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出現一系列類似“強迫症”的行爲:按照他認爲的習慣的方式排列放置物品(像他第一次見到時那樣),要求大人們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像他之前看到的一樣,從頭到尾一字不差的講他聽過的故事,穿鞋一定要從左腳開始......還有很多類似的場景。

那麼,孩子出現這樣的行爲,通常是追求秩序感的表現。這種正常的心理需求,卻往往會被大人們忽視和誤解。

“秩序感”對個體來說很重要,對追求秩序感的孩子來說,打破這種秩序會刺激他們產生不安、焦慮的情緒,給孩子內心帶來意想不到的痛苦。在他們看來,世界是以不變的程序和秩序存在的,在這樣有序的環境中確定了自己的位置,內心纔會覺得足夠安全。

這類對於事物存在格式和發生秩序的要求,正是孩子認識世界的過程,也是孩子最初的規則意識,也是他人生觀、道德觀、世界觀的基礎。

秩序感發展好的孩子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怎麼做,誰先做、誰後做;長大後能輕鬆規劃自己的生活,過得充實、快樂、有效率;反之則會荒廢光陰,影響生活質量。

蒙特梭利曾經說過:0-4歲是秩序感發展的關鍵期。“秩序感”也是自小開始,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進行培養的。良好的秩序感可以讓孩子在日常生活和社交中更好地處理各種問題,提高生活質量。

瞭解需求,保護秩序感

當孩子出現維護自己想要的秩序時,請父母和老師耐心對待,在觀察的基礎上弄清楚他的需求,配合他想要達成的秩序感,在意他的感受,理解他,給予他尊重和自由。耐心地處理問題,“重來”通常是很有效的解決對策。

在無法“重來”的情況下,也請做好解釋工作,孩子可能並不馬上理解,依舊哭鬧,但這是一種健康的痛苦,孩子在宣泄的過程中,也會慢慢明白,有些事情是不能重來的。理解和耐心,往往會讓孩子多一份面對的勇氣,甚至就可以啓動條理的思維,行爲也變得“正常”起來。

保持環境整潔有序

這在蒙特梭利教室中是一個必備的條件,蒙氏的教室往往整潔、明亮、溫馨、安全,擺放有序的教具,劃分清楚的區域,明亮簡潔的環境,再加上蒙氏注重培養孩子照顧自己的能力,會引導孩子用各種教具來打掃衛生,做家務,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很容易培養秩序感。

環境的秩序也需要每個成員共同的維護。蒙特梭利教室中,秩序無處不在,孩子們在秩序的環境中,自然會受到環境的影響,會逐漸融入這個秩序的環境。蒙特梭利教師需要通過引導,幫助孩子快速適應這個秩序的環境,並建立孩子自身內在的秩序感。

着手,從最細微處

生活裏每件事中無不滲透着“秩序感”。飯前便後洗手的秩序,做完工作後將教具放回原位的秩序,如何一步一步穿衣服的秩序,引導孩子把生活中這些細小的“秩序”管理好,在孩子身邊不厭其煩平靜地敘述和示範,讓他們自己感受到秩序感。

建立有規律的常規程序,讓孩子知道

有意識地爲孩子制定一套常規程序(每天在相同的時間喫飯、休息、外出散步,晚上入睡程序保持一致),讓一天的生活井井有條。當寶寶知道接下來該幹什麼,需求何時能得到滿足時,會更安心。在有秩序的反覆實踐中,他們的執行能力和獨立性也會得到更好地提升。每個幼兒園都有作息時間表,爲孩子制定了有規律的生活時間,這對培養孩子的秩序感是大有益處的。

但是生活總會有變化,規律也有可能會被打破,遇到這種情況時,可提前幾天告訴孩子原因以及新的計劃;就算是突發性的改變,也要告知孩子臨時的方案。讓孩子做到心中有數、給他們心理準備期,情緒纔不易受到影響。

在孩子還不認識課程表的時候,每天早晨,由老師要口頭告知幼兒這一天的活動安排。形成習慣後,孩子就知道每天會幹什麼,需要做什麼。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