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類儲蓄方法,你 “躺槍”了(已改)

說到儲蓄,不論是對理財者還是普通大衆,幾乎可以說是不言自明。但實際儲蓄過程中,真正能夠存下錢的人卻並不如想象的多,這是爲什麼呢?在《個人投資理財入門》中,作者向大家介紹了三種儲蓄方法,我們不妨看一下,你是否“躺槍”了。

一般而言,儲蓄的理念有三種: “收入-支出=儲蓄",“收入-儲蓄=支出”,“收入-目的性儲蓄=支出”乍一看,這三者彷彿相差不多。確實,從數學的角度來看,這三個等式基本一致。但從理財的角度看,三者有天壤之別。

由於一個普通人的每月收入基本上都是確定的,那麼可以變化的也就是支出和儲蓄,所以如何安排支出和儲蓄就體現了理念的差別。

(1)收入-支出=儲蓄

絕大多數人都是“收入-支出=儲蓄”,每個月支出優先,如果有結餘就存入銀行。但是,在收入基本固定的前提下,儲蓄的合理與否就完全依賴於支出的合理性,而支出往往缺乏理性,所以這種方式很不合理。曾經盛行的“月光一族”就是這種理念的堅定擁護者,他們的支出是否合理非常值得商榷。

(2)收入-儲蓄=支出

還有人則是“收入-儲蓄=支出”,每個月首先確定儲蓄金額,然後按照剩餘數額來安排支出。相比“收入-支出=儲蓄",這些人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但如果儲蓄缺乏目的性,只是爲儲蓄而儲蓄,則仍不算合理。

中國人往往把儲蓄當成一種美德,以存款多爲榮耀。但是,過度存款不但要承擔貶值的風險,還會錯過很多潛在的獲利機會,並不是明智的選擇。

(3)收入-目的性儲蓄=支出

比較合理的儲蓄理念是“收入-目的性儲蓄=支出”。所謂目的性儲蓄,是指根據理財目標和家庭經濟收入的實際情況,通過精確的計算,得出爲達到目標每月所需的準確金額,然後每月都按此金額進行儲蓄。

比如,你月收入爲30000元,準備兩年後買房,房價估計爲60萬元。現在已有存款15萬元,但其中5萬元爲應急儲備,10萬元爲結婚準備的相關費用,均不能作爲購房儲蓄。另外你投資股市15萬元,當前市值爲25萬元,所以計劃拋售價值15萬元的股票作爲購房啓動金,僅留有利潤在股市。因此,在未來的兩年內,你要儲蓄60萬元-15萬元=45萬元,每月需要儲蓄45萬元÷(12個月×2)=1.875萬元。這個1.875萬元就是目的性儲蓄。

另外,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遇上增薪、獲獎、稿酬、親友饋贈和其他臨時性收入時,可權當沒有這些收入,將這些增收的錢及時存進銀行。

(PS:“收人”已改,其他幾個數字也改了。哈哈哈,下次大家一起挑錯字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