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騰訊2016年7%的利潤來自投資,2017年爲22%。對阿里巴巴來說,2017年的市場份額爲14%,截至今年3月的一年爲30%,不過,一些投資可能被計入了不同類別的賬戶。

英國金融時報指出,最近一個季度的投資收益尤其對騰訊來說是一個重要的緩衝,因爲它經受住了遊戲部門收入下滑的考驗。

報道稱,這些投資回報證明了中國健康的私人市場,但與此同時,投資者對美團點評和拼多多等公司的IPO興趣濃厚。自那以來,市場已經降溫,騰訊推遲了其音樂流媒體業務的IPO。

伯恩斯坦研究公司(Bernstein Research)互聯網分析師戴秉國(David Dai)表示:“對兩家公司來說,投資將變得越來越重要。騰訊旗下的微信是中國使用最多的應用,但除了廣告,騰訊是如何從它身上賺錢的呢?一個非常重要的變現方法是通過投資。”

這兩家公司長期以來都是勤勉的買家,分別建立了自己的內部併購團隊,如今他們成爲了初創企業和尋求資金的銀行家們的第一站。據知情人士透露,騰訊的投資組合接近750家公司,而阿里巴巴的投資組合約爲350家。

這是一項耗時的工作——在接受《商業週刊》中國版採訪時,投資夥伴關係經理李朝暉(Li Zhaohui)表示,他和他的團隊花了一年時間,敲定了以86億美元收購芬蘭遊戲集團Supercell的交易,並將一半以上的時間用於這筆交易。

這些中國科技巨頭專注於能夠帶來協同效應並擴大其生態系統的資產——進一步讓用戶在各自的應用上購物、玩遊戲和付費。

但是他們採用了非常不同的策略。傑富瑞(Jefferies)互聯網分析師卡倫-陳(Karen Chan)表示:“阿里巴巴的投資仍圍繞着新的零售業務和擴大整體目標市場的核心戰略。”相比之下,騰訊“保持着作爲流量門戶殺手級應用的平臺方式……在垂直市場中孵化出最優秀的玩家。”

公司高管和分析師指出,這類投資還會帶來更多意外之財——大量數據。通過收購美團點評或餓了麼等服務提供商。阿里巴巴和騰訊爲他們的支付應用積累了更多的消費者數據和潛在客戶。

阿里巴巴傾向於持有多數股權或全部股權,就像婚前約會一樣,這一過程通常分爲兩步。這也幫助增加股權:第二次購買,通常價格較高,導致先前的股份重估。

收購完全符合其關鍵服務領域,如外賣領域的餓了麼,物流方面的菜鳥,以及在國際擴張方面收購了新加坡電子商務公司Lazada。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