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文艺之声”公众号

生活里的文艺,文艺里的生活。

见证中国文艺四十年

1978-2018

中国改革开放走过40年时光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央广文艺之声

10集系列节目

《见证中国文艺四十年》

今日看点

行走在笑声里的记忆

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

李金斗

见证中国文艺四十年

第六集

李金斗:行走在笑声里的记忆

2018年10月3日,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15周年纪念演出,71岁的李金斗为观众们演出了自己的代表作品《红灯记》。

李金斗、李建华演出《红灯记》

(照片由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 张天赐 提供)

李金斗

初露锋芒,结缘央广

李金斗:“这是改革开放的第一年,正好是建国30周年。1979年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企业家协会和工青妇等六个单位,联合搞了三个形式的相声专场。第一个叫恋爱婚姻专场,第二个叫做道德风尚专场,第三个是法制专场。”

“因为当时结婚要条件,我说了一段相声,我跟王文友说的叫搞对象。这个相声非常有意思,侯先生给我的。侯(宝林)先生把我叫家去以后,他说,‘我这次到南方看有几个节目不错,我给你找了一个段子,叫找对象,你别叫找对象,你得叫搞对象。是吧?咱们北京都是搞对象。那么这段子也适合你演,还录像还直播。’”

这个应该说在历史上是曲艺跟相声的第一次现场直播,1979年在空军体育馆直播,效果特别好。”

李金斗、王文友表演照片

(照片由北京曲艺家协会 王波 提供)

李金斗

一虎入林,百鸟压音

李金斗:“首届相声大赛,全国部分省市相声邀请赛。我演的是《武松打虎》,这个节目是1985年的事情。当时我妈妈正在得癌,我也不能上班,我就天天在协和医院伺候我妈。我们团参加的就是王谦祥、李增瑞,刘洪沂、李建华,笑林、李国盛人家三场都去参加去了,我没有,我也不知道。我还在医院,陈涌泉老师找我去了,说你得问问咱们演什么,结果我们就去了,去了之后说没有你们节目了。有没有剩的没人要的,我来一个。说那也不够水平,说这有一《武松打虎》,你看看这个是廉春明写的。”

李金斗、陈涌泉 演出照

(照片由北京曲艺家协会 王波 提供

“我说好,我就把春明老师找来,他说真是不太成熟,他说我又不懂京剧,但是我看了这个大戏考了我写了这么一段。我说您给我吧。那么陈老师懂京剧。陈老师一看说这不成,这是大戏考。咱得找正宗的。谁最好?我听说是李万春先生。对,他说得找李老!我就去了。”

“我就把这事一说,我说这是本子,他说,别来这本子了。你要相信,把这本子放着,我给你改一遍。我说太好了。三天以后你找我来,你把涌泉叫上。你们站着,我跟你们说说。”

“那么他给我排了一遍,我们根据他又找到了廉春明老师,又重新加工,揉进去很多当时的像搭菜,像外汇券。当时喝啤酒就是一升是四毛,半升是两毛。这得排队。而且还要买盘菜。什么菜呢?橡皮鱼,这鱼没人吃。你必须得买两毛五的橡皮鱼才能卖你一升啤酒。这一升啤酒在当时来说生活还不那么好,它解饿又解渴,天热的时候排队喝着生啤酒,把这橡皮鱼就倒垃圾桶不吃了,等于六毛五喝一升啤酒。等我们排练完再演出,那是什么时候呢,是1985年12月份,我们首演。”

播放/span>(视频:相声《武松打虎》李金斗 陈涌泉)李金斗长衫亮相,人凭衣贵李金斗:“从1964年以后就不许说传统相声了! 实际没有改革开放,你上哪演去?能让你说传统相声吗?这么多年没有人穿大褂。之前是卡其布的料子裤子,皮鞋。不能穿带舌头的皮鞋,穿上料子裤子,来一个卡其布的假中山装。改革开放了,我们能穿大褂演出了。第一个穿大褂的人就是我。观众鼓掌,满堂好。我都傻了,我没有腕儿,观众为什么鼓掌。李国盛老师还拿我逗,下回你不管演什么,你举着大褂上去就有人给你鼓掌。”/section>李金斗与陈涌泉 演出剧照

(照片由北京曲艺家协会 王波 提供李金斗赤子公心,莫问前程李金斗:“现在上我们北京曲艺家协会登记上的相声团体25个,不登记的还有。一批人原来有工作辞了,走上了说相声的道路。这也是一个副作用,很多人不去努力了。听听就去说了。不是口传心授,也不是按照文字按照录音一点一点抠下来,因为那得下功夫。你比如说我们现在都在背菜单子,确实背得很溜,但是按照相声的要求,这么背是不对的。不能太光图快,你太卖弄技巧了。情理之中意想不到这是相声。相声非常深奥,相声跟国粹没法比。但相声得自重,得爱护它保护它,发扬光大。”/section>李金斗、李建华演出照

(照片由北京曲艺家协会 王波 提供)/section>已到古稀之年的李金斗,依然在为了相声而努力,他要带徒弟,要写书,还要时不时地进剧场演出。/section>李金斗与王文林 在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11周年庆典演出照

(照片 小霍 拍摄)

采访结束,闲聊之时,李老师对我说:你们是媒体,需要你们播一些经典的作品。当年的我们以能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为荣。你们播的相声,是演员的标杆,也是听众的标杆。希望你们播的是正确的相声。

话在嘴边,压在心头,晚生后辈虽不能凭一己之力发扬光大,但愿凭热忱指引方向。往期精彩就《见证中国文艺四十年》系列节目

第五集:小白杨的歌声情

第四集:我善于把没名的演员变成流量明星

第三集:让文物开始说话

第二集:一朝入梦,终身不醒

第一集:尚长荣的求索

/section>更多《见证中国文艺四十年》精彩内容

请锁定

文艺之声 FM106.6

每天12:00

《文艺大家谈》

点击“阅读原文”

登陆央广网专题页面/section>

声明:本文部分图片、资料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网站。

特别鸣谢:照片提供 王波(北京曲艺家协会) 张天赐(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

记者:小霍

图文编辑:刘辰莹  李津婵  赵倧博  吴钰博(实习)

合作联系:[email protected]

section style="padding: 10px;display: inline-block;font-size: 14px;border-top: 2px dashed rgb(132, 132, 132);background-repeat: repeat-x;">每 天 带 给 你新 鲜 的 独 家 专 访热 辣 的 文 艺 资 讯

无 厘 头 的 热 点 趣 闻微信:wenyi1066

微博:文艺之声/section>长按二维码关注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