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如今的城市中

已經看不見走街串巷的彈棉郎了

噔噔的弦響和地上亂飛的棉絮

也已成了一代人的回憶

彈棉花是一種老手藝了,雖然如今在城市裏已經不多見了,但是40 歲以上的人都會對“彈棉花”還是有着清晰的記憶。

- A vetera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raftsmanship -

中國傳統手藝元老

與其他手工藝相比,彈棉花真的是不出彩的存在。或許是因爲在我們的心目中,彈棉花只是那些勞苦的農民們爲了生存的一種技能,它太俗,太接地氣了。

其實彈棉花的歷史很久遠,最遲也可以追溯到元代,所以說彈棉花是中國傳統手工藝中的元老之一也不爲過。

從前,在農村有不少的貧苦農民和工匠因爲迫於生活的壓力,整年在外地走街串巷爲別人彈棉絮,慢慢的“彈棉郎”的稱呼就傳開了。

“檀木榔頭,杉木梢;金雞叫,雪花飄”,當時彈棉用木棉彈弓,用竹製成,四尺左右長;兩頭拿繩弦繃緊,用綫弓來彈皮棉。

- The missing slugger -

不再見身影的彈棉郎

彈棉工具有大木弓,用牛筋爲弦;還有木棰、鏟頭,磨盤等。彈時,用木棰頻頻擊弦,使板上棉花漸趨疏鬆,以後由兩人將棉絮的兩面用紗縱橫布成網狀,以固定棉絮。紗布好後,用木製圓盤壓磨,使之平貼,堅實、牢固。

“鉤棉、彈棉、壓棉、牽紗、揉棉,五道工序下來,才能做出一條手工的棉花被。一個人一天可以做兩條。

現如今的城市中已經看不見走街串巷的彈棉郎了,而噔噔的弦響,和地上亂飛的棉絮也已成了一代人的回憶。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