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馬寅翔接受錢報記者專訪。

華東政法大學80後老師馬寅翔,畢業於北京大學的法學博士;95後女生許肖楠同學,來自浙江台州的大二女生——他們,因爲一次意外的作業問題,突然走紅,讓兩人都有點猝不及防。

事情是這樣的:肖楠同學稱因課間上了次廁所不知道同學已把作業交了,問馬老師能否下次補交,老師回答抱歉;她就提出交作業時不在場,師生應風險共擔,老師要求她論證自己遲交作業之合理性;肖楠真寫了《論推遲作業之合理性》,然後老師以《關於遲交作業案的歸入法分析》進行了回覆。因爲兩人均是在一個有幾百人的上課微信羣中一問一答的,所以在有同學將聊天記錄轉發朋友圈後,事情引發關注。

錢報記者在上海採訪了這對師生。

老師馬寅翔說,他無非是堅持了平時的教學方法:尊重學生、平等對話。

許肖楠同學則表示,“一不小心”成爲事件的緣起者有點猝不及防,但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爲年輕人固有的挑戰精神和學校提倡的批判性思維。

昨天晚上,馬老師的《刑法案例研習》如期繼續開課,許同學終於交上了自己的作業,這也是這對師生論文之辯後第一次見面。

法學學生

應對規則抱有足夠敬意

馬寅翔老師的《刑法案例研習》是一門公選課,兩週一次,一次四節,下午5點25分到晚上8點45分。

這門課是通過對熱點刑事案件進行深入剖析,在鞏固刑法總論學習效果的同時,側重培養學生運用歸入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以及當衆發表自己見解的能力。

昨天下午,16點50分不到,許肖楠就往教室趕了。她內心有點小忐忑,想着一場風波之後,自己等會交作業該說啥呢,總不能就是一句簡單的話:“馬老師,我就是上次沒交作業的同學,現在來補交了。”

本想早到能做點準備的許肖楠,一進教學樓就喫了一驚,樓道里黑壓壓的全是人。這門是大課,有192名同學,看來同學們都早到了。

17點25分,馬老師準時上課。這一次,與往常不同的是,他先放了一段短視頻,主要內容就是公佈自己這門課的新規則“以後不再接受任何理由的遲交作業”。

“我一直堅持,作爲法科學生,對規則應抱有足夠的敬意。這也是遲交作業這件事我想和同學們共勉的,既然當前存在一定的漏洞,誠如學生在論證中指出的一些原因,那就應該及時把它補上。” 馬寅翔表示,不是自己較真、不近人情或者把作業這事看得多重,而是強調一種規則意識,而且他的作業都是給學生留有足夠時間的。

他說,規則提前說好了,接下來就是師生共同遵守的問題。

第一節課間,許肖楠走上講臺,補交上自己的作業。

她對錢報記者描述了那一刻,“他那時候在寫什麼,我就喊了聲老師,他抬起頭來以後,我把作業遞上去,說這是遲到了兩星期的作業。老師愣了一下才反應過來我說的是啥,他還跟我說了聲謝謝。”

許肖楠對錢江晚報記者表示,她不認爲老師是針對她而制定的新規則,就如同她補交的那份作業,她自己特別不好意思,因爲她覺得不夠好。

“就算不好意思,我也不能重新寫一份,因爲如果重新寫的話,就構成實質不公了。”她說,她只有認認真真準備以後的每一次作業,纔對得起馬老師對她的信任和對規則的尊重。

學生的專業術語

讓我眼前一亮

馬寅翔戴一副半框眼鏡,初次見面給錢報記者的感覺是有些靦腆。

“我沒想到事情會引發那麼多人關注,坦白講,當時我都有點不知道該怎麼面對。”事發後,馬寅翔接到很多電話,其中不少是要採訪他的。

出生於1982年的馬寅翔是山東人,2013年北大法學院博士畢業後來到華政,2015年進入華政法律學院刑法教研室,成爲一名刑法學教師。

與馬寅翔老師的對話比較匆忙,那天中午他還要從華東政法松江校區趕往長寧校區給研究生上課,他一個勁對記者抱歉,因爲上午他在學院忙課題的事情,實在抽不出時間。

“松江這邊是本科生的課,長寧是研究生,兩個校區比較遠,雖然有校車,但是時間有時候對不上。”

“我喜歡當老師,喜歡探討學術問題。其實最開始,許肖楠同學應該是想私下和我解釋這件事的,她申請加我微信時,我當時手頭有事沒看到,就沒有通過,後來她就直接在羣裏喊了我。她最初上廁所的理由我沒接受,因爲這個作業我佈置挺長時間了,但她後來提出‘風險自負’與‘共同承擔’讓我眼前一亮,我覺得有意思,因爲這有點法學術語了,學法律的學生我覺得應該理性維護自己的權益。後來,我也沒想到,她真的寫了那麼長,據說她用了三個小時。雖然其中某些理由有些牽強,但也不乏閃光之處,確實體現這名同學在這個問題上思考過了。可以說,她後來的表現觸動了我做學術的那根弦。我也很認真地思考了下,我的回覆文用了兩個小時。”

“沒想到這件事的反響這麼大。”馬寅翔表示,“其實,在我回復完同學後,這件事對我來說就結束了,我就不再是當事者,而和你們一樣,是個旁觀者,我也在觀察大家對這件事的反應。”

馬寅翔自己分析道,事情本身其實不大,之所以受到大家關注,主要是因爲學生和老師互相“寫論文”回應對方的方式比較新鮮有趣,也體現出師生間的平等關係,而不是以往大家印象裏刻板的關係。這種平等對話的方式透露出老師對於學生的尊重,這或許是比較打動人的地方。而學生敢於向老師發起挑戰,並有理有據地寫出了辯解意見,體現了學生的思辨和勇氣,這也是爲大家津津樂道的。

彼此尊重

是理想的師生關係

“尊重”,是這對師生共同提到的一個詞。

馬老師說,如何處理師生關係是每個老師都要面臨的問題,甚至可以說是難題。在和學生的交往中,老師們往往擔心“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在他看來,尊重是前提。

“現在的學生個性活潑,權利意識已經萌芽,單方面強調師道尊嚴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和知識的傳授。在尊重學生的前提下,對產生的爭議問題展開平等對話,往往能夠收到更好的效果。刑法的靈魂是罪刑法定原則,運用該原則所蘊含的保障權利的精神來處理補交作業的方式,不但可以讓教師踐行所學,也可以讓學生切實體會該精神的寶貴。而以理服人的做法,也可以讓學生直面感受邏輯分析的魅力,從而爲其今後的學習注入動力。”

許肖楠說,她理想中的師生關係是比上下級親近,又比朋友疏遠一點。她認爲作爲學生,對老師始終要心懷敬重,哪怕很熟也不能太隨意。而對於老師,她希望老師能對每個學生都有所注意,甚至瞭解,當然也要尊重學生。

爲什麼最後會真像老師要求的那樣寫論文而不是採取其他博同情的方式,許肖楠坦誠自己就是爲了挽救一下成績,以及內心小小的一點不甘心(畢竟自己在規定時間內做了,只是錯過交的時間)。“事後回想,也覺得自己當時膽子有點大的。” 許肖楠笑着說,因爲這事,自己被很多人看成女漢子。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