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構造運動的影響下,泰山不僅發育各種侵蝕地貌類型,而且也形成了很多小型或微型的地貌景觀。(1)侵蝕構造中山:集中分佈在泰山主峯玉皇頂周圍以及老平臺、黃石崖和黃崖山一帶,海拔高度在1000—1500米左右,組成山體的巖性主要是變質岩和花崗岩,是區域內地勢最高、抬升幅度最大、侵蝕切割最強的山地。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嶽、東嶽、泰嶽,位於山東省中部,隸屬於泰安市,綿亙於泰安、濟南、淄博三市之間,總面積24200公頃。主峯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磅礴,有“五嶽之首”、“五嶽之長”、“天下第一山”之稱。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

泰山被古人視爲“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爲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後有13代帝王引次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泰山宏大的山體上留下了20餘處古建築羣,2200餘處碑碣石刻。道教、佛教視泰山爲“仙山佛國”,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宮觀寺廟。

泰山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東方文化的縮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託之地,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家園。

2019年3月起,泰山景區門票價格由240元降爲115元。

泰山貫穿山東中部,泰安市境內,綿亙於泰安、濟南、淄博三市之間,古稱“岱山”、“岱宗”,春秋時改稱“泰山”。泰山前鄰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濟南。泰山雄起於華北平原之東,凌駕於齊魯平原之上,東臨大海,西靠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東西長約200千米,南北寬約50千米,主脈,支脈,餘脈涉及周邊十餘縣,盤臥面積達426平方千米,主峯玉皇頂海拔1545米。[1]

地質特點

中國“泰山”概況

泰山(16)

泰山的地質構造十分複雜,以斷裂爲主,其構造特點爲斷塊掀斜抬升。既有前寒武紀形成的構造,又有中新生代發育的構造。

泰山的前寒武紀地質構造發育以多期的褶皺、斷裂以及韌性剪切帶爲其主要特徵。它們彼此疊加相互改造,構成了極其複雜的構造面貌,對它們的成因機制研究是前寒武紀地質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另外,中元古代輝綠玢岩發育的國內外罕見的“桶狀構造”,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從區域構造看,太平洋板塊以近東西方向對歐亞板塊的強烈俯衝,使泰山地區在近南北向伸展作用下,北東東向泰前斷裂發生強烈掀斜活動,泰山大幅度抬升,致使泰山的新構造運動表現得十分普遍和強烈,它們對泰山的形成及地貌格局起着主導性的控制作用。泰山周圍的下古生界和前寒武紀結晶基底不整合面上形成的重力滑動構造也與新構造運動有密切的關係。[2]

地形地貌

泰山是山東丘陵中最高大的山脈,地層爲華北地臺典型基底和蓋層結構區,南部上升幅度大,蓋層被風化掉了,露出大片基底——泰山雜巖,即太古界泰山羣地層,其絕對年齡25億年左右,是中國最古老的地層之一。北部上升幅度小,蓋層保存着典型的華北地臺上發育的古生代地層。泰山地貌分爲衝洪積臺地、剝蝕堆積丘陵、構造剝蝕低山和侵蝕構造中低山四大類型,在空間形象上,由低而高,造成層巒疊峯、凌空高聳的巍峨之勢,形成多種地形羣體組合的地貌景觀。[3]

新構造運動與泰山的形成

泰山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而又複雜的演化過程,大體上可分爲古泰山形成階段、海陸演化階段和泰山形成階段。

一,在太古代時期,泰山曾經是魯西巨大沉降帶或海槽的一部分,堆積了很厚的泥砂質和基性火山物質。後來經過泰山運動,褶皺隆起成爲巨大的山系,同時發生一系列斷裂、岩漿活動和變質作用。形成了由各種變質雜巖和岩漿岩組成的泰山雜巖。

聳立在海平面上的古泰山,經過長期風化剝蝕,地勢浙趨平緩。古生代初期,華北廣大地區大幅度下降,古泰山亦隨之沉沒到海平面以下,在古老變質雜巖的基底剝蝕面上,沉積了一套近兩千米厚的寒武—奧陶紀的石灰岩。中奧陶世末,在加里東運動的影響下,華北地區整體上升爲陸,經歷了一個相當長期的沉積間斷。至中石炭世初,發生短暫的升降交替,泰山地區處於時陸時海的環境,在中奧陶統的剝蝕面上,沉積了中、晚石炭紀的海陸交互相合煤巖系。而後,泰山地區持續上升,進入大陸發展階段。

在中生代期間,于山的南麓產生一條NEE向的泰前斷裂,處於斷裂北盤的原來古泰山,不斷抬升隆起遭受風化剝蝕。到新生代,泰山繼續大幅度掀斜抬升,在山體的高處,把原來覆蓋在古老變質雜巖上的沉積蓋層全部剝蝕掉,20多億年前形成的變質雜巖,才又得以重新出露於地表。直至新生代中期,即距今三千萬年左右,泰山的總體輪郭才基本形成。後來在各種外力地質作用的不斷侵蝕切割和風化剝蝕下,逐漸塑造成雄偉壯觀的泰山地貌景觀。中生代形成的位於泰山南麓的NEE向泰前斷裂,傾向南東,傾角800—850度,北盤爲太古代的泰山雜巖,南盤爲寒武紀的灰巖和頁岩,表現爲正斷層的形式,斷層帶寬幾十米至上百米,由多條斷層和多個斷片所組成,走向延伸百餘千米,具有落差大、延伸遠、力學性質複雜和多期活動的特點,自晚侏羅紀形成以來,其活動一直延續到現代,使北盤的泰山不斷抬升遭受風化剝蝕,南盤的泰萊盆地不斷下降接受沉積。它直接控制泰山和泰萊盆地的形成與演化,是兩者的天然分界線,對泰山的形成起着決定性的控制作用。泰山作爲一個年青的斷塊山系,是泰前斷裂北盤不斷掀斜抬升和新構造運動的結果。

侵蝕地貌景觀

在新構造運動的影響下,泰山的侵蝕切割作用十分強烈,廣泛發育不同類型的侵蝕地貌。由於泰山南坡的上升量遠比北坡大,南坡的侵蝕強度相對比較強,侵蝕地貌也相對比較發育。

按形態和成因可將其發育的侵蝕地貌分爲以下五種類型:

(1)侵蝕構造中山:集中分佈在泰山主峯玉皇頂周圍以及老平臺、黃石崖和黃崖山一帶,海拔高度在1000—1500米左右,組成山體的巖性主要是變質岩和花崗岩,是區域內地勢最高、抬升幅度最大、侵蝕切割最強的山地。這裏峯高谷深,地形陡峻,切割的最大深度達500—800米,谷坡陡,跌水多,重力崩塌作用顯著,崩塌後形成的絕壁陡崖和倒石堆隨處可見。

(2)侵蝕構造低山:分佈在傲徠峯、中天門及尖頂山一帶,海拔高度在700—100米之間,相對高度在200米以上,組成山體的巖性主要是變質岩和花崗岩及閃長巖。侵蝕切割強度較主峯一帶稍弱。但地形仍然十分陡峻,深溝峽谷、尖頂山頭、鋸齒狀山脊、絕壁陡峯,舉目可見。

(3)溶蝕侵蝕構造低山:多分佈在主峯東北的雞冠山至青山一帶,海拔高度一般爲500—700米,相對高度在200米以上,山體主要由變質岩和古生代寒武紀的石灰岩組成。侵蝕切割強度中等,山脈綿延,如頂部覆蓋有厚層石灰岩,常形成四壁陡峭頂部平緩的“方山”或“桌狀山”,當地稱爲“尚”,諸如張夏和尚山一帶的山頭,有時由於石灰岩的溶蝕作用,可形成洞穴和“透明山”一類的溶蝕地貌。

(4)溶蝕侵蝕丘陵:多分佈在泰山北部邊緣的寒武紀石灰岩地區,海拔高度在300—500米之間。相對高差小於200米。侵蝕切割程度比較微弱,地形低矮平緩,溝谷不發育,形成一種圓頂脊緩的“豬背山”,溶溝和溶洞等現象比較常見。

(5)錫蝕丘陵:主要分佈在山南低山的邊緣,大河至虎山及黃前一線,海拔高度在200米左右,基岩多爲變質岩及花崗岩,侵蝕強度十分微弱,以剝蝕風化作用爲主,多形成孤丘緩嶺。

微型地貌景觀

中國“泰山”概況

泰山扇子崖

在新構造運動的影響下,泰山不僅發育各種侵蝕地貌類型,而且也形成了很多小型或微型的地貌景觀。如大直溝、大溝巷、窯子溝、三岔溝的峽谷地貌,百丈崖、扇子崖的峭壁地貌。龍角山、歪頭山、傲徠峯的奇峽地貌。以及壺夭閣的谷中谷等險峻而奇特的地貌景觀,此外泰山還發育有衆多的三級型的微型地貌,他們是新構造運動間歇性抬升的有力證據。

(1)三級夷平面

第一級夷平面:分佈在泰山南麓的虎門、紅門、金山及黃山公路四周。海拔高度爲50—200米,形成波狀起伏的丘陵,相當於華北臨城期的夷平面。

第二級夷平面:分佈在扇子崖及摩天嶺一帶的平緩山脊上,海拔高度爲600—800米,相當於華北唐縣期夷平面。

第三級夷平面:分佈在岱頂及其周圍寬廣的山頂,海拔高度爲1000—1500米,構成一個向北微傾斜的封頂面,相當於華北魯中期夷平面。

(2)三折谷坡

在岱頂南北兩側常可看到峽谷的谷坡發生三次轉折,根據其變化情況,峽谷發育過程大致劃分爲峽谷上段、峽谷下段和嶂谷形成的三個時期。此外,在有些溝谷的縱剖面上也可看到其溪流線發生轉折的現象,這種情況亦可說明泰山新構造運動及其地貌發育的階段性。

(3)三級溶洞

泰山北部的小婁峪,出露有寒武系張夏組的厚層石灰岩,在灰巖中溶蝕作用比較顯著,發育有衆多的大小溶洞,分別分佈在海拔510米到560米之間的不同高度上。分級現象十分明顯。一級溶洞位於海拔510—515米之間,二級溶洞位於海拔540—545米之間,三級溶洞位於海拔560米的高處。三級溶洞的自然排列構成了該處的奇特景觀,也是泰山新構造運動的間接性和階段性的理想例證。

(4)三級階地

泰山周圍河流的三級階地發育,其中第一、二級階地保存較好,第三級階地多被後期剝蝕破壞常殘留于山前地帶。如青楊村附近的小沙河,其一級階地高出河牀6米左右,二級階地高出河牀20米,三級階地高出河牀30米,各級階地的相對高差不同,反映了地殼上升幅度的差異。

(5)三迭瀑布

泰山溝谷中的瀑布很多,造就了泰山飛瀑流鳴的景色。在黑龍潭百丈崖下方,分別在30米和50米處有兩個小潭,共同組成了三迭式的瀑布。在鬥母宮東側溝澗內,由三個小跌水組成的三潭迭瀑,每級落差約3米,潭瀑相連頗具特色,有“小三潭印月”之稱。[4][5][6]

氣候條件

泰山上下的氣候呈垂直變化的特徵十分明顯。山腳1月均溫—3℃,山頂爲—9℃,山下7月均溫26℃,山頂爲18℃;年降水量隨高度而增加,山頂年降水量1132毫米,山下只有722.6毫米。山下四季分明,山頂三季如春,冬如玉,即冬有霧凇晶瑩如玉,爲重要景觀之一。春季風沙較大。泰山冬季較長,結冰期達150天,極頂最低氣溫-27.5°C,形成霧凇雨凇奇觀。[1]

水文特徵

泰山山泉密佈,河溪縱橫,水資源較爲豐富,總儲量達30.43億立方米,其中地下水14.97億立方米,地表水15.46億立方米,可利用量26.08億立方米。

泰山河溪以玉皇頂爲分水嶺。北有玉符河、大沙河注入黃河,東面的石汶河、馮家莊河、南面的梳洗河、西溪,西面的泮汶河,均注入大汶河。

由於泰山地形高峻,河流短小流急,侵蝕力強,河道受斷層控制,因而多跌水、瀑布,谷底基岩被流水侵蝕多呈穴狀,積水成潭,容易形成潭瀑交替的景觀。泰山的瀑布主要有黑龍潭瀑布、三潭迭瀑和雲步橋瀑布。

泰山因裂隙構造發育,所以裂隙泉分佈極廣,從岱頂至山麓,泉溪爭流,山高水長,有名的泉水數十處,如王母泉、月亮泉、玉液泉、龍泉、黃花泉、玉女池等。泉水甘冽,無色透明,含人體所需多種微量元素,系優質礦泉水,被譽爲泰山三美(白菜、豆腐、水)之一。泰山北部,中上寒武統和奧陶系石灰岩岩層向北傾斜,地下水在地形受切割處出露成泉。從錦繡川向北,泉水汩汩,星羅棋佈。北麓丘陵邊緣地帶,岩溶水向北潛流,並紛紛湧露。

六大風景區

泰山風景旅遊區包括幽區、曠區、奧區、妙區、秀區、麗區六大風景區。

泰山四大奇觀

遊泰山的最佳時間爲每年的5月到11月。遊泰山看四個奇觀:泰山日出、雲海玉盤、晚霞夕照、黃河金帶。

陰陽界

中國“泰山”概況

陰陽界

在泰山長壽橋南面的石坪上,東百丈崖的頂端,有一橫跨兩岸垂直河谷的淺白色巖帶,好像一條白色紋帶繡於峭壁邊緣,因長年流水的沖刷,表面光滑如鏡,色調鮮明,十分醒目。越過它稍有不慎,就會失足跌落崖下,墜谷身亡,故名之爲“陰陽界”。

橋下的石坪爲傲徠山中粒片麻狀二長花崗岩,質地堅硬,抗風化剝蝕能力比較強,經長期風化剝蝕和溪水的沖刷,形成了這樣寬大而平滑的大石坪。所謂“陰陽界”,實際上是一條由長石和石英組成的花崗質岩脈,表面呈灰白色,脈寬1~1.2米,沿南東130°方向延伸,近於直立產出在二長花崗岩中,與圍巖的界線十分清晰,產狀穩定,直線狀展布,色調鮮明,又位於東百丈崖的峭壁邊緣,地勢甚爲險峻。古人把這條岩脈看作陽間與陰間的分界線。[10]

桃花峪

中國“泰山”概況

桃花峪

桃花峪,位於岱頂西北,有索道纜車直通岱頂。在索道站周圍出露的岩石,主要是傲徠山中粒片麻狀二長花崗岩。其東側有北西向龍角山斷裂通過,斷裂兩旁發育有與其基本平行的伴生斷裂。其中一條伴生斷裂切過一個山頭,生成約5米寬的節理密集帶,節理面近於直立,把二長花崗岩切割成許多薄板狀巖塊,在重力作用下巖塊沿直立節理面不斷坍塌,最後形成兩峯對峙的一條几米寬的大裂縫,這就是有名的桃花峪一線天。

彩石溪不僅是泰山奇石的重要產地,據泰山工作人員的調查發現認爲在彩石溪存在着以基性斜長角閃巖(基性火山岩)爲主的一套錶殼巖系統,屬於泰山岩羣。原巖是酸性火山岩和酸性火山凝灰岩,構成雙峯式的。由於強烈變形,基性火山岩已經被拉成構造補丁,而且它的構造變形被後期切斷,後期的脈體又被切斷了。另外有糜棱巖化的現象,構造、地層等地質現象非常豐富。[11]

傲徠峯

中國“泰山”概況

傲徠峯

扇子崖之西是傲徠峯,因巍峨突起,有與泰山主峯爭雄之勢,古有民諺:“傲徠高,傲徠高,近看與岱齊,遠看在山腰”。傲徠峯與扇子崖結合處爲山口,在山口之後是青桐澗,其深莫測,澗北爲壺瓶崖,危崖千仞。站在山口,東看扇子崖,如半壁殘垣,搖搖欲墜,讓人心驚目眩,西望傲徠峯,似與天庭相接,北眺壺瓶崖,絕壁入雲。扇子崖和傲徠峯一帶出露的岩石,均爲傲徠山中粒片麻狀二長花崗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