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年前,我在《中国古代的甲胄》中,首次依据考古图像和古代文献系统阐述了中国古代重装骑兵——甲骑具装发展演变的历史。但是那时候还没有从田野考古发掘中获得过中国古代铁马面帘的实物标本,只能引述有关的图像和陶俑标本。

其中纪年明确的图像,是东晋永和十三年(即升平元年,357年)出奔高句丽的前燕司马冬寿墓壁画所绘甲骑具装。遗憾的是当时只能依据并不准确的线图和制版模糊的单色图版来观察,所以文章中插入的示意图,对马面帘的描绘并不准确,将马面帘额饰画为重瓣花形。

▲ 图一九 冬寿墓壁画马面帘

曾误认为它与后来高句丽族的额饰呈三瓣花形的马面帘,如吉林集安三室墓壁画甲骑具装的马面帘,形貌相同。但现在依据较清晰的冬寿墓壁画照片,可辨明所绘马面帘的额饰并非三瓣花形,而是呈半圆状的一瓣花形(图一九)。

▲ 图二〇 辽宁北票喇嘛洞十六国时期铁马面帘

近年来在辽宁朝阳、北票一带的十六国时期前燕墓葬中,不断获得铁马具装铠实物,已发表有两件铁马面帘标本,分别出土于朝阳十二台乡砖厂88M1(图二二∶1)和北票喇嘛洞IM5(图二〇)。两件标本均属“半面帘”,额饰均为呈半圆状的一瓣花形,且在其顶端又凸出一小形花蕾状饰。

冬寿墓壁画中马面帘的额饰,主体形貌与之全同,只是没有画出顶端的小花蕾饰。说明冬寿墓壁画中的甲骑具装,仍遵照前燕规制。综观在今日朝鲜安岳发现的冬寿墓,无论是墓葬形制与结构、壁画布局与内容,皆遵前燕规制,表明前燕司马冬寿虽奔高句丽多年,但到寿终仍遵东晋正朔而保持原前燕礼制。

壁画中甲骑具装的形貌,也是具体的例证之一。因此对冬寿墓的再研究,也为廓明东晋十六国时期至南北朝墓葬规制的演变,提供了一把解题的钥匙。

▲ 图二一 吉林集安高句丽族三室墓壁画甲骑具装战斗图像

以吉林集安为政治中心的高句丽族政权,由于在同前燕的抗争中屡遭惨败,接受教训,向强敌学习而逐渐组建了重装骑兵———甲骑具装,反映在壁画中,如三室墓、麻线沟1号墓等墓中壁画的图像。在三室墓中,绘出了甲骑具装战斗的场景(图二一),右边一骑纵马进击,左边一骑回避退让。

退让的一骑马具装面帘额饰为单瓣花形,而进击一骑的面帘额饰则明显呈三瓣花形。看来这种饰有呈中间高两侧低的三瓣花形的面帘,应是高句丽族马具装铠的特征,后来影响到朝鲜半岛南部的古代国家乃至古代日本(图二二:2~4)。但因目前还没有在田野考古发掘中获得过高句丽族铁马面帘的实物标本,所以有关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 图二二 中、日、韩古代马面帘比较图(1. 中国辽宁朝阳十二台乡 88M1 十六国墓 2. 韩国东莱福泉洞 10 号墓(伽耶墓) 3. 韩国庆州玉田 28 号墓(伽耶墓) 4. 日本和歌山市大谷古坟)

除慕容鲜卑的前燕地区已获得能够完整复原的铁马面帘外,国内其他地区的十六国时期铁马面帘目前还缺乏实物标本。如关中地区的前秦时期墓葬中,只有模拟披着马具装铠的陶马模型,可以看出马面帘额饰呈三山形,或许显示了与东北的鲜卑马具装铠不同的地方或民族特色。这还要期望今后的田野考古发掘中,能够发现前秦时的铁马具装铠实物标本,以推进这方面的研究。

(原文刊于:《文物》2012年第6期)

来源:考古汇

拨开层层泥土 重现璀璨的古代文明

跨越时空隧道 展露历史的真实面貌

往事娓娓道来  

秘密层层剥开

零距离触摸古代文明 

面对面感受历史故事

考古中国

网站:www.kgzg.cn

微信:kgzg_cn   微博:kgzg

邮箱:[email protected]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