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運行產生了一定影響。從疫情態勢看,這種影響還將持續一段時間。怎麼認識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是否還要堅持今年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這些目標任務能否順利完成?這是很多人都關心的問題。

這些問題的實質,說到底,就是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景有沒有信心的問題。事實上,答案很明確,就是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發展的趨勢沒有也不會改變,中國經濟一定行!

不可否認,疫情短期內對中國經濟特別是部分服務性行業的影響是比較大的。比如,2019年春節黃金週期間,全國零售和餐飲企業實現銷售額高達1萬億元,旅遊收入達到5139億元,然而今年春節期間這兩個行業都受到了很大的衝擊。比如,受疫情衝擊,不少企業到現在還沒有正常復工復產,潛在影響還沒有完全釋放。

這是困難的一面,不容迴避。

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這種影響畢竟是遭遇性和短時期的。中國是個大國,維持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發展的基本條件並沒有改變。今天的中國,經濟規模已經接近100萬億元,是製造業、貨物貿易、外匯儲備第一大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擁有14億人口的龐大市場規模、4億多中等收入羣體、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和擁有技能的人才資源、1億多個市場主體,還擁有全球最齊全的產業體系。有黨的堅強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再加上這樣的經濟體量、這樣的物質基礎、這樣的資源技術條件、這樣的市場規模和日臻成熟完善的宏觀調控,賦予中國經濟強大的抗衝擊能力,只要我們堅定信心、應對有方,完全可以使我國經濟快速恢復到正常軌道。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中國經濟發展有着巨大韌性、潛力和迴旋餘地,經濟長期向好的態勢不會改變。2月10日,在北京市調研指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時,他再次強調:“要堅定信心,看到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疫情的衝擊只是短期的,不要被問題和困難嚇倒。”關鍵時刻,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爲我們穩定經濟預期、做好今年經濟工作注入了強大信心和力量。

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對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會議明確要求,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努力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降到最低,保持經濟平穩運行和社會和諧穩定,努力實現黨中央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

當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更加堅定信心,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在堅定不移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統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各項任務,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及時出臺和落實相應政策,盡最大努力做好“六穩”工作,既確保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又努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爲了應對疫情衝擊,全力做好經濟工作,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國務院常務會議作出專門部署,出臺了一系列重磅政策措施。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各地各有關部門也陸續推出一系列面對當前形勢精準施策的政策措施。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印發《關於切實加強疫情科學防控 有序做好企業復工復產工作的通知》;人民銀行、財政部、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等5部門聯合出臺30條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措施;工信部出臺支持中小企業復工復產的20條措施,給予有針對性的扶持;北京、浙江、廣東、四川等地也都先後出臺支持企業復工復產的措施,從財政、金融、稅收、用工等各方面予以支持……

目前,這些政策措施的效果正在不斷顯現,關鍵醫療物資、能源、糧食、交通物流等重點領域企業均已陸續開工,電力、天然氣和成品油供應充足,民航、鐵路、水運運輸運營日趨正常,各類企業正在有序復工復產。

經濟發展史告訴我們,一些重要的創新創造往往會在因應風險挑戰的需求中出現,一些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也有可能隨之誕生,併成爲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今天中國蓬勃發展的電子商務、互聯網經濟與當年應對“非典”疫情有很大關聯。當前,得益於以5G、人工智能、雲計算爲代表的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知識共享、遠程教育、遠程辦公、遠程診斷等一系列新的生產生活方式正迅猛發展。隨着經濟運行回到正常軌道,更多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將會陸續誕生並茁壯成長,爲中國經濟開闢新的增長空間。

越是艱險越向前。縱觀新中國歷史,中國經濟從來不是在一帆風順中發展起來的,而是在應對各種風險挑戰中逐漸做大做強的。只要全黨全國人民團結一心、努力奮鬥,深入貫徹以新發展理念爲主要內容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就一定能戰勝疫情,化危爲機,推動我國經濟沿着高質量發展軌道向好前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