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涂吉祥 苏江

这里,地广人稀,交通闭塞;这里山清水秀,基础设施落后。但这里的村民,与山外的城里人一样,盼望美好生活,期盼幸福的明天。

10月25日,我们走进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到处感受着村民期盼早日脱贫的强烈愿望,感受到来自社会各行业的关心和扶持,听闻到村民发展新兴产业,脱贫致富,改变乡村美好生活的欢声笑语。

中益乡是重庆市深度贫困乡,是国网重庆电力结对帮扶的17个深度贫困乡之一。2015年以来,在国网重庆电力的统一安排下,国网重庆石柱县供电公司积极对接县政府扶贫攻坚规划,将电力建设与扶贫攻坚产业项目衔接,优先安排扶贫类电力改造项目。在这条电力扶贫攻坚路上,供电员工播撒下辛勤汗水,收获着频频从乡村传来的喜讯。

蜂在花丛舞

一根根崭新的电杆挺立山坳,一组银线飞跨山间,飞进农家,飞进石柱中蜂原种场,为中益乡龙头产业提供可靠的电力保障。

花丛迎风舞动,蜜蜂花间飞舞。“看,这只就是蜂王!”在中益乡的石柱中蜂原种场内,养蜂人孙铭方正兴致勃勃的将手里的一只种蜂,展示给石柱供电公司沙子供电所员工谭斌看。“度冬用电没问题吧!有啥子事,给我打电话就可以了。”10月25日,谭斌带着几个工友,趁着种蜂场大部分蜜蜂冬眠,把种蜂场附近的线路进行了彻底改造,保障居民及种蜂场度冬可靠用电。干完活,谭斌正遇孙铭方在喂养蜂群,便走进养蜂棚,给孙老板闲聊几句。

石柱中蜂原种场,是重庆市农委立项审批的市级中蜂原种场,拥有一定的科技配套设施设备,目前有中蜂原种母群180多群,每年可培育优质中蜂种群1500群、种王5000多只。去年为全县130个大户及贫困户提供优质种蜂4500多群,使养蜂大户和贫困户取得了较好收益,带动352家贫困户脱贫致富,带动了当地养殖产业发展。

“要不是供电公司改造了线路,我哪能搞出这么大阵仗?别说带动其他贫困户了,我自己还需要别人来带动呢!” 孙铭方看着山脚下的中益乡街道,见供电员工正在忙活着电力电缆下地工程,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有了充足稳定的电力供应,孙铭方还打算搞出更大的阵仗——准备逐步提高科技育种水平,建立“中蜂品系科学化管理平台”,增设蜂王人工受精系统,安装受精仪、体视显微镜、管理软件及电脑、洁净工作台等设备,把传统养殖向科技养殖推进。

“我看你才是幕后最大的‘蜂王’吧!”临走前,谭斌跟孙铭方开玩笑说。孙铭方“嘿嘿”一笑,转身一挥手,一群种蜂朝花丛飞去,顿时,山间传来一阵“嗡嗡”的声音,数千只种蜂又开始了它们一天里辛勤的耕耘。

药农哈哈笑

李成被县里任命并下派为中益乡驻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已经有200多天了。作为供电公司派出的驻村干部,这些天,他常深入各个村巡察,帮助群众协调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学权,在忙啥子哟?”来到盐井村2社,李成望着面前一大片长势喜人的前胡喊道。前胡是名贵中药材,具有降气化痰,散风清热的功效,市场前景乐观。听到喊声,在前胡地里低头忙活的向学权抬起头,连忙打招呼:“是李书记啊!我在看看前胡长得如何呢。”向学权搓着手上的泥巴,跑过来说:“这不,下个月10号就要来集中收购了嘛,现挖现割现卖,稳当得很!”

盐井村种植前胡共有526亩,年产量300多吨,保底收入158万元。向学权是其中之一,种了12亩前胡,产量能达到13.2吨,年收入有6万多元。在县里派下来的技术员李永江指导下,他种植前胡讲技术又悉心照料,前胡质量比哪家的都好。

“用电有什么问题吗?”一旁的供电员工张成华问他。“没得问题!没得问题!”向学权称,自从前年线路改造后,现在电压稳当得很,抽个水浇个地是轻轻松松的。就算有时候有点小故障,要不了好久电力公司就把电送起了,还是那句话,稳当得很,哈哈哈!笑声,在田野上飘荡。

石蛙呱呱叫

“呱—呱”,一群石蛙趴在石板上晒太阳,几对石蛙在水中追逐,走进盐井村“隔岩洞石蛙专业合作社”养殖场,让人感受到村民们改变现实,脱贫致富的梦想。

石蛙是蛙类的一种,生长在深山沟涧的溪流石缝中,体大如蟾蜍,四肢肥胖,肉质细嫩,具有很高的食补价值,对环境和水质要求极高。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滥捕滥杀,不少地方已濒临灭绝。

谭斌是盐井村土生土长的人,毕业于西南大学水产专业。3年前他看中家乡的优质水源,从外地引种,发展石蛙养殖,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于是他瞒着父亲借来40万元,在村里建起了5亩石蛙养殖场。当得知儿子欠了40万后,父亲吓得一身冷汗,连忙偷偷跑到养殖场,但见到一只只鲜活的石蛙蹦来蹦去,父亲看到了希望。他主动提出拜儿子为师,学习石蛙养殖技术。

“我父亲很快学会了石蛙养殖技术,用电脑管理养殖场也得心应手了。现在,我放心地到单位上班了,父亲成了‘谭老板’。”有了父亲的鼎力相助,更坚定了谭斌扎根山村,带动大家一起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在兴办养殖场的同时,谭斌通过应聘,成为了国网石柱县供电公司沙子供电所的一名管片电工,他凭着勤学苦干,很快担任了片区经理,成天奔忙在供电服务一线。

谭斌是电电力扶贫和产业扶贫两不误,忙起来根本没空管自己的养殖场,幸好现在有父亲帮忙管理。如今石蛙养殖场供不应求,每年产量1200多斤,纯收入20多万元。前不久,还与10个贫困户结对子,加大投资到了60多万元,用进场务工、入股分红等方式,帮助大家脱贫致富。

巧妇偷着乐

“当上CEO,迎娶白富美,从此走上人生巅峰。”是网络上使用频率最高,形容每个年轻人梦想的一句话。在中益乡,80%的年轻人怀揣着这样的梦想出外务工,不少人经过多年的打拼,纷纷在老家盖起了一栋栋漂亮的新房,而跟着住进新房里的,还有不少外来媳妇。

在桃园村贫困户谭登华的新房子里,贵州的外来媳妇正熟练的用电磁炉炒菜,电饭锅已经冒出了米饭的香味,婆婆正把一块新鲜的猪肉放进冰箱。外面的客厅里,家庭成员围坐在电视机旁,一边收看精彩的电视节目,一边等着香喷喷的饭菜端上桌。

与谭登华家对面的残疾人苟学军,16岁时因关节炎治疗不及时,双腿落下残疾,是电力公司精准扶贫“一对一”的重点帮扶对象。架线通电、房屋装修、电表安装,每一件事,李成都亲力亲为,多方协调组织。10月24日这天,苟学军正在忙活着搬新家,看见李成来了,拉着他非要在崭新的厨房里煮两个荷包蛋给他吃。

对面的贵州外来媳妇吃过饭,倚着门,笑呵呵的看着这一幕大声说:“吃吧,李书记,吃完不够的话过来我们家再煮几个!”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