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西疇精神”: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精神力量

西疇縣土地面積1506平方公里,99.9%以上是山區,其中裸露半裸露的岩溶地區佔75.4%,人均耕地只有0.8畝。

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專家到西疇考察後,給出的結論是:西疇是基本失去了人類生存條件的地方。面對惡劣的生存環境和艱苦的生活條件,西疇人民不悲觀、不埋怨、不放棄、不拋棄,向大山進發、與石漠抗爭、向貧困宣戰,鑄造了“搬家不如搬石頭,苦熬不如苦幹;等不是辦法,幹才有希望”的“西疇精神”。

以“等不是辦法,幹才有希望”爲主要內容,以“不等不靠不懈怠,苦幹實幹加油幹”爲新時代內涵的“西疇精神”,是以西疇縣爲典型代表的文山州各族人民在長期脫貧實踐中共同創造的集體智慧結晶和寶貴精神財富,是“擼起袖子加油幹”和“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真實寫照,是全州各族幹部羣衆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重要精神內核和強大精神動力。

資料圖:等不是辦法,幹才有希望

在“西疇精神”的延續中,不斷創造新成果,成功探索和實踐了“六子登科”綜合治理石漠化;“五法治水”破解用水難;“四輪驅動”破解出行難;“三宜”鄉村建設破解居住條件難等創新模式,闖出了符合石漠化地區發展實際的脫貧攻堅路子,這是“西疇精神”新時期開出的花,結出的果。

“西疇精神”的形成與發展

“1995年,雲南省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在文山召開,在總結會上,省委領導說,西疇‘搬家不如搬石頭,苦熬不如苦幹;等不是辦法,幹才有希望’這四句話體現的是‘西疇精神’,蚌谷炸石造地,把石旮旯地變成“三保”臺地,這是蚌谷之路,是岩溶地區大幹農田基本建設的一條路子。”鄭清寬老書記說。

西疇縣是滇桂黔石漠化片區石漠化問題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上世紀90年代以前,面對“地無三尺平,滴水三分銀”的惡劣環境,羣衆生產生活難以維繫,部分羣衆一度舉家外遷。

1990年冬天,爲改變貧窮落後面貌,西疇縣決定在蚌谷鄉木者村摸石谷片區開展炸石造地試點工作,300多名羣衆在王廷位、劉登榮、趙文和等黨員幹部帶領下,在亂石叢生的摸石谷點燃了炸石造地的第一炮,用鐵錘砸、鏨子鏨、炮杆撬、炸藥炸,經過105天苦戰,把“跑土、跑水、跑肥”的600多畝石旮旯山地變成了“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臺地,當年就種上雜交玉米,畝產糧食400多公斤,產量是以前的4倍,一舉甩掉了“口袋村”帽子,拉開了西疇人民向石旮旯要地、向石旮旯要糧的序幕。

資料圖:石縫中求生存

2016年12月,省委書記陳豪作出了“重讀、重解、重用‘西疇精神’”的重要批示;2017年3月20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登了“西疇精神”事蹟的宣傳報道;2017年10月19日黨的十九大召開期間,雲南省代表團團長、省委書記陳豪在接受中外記者集體採訪時特別提到“西疇精神”,要在全省大力弘揚“等不是辦法,幹才有出路”的“西疇精神”,激發貧困地區幹部羣衆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精神,發揮貧困羣衆主體作用,讓廣大貧困羣衆在黨和政府的支持幫助下,依靠自身的辛勤勞動脫貧致富、創造美好生活。

2017年6月,省委書記陳豪同志、省長阮成發同志在致全省縣(市、區)黨政主要負責同志的一封信中強調:“等不是辦法,幹才有希望”的“西疇精神”是治療“等靠要”等病根的良藥。要堅持物質脫貧與精神脫貧並重,注重在思想上“扶志”、能力上“扶智”、發展上“扶業”,深入細緻地做好宣傳教育和組織發動羣衆工作,痛改不願“摘窮帽”的陋習。同年,省委政研室、省政府新聞辦組成專題調研組到文山開展調研並形成2017年度全省最大典型《讓“西疇精神”在新時代綻放更加耀眼的光芒》報省委領導。

2017年9月,中共文山州委九屆三次全會召開,全會號召全州廣大黨員、幹部和羣衆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堅定信心,激發鬥志,大力弘揚“等不是辦法、幹才有希望”的“西疇精神”,不等不靠不懈怠,苦幹實幹加油幹,奮力奪取脫貧奔小康全面勝利。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視弘揚“西疇精神”,州委常委會專題研究部署,州委主要領導親自安排佈置,10月份印發了《關於弘揚“西疇精神”聚力脫貧攻堅的決定》。

資料圖:苦熬不如苦幹

多年來,在“西疇精神”的激勵下,西疇縣各級黨員幹部帶領羣衆炸石造地、開山修路、發展產業、綠化治山,湧現出江龍村羣衆自發建設小康村,肖家塘4人、6年、5公里“愚公移山”,巖頭村村小組組長李華明帶領村民12年鑿通進村道路“最後1公里”,海子壩村黨員謝成芬身患癌症仍帶領羣衆勇闖脫貧致富路等一大批傳承踐行“西疇精神”的先進典型,極大地豐富了“西疇精神”的內涵和外延。特別是近年來,西疇縣持續挖掘和弘揚“西疇精神”,團結帶領全縣各族幹部羣衆迎難而上、奮力拼搏、積極作爲,治理石漠、興修公路、改善生態、發展產業,創新扶貧體制機制、用足用活用好上級扶貧政策,深入紮實推進脫貧攻堅。通過苦幹實幹,逐步把亂石叢生的山旮旯變成石漠綠洲,把不宜人居之地變成生機勃發的沃土,爲全州各行各業樹起了自強不息、苦幹實幹,擔當作爲、跨越發展可觀、可比、可學的典型標杆。

20多年來,特別是黨中央作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策部署以來,文山州堅定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扶貧攻堅重要論述,堅持把打好脫貧攻堅戰作爲全州首要政治任務,在全州大力弘揚“西疇精神”,將“西疇精神”作爲全州脫貧攻堅和推動跨越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煥發起廣大幹部羣衆不等不靠不懈怠、苦幹實幹加油乾的奮鬥激情,聚全州之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有力推動了全州脫貧攻堅和經濟社會的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西疇精神”的基本內涵

“西疇精神”是以西疇縣爲典型代表的文山州各族人民在長期扶貧攻堅實踐中共同創造的精神財富,是文山州加強基層思想政治工作,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實踐成果,是“擼起袖子加油幹,共築民族復興夢”的真實寫照,是對“大寨精神”“紅旗渠精神”“蘭考精神”的繼承和發展,其本質是艱苦奮鬥、勤勞實幹,特點是不甘貧困、不甘落後,埋頭苦幹、不畏困難,敢於創新、敢於突破,循序漸進、系統推進,要義是不等不靠不懈怠,核心是苦幹實幹創新幹,是新時代奮鬥精神、自強精神、實幹精神、創新精神、奉獻精神的具體體現。

“西疇精神”就是奮鬥精神,無論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以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西疇人民都秉承了中華民族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並在實踐中賦予艱苦奮鬥新的時代內涵,將不畏艱難困苦、銳意進取、堅忍不拔、奮發有爲的思想品格融入“西疇精神”,使其成爲西疇人民改變現狀、成就未來的精神利器。

資料圖:搬家不如搬石頭

“西疇精神”蘊含的艱苦奮鬥的拼搏精神,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幸福生活是靠奮鬥出來的”、“擼起袖子加油幹”等思想的生動實踐,與新時代的奮鬥主旋律是一致的。脫貧攻堅、全面小康,絕不是輕輕鬆鬆就能做到,唯有“咬定青山不放鬆”,歷經艱苦卓絕的奮鬥,才能打好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

奮鬥,是實現脫貧摘帽的唯一途徑,弘揚“西疇精神”,就是要發揚奮鬥精神,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奮戰到底、拼搏到底,堅決完成好脫貧攻堅任務,使“西疇精神”成爲幹部羣衆幹事創業的強大動力。

“西疇精神”就是自強精神,勤勞進取、自強不息是“西疇精神”的主要特質。在西疇,羣衆的自強意識、勤苦精神表現得十分突出,主體作用發揮得十分明顯,爲了求生存、求發展,他們沒有坐等觀望,而是先幹起來,用乾的行動、乾的壯舉感動社會各界,贏得各方支持,變“黨委政府要我幹”爲“我要幹”,變“黨委政府要我脫貧”爲“我要脫貧”。更爲難能可貴的是,政府在農村投入10萬元資金,通過羣衆投工投勞、集資籌款,能幹出20、30萬元的項目來。正是在思想上、認識上從被動“等”到主動“幹”的深刻變化,燃起了西疇人不折不撓、抗擊貧困的火苗。“等不是辦法,幹才有希望”的西疇精神使西疇人民轉變了固有的思維方式,將“搬家”轉變爲“搬石頭”,將“苦熬”轉變爲“苦幹”,將“坐等受窮”轉變爲“實幹致富”。

經過長期的不懈努力,如今的西疇許多地方已從昔日的亂石窩窩變成了滿眼綠洲,從不宜人居的不毛之地變成了美麗家園,成爲傳承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精神理念、弘揚民族精神的典型範例。

資料圖:三光片區羅漢衝村治理後的土地鋪上地膜

“西疇精神”就是實幹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好日子是幹出來的,貧困並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決心,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我們共產黨人正是憑着苦幹實幹精神,不畏艱難,奮發進取,才戰勝了前進道路上的種種困難,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在推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實幹精神依然閃耀着永恆的光芒,洋溢着時代的活力。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樣子”,“西疇精神”中的實幹,就是以“實”字當頭、“幹”字爲先,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不宣揚、不聲張,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做事,把思路和想法落實到行動上,轉化爲實實在在的成效。

長期以來,西疇人民正是發揚了不畏艱難、迎難而上的實幹精神,以幹爲先,以“幹”凝心聚力,破解了一道又一道難題,闖過了一個又一個險關,跨越了一重又一重障礙,實現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幹出了一個讓世人驚歎的西疇業績。

“西疇精神”就是創新精神,“西疇精神”不是不顧實際的盲目蠻幹,更不是不講科學規律的瞎幹,而是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科學幹、創新幹。“西疇精神”是創新精神,它的本質在於敢闖、敢試、敢爲人先、敢開先河、敢於開創新局面。面對“地無三尺平,滴水三分銀”的生存環境,西疇人民不悲觀、不氣餒、不埋怨、不放棄,以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勇氣,用比石頭還要堅硬的信念,比大山還要高昂的鬥志,敢於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敢於幹前人沒有做過的事,從炸石造地轉向綜合整治、植樹造林,從修路保通轉向路面硬化、提檔升級,從傳統耕作方式轉向學科技、用科技,都順應了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符合時代的發展趨勢。

長期以來,西疇人民正是因爲有了敢攀高峯、敢渡深水、敢涉險灘的精神氣節,才從內心深處喊響了“等不是辦法,幹才有希望”的最強音,在改革發展和脫貧攻堅實踐中創造了一個個人間奇蹟,樹起了一座座不朽豐碑。敢爲人先、奮鬥不息、攀高不止的昂揚鬥志,既是西疇人民搏擊貧困、抗爭命運的強大精神支柱,也是他們獲得幸福生活的不竭力量源泉。

資料圖:肖家塘“四愚公”

“西疇精神”就是奉獻精神,以人民羣衆爲主體創造的“西疇精神”,也是各級黨委、政府和基層黨員幹部帶領人民羣衆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無私奉獻”的精神,一屆接一屆實幹出來的,是黨員先鋒模範與羣衆自力更生相結合的智慧結晶。

西疇縣歷屆黨政領導幹部在弘揚傳承“西疇精神”中,以帶頭苦幹實幹的實踐品質和“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樣子”的先鋒本色,以幹在前、衝在前的實際行動詮釋執政爲民理念,凝聚了民心,聚合了民力,爲幹部羣衆樹起了“忠誠、乾淨、擔當”的榜樣。爲幫助羣衆栽種烤煙,原縣委書記鄭清寬曾挽起褲腳、接過牛鞭,扶着犁鏵爲農民翻犁煙地;還有罹患乳腺癌仍然帶領村民修路致富的村小組組長謝成芬等一大批黨員幹部。在黨員幹部的引領和示範帶動下,西疇人民面對惡劣生存環境和貧困的考驗,選擇了頑強抗爭和團結拼搏,始終聽從黨的召喚,堅持黨的領導,堅定不移地跟黨走,走出了困境,走向了富裕,蓄積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西疇精神”的生動實踐

黨的領導爲“西疇精神”帶來了科學的世界觀和科學理論,爲其豐富發展提供了強力支撐。“西疇精神”自產生以來,歷屆西疇縣委、政府以堅定的爲民情懷,以一種堅持到底、永不放棄的釘釘子精神,久久爲功,堅持一張藍圖匯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幹,帶領羣衆與石漠抗爭、向貧困宣戰、向大山進發,在自強不息、窮則思變追求美好生活的實踐中創造出“六子登科”石漠化綜合治理模式、“四輪驅動”農村公路建設模式、“五法治水”治水改水模式、“三宜”新村美麗鄉村建設模式等一個個創新謀變的“西疇模式”“西疇經驗”“西疇方案”,闖出了一條符合西疇實際的跨越式發展新路子。

“山大石頭多,出門就爬坡,只見石頭不見土,玉米長在石窩窩,春種一大片,秋收一小籮”是西疇嚴酷自然環境的真實寫照。爲了解決生活口糧,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羣衆紛紛借鑑木者村的做法,自發炸石壘埂建造“三保臺地”。20多年來,全縣共建成“三保臺地”10多萬畝,人均增加耕地0.4畝,解決了糧食自給自足問題。

“要致富,先修路”,西疇縣99.9%的面積是山區,羣衆多半居住在大山深處,飽受交通出行難困擾,爲解決出行難問題,村村寨寨都主動集資、投工投勞開挖公路。20多年來,全縣共開挖進村道路3000多公里,鄉村公路是全省平均公路密度的3倍以上。在開山劈石修公路破解出行難題中,西疇人民演繹了一個個感人至深、催人淚下的故事。

資料圖:羣衆硬化進村道路

大山深處的張家老林村的張仁貴家,一家4口人中有3個是殘疾人。爲了修路,他們一家人憑着大錘、炮杆、鋤頭等簡陋工具,用兩年時間“摳”出了2.2公里的進村路;居住在懸崖峭壁上的西灑鎮巖頭村,15戶人家在共產黨員、村小組組長李華明的帶領下,堅守苦幹12年,硬生生打通了最後一公里進村公路,圓了羣衆的通路夢。

修路中,村民李光祥爲了掙錢償還修路借債,到安徽省的一個薄膜廠務工,右手臂不小心被機器絞斷,廠裏補償給他的傷殘費,他卻用在了修路上。

在雞街鄉肖家塘村,共產黨員、村小組組長候壽高帶領4戶人家用了6年時間,修通硬化了5公里進村路,寫下了“現代愚公”開山鑿路新傳奇。

爲了修路,村民鄧招才的一個手指被石頭壓斷了,但他沒有中途停下,找點草藥敷上又繼續修路;4個人中還有一個叫姚仕斌,因爲修路積勞成疾,還沒等到公路修好就匆匆去世,他的兒子姚成雲又接着修路,只爲圓父親沒有做完的“通路夢”。

在蚌谷鄉海子壩村,身患乳腺癌的女黨員、原村小組組長謝成芬帶領本村和附近村寨羣衆苦幹近3年,硬化了全長8公里的水泥路,譜寫了擊敗貧困、戰勝病魔的讚歌,創造出美麗生命的奇蹟。

西疇縣75.4%的面積是喀斯特地形地貌,上世紀9 0年代初,全縣森林覆蓋率僅爲25%左右。爲改變惡劣生存環境,很多村寨都把保護植被、植樹造林寫進了村規民約,羣衆自發組織植樹種樹、退耕還林。爲了苦求生存,黨委政府組織發動羣衆一方面大力植樹造林、封山育林。2011年以來,實施封山育林12. 62萬畝、人工造林3. 35萬畝。另一方面,積極組織外出務工,全縣常年在外務工人員達6萬多人,減輕了人口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同時,大力發展沼氣池,減少樹木砍伐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至2017年,全縣森林覆蓋率提高到53.3%,增加了近三十個百分點。

“冬春見水貴如油,夏秋見水遍地流”,是西疇從前缺水的真實寫照,羣衆生產生活用水全靠降雨,人背馬馱喫水艱難困擾着廣大城鄉羣衆。面對缺水問題的困擾,西疇人民敢與天公作鬥,採取小水窖、小水池、小泵站、小壩塘、小水渠的“五法治水”模式,連年掀起治水改水熱潮。目前,全縣共建成總庫容1314萬立方米的重點水源工程16件,興修“五小水利”工程4.78萬件,基本解決了城鄉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

在產業扶貧政策的推動和農業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全縣廣大農民羣衆積極投身到加快發展特色農業產業中。目前,全縣培育壯大了興牧牧業、浩弘農業、石漠水鄉、凱明李子等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300餘個,帶動面達2萬餘戶,建立了烤煙、木本油料、生態畜禽、特色水產等六大農業產業基地。全縣共種植烤煙13. 85萬畝,核桃15萬畝、八角8萬畝、水果2.5萬畝,出欄生豬50餘萬頭,家禽存欄量達160多萬隻。

進入新的歷史時期,西疇縣緊緊圍繞脫貧攻堅目標任務,一張藍圖繪到底,用“西疇精神”激發羣衆內生動力,羣衆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以超常規的舉措,過硬的辦法,闖出了一條石漠化地區的脫貧攻堅新路子。

從炸石造地轉向綜合整治,探索了“六子登科”石漠化綜合治理新模式。峯叢如林、岩溶遍佈的地形地貌,給西疇老百姓帶來了巨大的生存壓力。在打響生態環境保衛戰中,全縣探索出了山頂戴帽子、山腰繫帶子、山腳搭臺子、平地鋪毯子、入戶建池子、村莊移位子的“六子登科”石漠化綜合治理模式,先後對長箐、三光等片區實施了“山、水、林、田、路、村”綜合整治。

2011年以來,全縣共治理石漠化140.2平方公里,昔日的亂石旮旯變成了宜居、宜遊、宜業的“喀斯特綠洲”。2011年4月14日至15日,岩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第三次省部聯席會暨現場會在文山召開,與會領導在到西疇縣興街鎮江龍村參觀考察時,對西疇縣率先探索石漠化綜合治理的成功實踐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如今,興街鎮的三光片區從一個“樹木被砍光、水土流失光、姑娘全跑光”的地方變成“幹部清明、羣衆聰明、前途光明”的美麗鄉村,取得十分明顯的成效,走出了石漠化綜合治理的新路子。

2013年以來,西疇縣因勢利導,積極整合項目和資金進行片區集中整治,全力打造高規格的石漠化綜合治理示範區。通過治理,共整治土地1.2萬畝,實施封山育林1.7萬畝,植樹造林1800畝,實施高效節水灌溉面積5000多畝,引種獼猴桃近2000畝。更值得一提的是,通過文山浩弘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落戶此地發展現代農業,讓片區羣衆足不出村就能獲得土地流轉和就近打工雙份收入。2016年以來,片區羣衆獲土地租金200多萬元,務工收入440多萬元。目前,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從上世紀90年代初的280元增加到7930元,貧困人口發生率從91%下降至3%以下。

從修路保通轉向路面硬化提檔升級,探索了“四輪驅動”農村等外公路硬化新經驗。羣衆開挖公路後,全縣的鄉村道路依然存在晴通雨阻的狀況。爲切實改善羣衆出行條件,西疇縣探索實踐了“羣衆主動、精神鼓動、幹部帶動、黨政推動”“四輪驅動”農村公路建設模式,被省委、省政府列爲全省農村等外公路建設試點縣。2012年以來,全縣共投入補助資金1.2億元,帶動羣衆自籌資金和投工投勞7億餘元,硬化農村等外公路2100多公里,實現了行政村通公路率達100%,自然村路面硬化率達97%,至2018年底,自然村路面硬化率可實現100%全覆蓋。

從苦幹實幹轉向苦幹實幹科學幹,豐富了“西疇精神”新內涵。西疇縣大力實施“科教興縣”戰略,把扶貧與扶智相結合,把“治愚”作爲“治窮”的根本,廣大羣衆學科技用科技蔚然成風,全縣土地複種指數高達300%,地膜覆蓋、雜交水稻、雜交玉米等農業科技在全州、全省都位居前列。這說明“西疇精神”不是盲目蠻幹,也不是一味苦幹,而是在充分尊重自然規律前提下的苦幹實幹加巧幹、苦幹實幹創新幹、苦幹實幹科學幹。

從單一溫飽村、小康村轉向美麗鄉村建設,探索了“三宜”新村建設新方式。西疇縣堅持整村推進、產業跟進實施“宜居、宜遊、宜業”美麗鄉村建設,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下了堅實基礎。全縣累計投入3.29億元,開展村容村貌整治950個,建成美麗鄉村682個,湧現出了江龍、小洞、白石巖、岔河、王龍、龍坪等一批美麗鄉村。

興街鎮江龍村就是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中湧現出來的典型村寨,2004年,在退休教師劉超仁等黨員幹部帶領下,全村羣衆自籌資金鋪築進村入戶水泥路,建蓋活動室,安裝路燈,建設村內花園,發展“一村一品”增收產業,不等不靠自發建設新農村,成爲全縣第一個羣衆自建小康村。現在,全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從當時的200多元增加到9300元,他們種的柑橘賣到越南,年收入達80多萬元。江龍村的實踐充分體現在羣衆喊出的那句口號上:小康是幹出來的,不是等靠要來的。

從主要依靠農業轉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探索了壯大縣域經濟新做法。西疇縣牢固樹立“無工不富”理念,大力實施“工貿富縣”戰略。從2012年開始,積極探索礦產資源整合,提升發展金礦、鋁土礦、石材開發等一批帶動能力強的礦業企業,2016年礦業稅收是2012年的11倍;全力搭建招商引資平臺,推動工業經濟實現平穩發展。目前,麒豐塑木、新宏木業、刺繡園區、農特產品加工區、電商產業園等項目在興街工業園區內落戶,正啓動返鄉創業園、石材產業園和滇越國際貿易中心規劃建設工作。招商引資取得新成效,引進資金8.2億元。完成工業增加值4.3億元,同比增長10.8%,推動縣域經濟提速發展。

從“大水漫灌”轉向“精準滴灌”,探索了脫貧攻堅新路徑。西疇人民肯幹、實幹,更能創新幹、瞄準一流乾,“不幹則已、幹就幹好”已經成爲融入西疇人民血脈的優秀品質。新中國成立後不久,西疇縣就響應黨中央號召,成立了文山地區第一個農民合作社,體現出“敢爲天下先”的勁頭。

資料圖:抓好農田水利建設

1955年,毛澤東主席在反映西疇縣東昇合作社的材料上作出長達308字的重要批示,對他們依靠黨的領導整頓落後村混亂合作社的做法和成效給予充分肯定。黨中央吹響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衝鋒號後,西疇人民發揚“爭第一、扛紅旗”的優良傳統,決心在全州率先脫貧摘帽,努力成爲石漠化集中連片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標杆示範。

近年來,西疇縣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在中央“五個一批”脫貧政策基礎上,對症下藥,差別化因村因戶因人精準施策。研究制定了“1+4+N”脫貧政策體系,“1”即1項主導政策:十條脫貧路徑,包括產業扶持、易地搬遷、教育幫扶、生態補償、金融支持、合作發展、消費助推、醫療健康、務工增收、保障兜底,既解決有條件發展的貧困戶脫貧,也解決自身沒有條件發展的貧困戶脫貧。“4”即4項配套政策:“兩不愁三保障”配套政策、提升人居環境促進脫貧攻堅政策、“5分錢”工程和重點產業發展補助政策,全面解決面上的扶貧工作,提升羣衆滿意度。特別是通過實施“5分錢”工程,實現了精準脫貧與人居環境提升雙贏。“N”即多個行業扶貧政策。通過推進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實,初步實現“農民變市民、農民變股民、農民變社員、農民變工人”四個轉變。

“好日子是幹出來的,幸福生活是奮鬥出來的。”西疇縣注重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成立“西疇精神研究和宣傳教育中心”、開設了遍佈城鄉基層的“西疇精神”講習所,建設“西疇精神”展覽館,通過加強對“西疇精神”的研究、宣講、教育,提振黨員、幹部精氣神。積極推進“幸福超市”建設,全面開展勞動積分評先比優,引導廣大羣衆“自己的家園自己建”,實現了物質脫貧與思想脫貧同步,切實破除了部分貧困戶“等、靠、要”的消極思想,扶貧效用也由簡單“輸血”向增強貧困羣衆“造血”功能轉變,進一步創新扶貧的模式,進一步被激發廣大羣衆脫貧攻堅內生動力。

從夯實基礎轉向創新規範,探索了基層黨建新載體。“西疇精神”不僅是羣衆主動幹出來的,更是基層黨組織帶着幹、領着乾的結果,強大的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爲“西疇精神”提供了廣闊的實踐平臺。爲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西疇縣採取財政支持一點,掛鉤部門幫扶一點,村級自籌一點的辦法,2015年以來,共整合資金1.1億餘元,對72個村(社區)實施“十有十能”規範化建設,充分調動了基層黨員幹部的積極性,黨建與扶貧得到雙推進。

踐行“西疇精神”不僅羣衆要苦幹實幹,而且領導幹部也要乾淨幹、廉潔幹。爲此,西疇縣探索總結出“119”黨風廉政派單履責模式,得到上級認可並在全州推廣。自開展派單履責以來,全縣各級領導班子抓黨風廉政建設基本實現規範化、精準化、常態化,有效推動“兩個責任”落地生根,營造了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從部門治理轉向共建共創聯動參與,形成了平安“西疇現象”。進入新世紀後,西疇縣進一步創新社會治理,積極開展平安創建,連續10年全縣98.5%村民小組未發案的“西疇現象”曾被作爲綜治維穩的典型經驗在全州全省推廣。之後隨着“西疇精神”的不斷豐富和發展,平安“西疇現象”又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在“西疇精神”的激勵下,全縣各族幹部羣衆把脫貧攻堅和建設家園的激情轉化爲創平維穩的熱情,村小組發案率連年控制在1.5%以內,形成了“民風淳、治安好、發案少、大聯防、人心安”的平安“西疇現象”。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