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全国社区戒毒社区康复“8·31”工程暨堵源截流“5·14”机制会议召开当天,记者随与会代表实地考察了云南昆明戒毒康复工作。从社区戒毒专职人员配备到戒毒康复人员可视化管理服务体系,从“公医、公卫”合作到“即参即保”,这里的戒毒康复工作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科学化、专业化、人性化的全方位服务,呈现出一派健康发展的新气象。

  ★

  推进救助帮扶专业化

  在昆明市盘龙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站,记者听到了曼云(化名)的故事。年轻时的曼云因为好奇染上毒品,丈夫选择带着年幼的儿子离开了她。在强制隔离戒毒期间,父亲的离世让她下定决心戒断毒品,照顾相依为命的母亲。曼云转至社区康复那天,工作站的禁毒专职人员和社区民警等在门口接她回家,帮扶小组专门为她制订了社区康复计划,在社区的温暖帮扶下,曼云重新融入社会,还获得了街道办事处禁毒公益岗位的工作。

  曼云是工作站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的一个缩影。为更好地服务戒毒康复人员,工作站成立了由成员单位、社区干部、社区民警、禁毒专职社工、社区医生、学员家属、楼栋长、心理医生组成的“八位一体”戒毒康复帮教小组,构建了救助帮扶体系。

  在工作站,记者看到,这里的禁毒专职社工统一服装、统一标识,承担了帮教、谈话、信息化录入、档案管理等一系列工作,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着专业规范的服务。据了解,截至今年8月底,云南全省1373个承担戒毒康复任务的街道(乡、镇)全部成立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机构,配备社区戒毒专职人员5333人,邀请专业人士对各州市业务负责人和重点地区社区戒毒专职人员开展培训198批10685人次,促进了戒毒康复救助帮扶工作水平和效果的提升。

  ★

  推进管理服务可视化

  为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盘龙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站依托昆明市禁毒委开发建立的“吸毒人员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和盘龙公安分局建立的“VID视频大数据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管控模块”,运用互联网开展对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的分期、分类、分别管理,通过手机APP和电脑PC端进行街道、居委会、派出所、帮教小组之间的信息互推。

  记者在现场看到,该平台实现了对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每周签到可视化、远程尿检可视化、工作信息动态可视化的可视化管理服务。工作人员可以在平台上查看详尽的管控和帮扶信息,根据不同帮扶对象的需求,为他们申请低保,跟进帮扶计划。

  “这个可视化平台值得学习借鉴,借助平台实现了对戒毒康复人员的第一时间有效管理服务。”有与会代表表示。国家禁毒委员会副主任、公安部反恐专员刘跃进在与平台管理人员交流后指出,“将来平台应用成熟之后,可以做更大的融合。”

  ★

  推进医疗救治社会化

  “公医、公卫”合作和“即参即保”,是昆明市公安强制隔离戒毒所智慧化破解病残吸毒人员医疗救治难题的两大亮点。

  “我们积极为他们提供帮扶救助服务,切实解决收治难问题。”戒毒所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此,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设立了病残吸毒人员救治专区,戒毒所内成立了公安强制隔离戒毒所医院,由市三院承担病残吸毒人员医疗救治主体责任,戒毒所承担管理教育、安全防范责任。据了解,目前云南省已有14个州市建立了“公医、公卫”合作模式,11个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与医院开展合作,全面形成医生入所巡诊治疗和危重戒毒人员送医院监护治疗的“双向”治疗格局。通过收治管控与医疗救治相结合,病残吸毒人员的“收”与“治”难题得到有效解决。

  同时,为解决戒毒人员住院治疗费用问题,在云南省禁毒委的协调指导下,昆明市公安局联合市人社、民政、财政等部门,建立了病残吸毒人员“即参即保、即保即结算、实现全员参保”的医疗费用保障机制,确保医疗经费结算及时。市公安强制隔离戒毒所专门设立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经办点,统一为收治的病残吸毒人员办理参保手续,及时对产生的医疗费用进行结算,实现参保结算一步到位。

  

  内容来源:中国禁毒报

  图文编辑:孙 榕

  了解投稿信息:《中国禁毒报》投稿指南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