治理、城市綠化、文脈修復,將獨具特色的荔枝林保護和內河整治、文化傳承有機結合,爲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區留住了最亮麗的一片綠土。2017年,莆田市生態綠心保護修復項目獲得中國人居範例獎榮譽稱號,在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2015年,莆田作出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戰略決策。市委、市政府成立“創森”工作領導小組,市長擔任組長,制定出臺工作實施方案,高標準編制實施《莆田市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確立了“媽祖福地、森林水鄉、木藝之都”的基本理念,全面營造“青山綠水藍天、絢麗多彩莆田”的森林城市形象。    

2016年,以森林城市建設提升年爲載體,開展大造林活動,圍繞城市、鄉村、水系、道路、園區、校園、海島、屏障綠化等推動“八大綠化”;    

2017年,以森林城市建設攻堅年爲載體,結合美麗莆田建設,實現美麗與發展共贏;    

2018年,制定“大造闊葉樹,綠化全莆田”三年計劃,全面推進莆田國土綠化美化花化彩化香化……    

“我們以每年策劃實施一場‘創森’主題活動爲載體,持續提高全市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市林業局局長方寶昌介紹,莆田建立了政府財政投入爲主、社會資金廣泛參與、金融資金合理利用的多元化投資機制,3年累計投入資金36.58億元,有力地保障各重點項目的實施。    

大地植綠,綠滿城鄉。2015年以來,莆田全市累計完成造林綠化11295.55公頃,市域森林覆蓋率提升至60.05%,接近理論最高值;新增城區綠地2012.51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提升0.51個百分點;新增公園綠地664.16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提升1.11平方米。目前,全市五大類40項指標均達到或超過國家森林城市評價指標要求。 

荔林水鄉 許武 攝   

見縫插綠,突破綠色發展瓶頸

隨着經濟的高速發展,莆田地域上留給綠化的空間越來越少,如何突破綠色發展瓶頸,破解土地資源稀缺和生態建設用地需求之間的矛盾?莆田市委、市政府從市情出發,尋出路,解難題,給出了森林城市建設的莆田方案——見縫插綠,深挖城鄉綠色發展空間。    

城廂區華亭鎮澗口村的綠色蛻變,是見縫插綠的一個縮影。    

環村路全部綠化,小廣場綠樹環繞,家家戶戶房前屋後見縫插綠,山地果園變身健身公園……儘管已是深秋,綠色依然成爲澗口村的鮮亮底色,“村在林中、房在樹中”的美麗鄉村景象隨處可見。    

這般生機盎然的澗口,令村黨支部書記蔡世民感慨不已。“長輩們過去用‘揭開鍋蓋番薯幹、掀開食罩蘿蔔乾、門前滿地玻璃砂、屋後座座禿頭山’來形容村裏的落後面貌。”蔡世民說,澗口村戶籍人口2880人,面積3.5平方公里,人均耕地僅有0.11畝。人多地少,加上土地貧瘠,年輕人多數外出謀生,留下來的村民多以水果種植、果苗栽培爲生,但收入微薄。    

2012年,澗口村被列入莆田市第一批“幸福家園”試點村。以土地整治爲突破口,澗口的新村建設、土地復墾、村容整治、鄉村綠化等工程同步實施。“在新村規劃時,我們就爲綠化留地,在村道景觀帶、庭院、公共用地和道路邊上見縫插綠。”蔡世民自豪地告訴記者,澗口新村總建築面積7.36萬平方米,其中,光是見縫插綠的庭院地就有1萬多平方米。村裏還將新村山體上的100多畝經濟林打造成健身公園。昔日的荒涼地、偏僻村,搖身一變成爲“澗水盈盈花含笑、籬落疏疏果飄香”的田園村、明星村。    

見縫插綠,爲城鄉披綠深挖綠色發展空間,莆田的母親河——木蘭溪綜合治理工程也是一個典型案例。    

“治理木蘭溪過程中,我們在木蘭溪兩岸加大造林綠化力度,打造沿溪綠道和生態景觀帶,提升木蘭溪防洪、景觀、文化多位一體的治水成效,讓羣衆更有幸福感。”方寶昌說。2017年,木蘭溪獲評全國十大最美母親河之一,爲生態治水和水系綠化提供了生動樣本。

綬溪沿岸綠化 許武 攝

石山披綠,啃下"創森"硬骨頭

在秀嶼區埭頭鎮大蚶山石漠化山地上,放眼望去,一些裸露的石頭上,卷莢相思、木麻黃等抗乾旱、抗風、耐鹽鹼的樹種迎風挺立,長勢喜人。    

莆田地處沿海,鹽鹼地多,加上長期受風雨沖刷和人爲因素干擾,水土流失嚴重,導致基岩大面積裸露或石礫堆積,形成石漠化山地。據統計,莆田全市有石漠化山地3.5萬畝。石漠化荒山造林,成爲莆田“創森”一塊難啃的硬骨頭。    

如何進軍荒山禿嶺,破石透綠?莆田在學習、借鑑和摸索、試驗中,總結出了一套沿海石頭山復綠標準。   

 “沿海石頭山復綠工程一直缺乏比較可行的實施標準。山體由於無土缺水,乾旱貧瘠,植被難以存活生長。”市林業局綠化辦主任何金雄說,爲攻破石漠化荒山造林難題,莆田林業系統先後組織前往省外考察學習海島造林經驗,並委託省林規院進行石漠化治理專業設計。同時,從砌坡、選苗、種植等方面不斷探索、總結,初步形成了一套沿海石頭山復綠做法。    

“我們在秀嶼區大蚶山、鷺峯山先行試驗近1000畝石漠化治理,採取魚鱗坑或石坎水平階整地、下客土、施基肥,採用保水劑等措施,並將連續植後養護3年,使造林綠化成活率有效提高。”秀嶼區石頭山造林負責人傅榮說。    

作爲目前全省唯一的石漠化造林試點,2016年至2017年,莆田共完成石漠化造林約1300畝。今年,根據“大造闊葉樹 綠化全莆田”三年計劃,莆田將加大石漠化造林力度,決定從2018—2020年,市縣財政每年配套2000多萬元,每年至少完成石漠化造林2000畝,加快脆弱生態環境修復,給石頭山披上綠裝。

秀嶼區土海溼地公園 許武 攝

記者手記

美麗莆田 生態優先

福建日報記者 謝豔荔    

莆田陸域面積只有4119平方公里,人口卻有354萬,環山面海、人多地少,建設發展的用地需求與生活宜居、生態保護的矛盾突出。    

這考驗着黨委政府部門執政的價值取向及執政能力和水平。自2015年,莆田市委、市政府以民生爲重、生態優先,作出全面開展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工作的決策。    

位於城區附近的6萬畝原生荔枝林帶得到修復保護,建成城市綠心;曾經漂浮豬糞、污水四溢的土海如今也改造成2000多畝的溼地公園。除了保護已有的森林綠地,針對人多地少的現狀,莆田還想方設法增加綠地面積。他們嘗試在沿海的石頭山上造林,挑戰不可能;在農村提倡“見縫插綠”,讓農民的房前屋後也佈滿綠色。這些做法都爲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綠化率提供了良好的範例。    

莆田堅持綠色發展的理念,爲子孫後代保住了一片綠水青山。通過“創森”,莆田人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得到提升,城市競爭力也得到提升。今後,“創森”效益將進一步放大,實現“美麗莆田”的美好願景。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