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着時代的變化,現今,廟會又成爲百姓一項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動,除了在寺廟進行,也有在公園和廣場等開闊的地方舉行,主要是進行文化、貿易和娛樂活動,宗教活動已經很少了。天壇是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形制建天地壇,合祭皇天后土,當時是在大祀殿行祭典,共有22位皇帝親御天壇。

春節乃中國一大節日,那古人的春節又是如何過的呢?

廟會真正的用意可能對現在年輕人是一個很陌生的概念。廟會的源泉在於遠古時期的宗廟社郊制度——祭祀。

廟會起源於寺廟周圍,所以叫“廟”;又由於小商小販們看到燒香拜佛者多,在廟外擺起各式小攤賺錢,漸漸地成爲定期活動,所以叫“會”。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是中國民間宗教及歲時風俗,一般在農曆新年、元宵節、二月二龍抬頭等節日舉行

不同朝代廟會的活動都不一樣,隨着朝代的發展增加了許多新鮮元素。 遠古時期至清朝是爲了求得祖先及神靈的保佑,先民們選擇了在宮殿或房舍裏通過供奉與祭祀的方式,與之進行對話。也會增加精彩的歌舞等。隨着道教和佛教的興起,廟會變的更多樣化,佛道二教的競爭,導致寺廟、道觀的修建。爭取信徒,招徠羣衆。爲此在其宗教儀式上均增加了媚衆的娛樂內容,如舞蹈、戲劇、出巡等等。

隨着時代的變化,現今,廟會又成爲百姓一項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動,除了在寺廟進行,也有在公園和廣場等開闊的地方舉行,主要是進行文化、貿易和娛樂活動,宗教活動已經很少了。

天壇是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形制建天地壇,合祭皇天后土,當時是在大祀殿行祭典,共有22位皇帝親御天壇。天壇公園,是明清兩代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禱五穀豐收的地方。

天壇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築羣。天壇有垣牆兩重,分爲內壇、外壇兩部分。1900年八國聯軍曾在天壇齋宮內設立司令部,在圜丘上架炮。文物、祭器被席捲而去,建築、樹木慘遭破壞。"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在北京的春節至今難亡,難忘的不是它宏偉的建築物和圍牆高高的紫禁城。而是它的建築物折射出有五千年曆史文化的國家變遷,無論在時間的長河裏厲經多少的起起伏伏,都瓦解不掉這個民族,一條線緊緊鎖住全民的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