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載機的順利起降是航空母艦存在的理由,因此二戰時期航母在設計上花費心思最多的就是升降機與煙囪。千萬不要小看這兩種裝備,可以說是航母的命脈。

  將艦載機從機庫轉移至飛行甲板上,必然會使用到升降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航母,都會於飛行甲板的中心線上設置前後2-3座升降機,用來將後方要起飛的飛機升起,同時接收前方降落後的飛機。

  在飛行甲板中央進行起降,雖然不會對收納飛機造成影響,但如果升降機產生故障或者受損,直接會影響到飛機的起降。

  光輝級航母俯側圖

  可以看看鳳翔號航母升降機佈局,兩部升降機沿飛行甲板中線佈置,優點是可以使艦載飛機在升降作業時最大限度地受到艦體保護,特別是在海況不好的時候;缺點是在升降機的使用或受損時無法進行艦載機起降。

  由於升降機會使船體的裝甲減弱,並且受到攻擊時很容易在飛行甲板上直接開個大洞,導致飛機無法正常起降。因此之後的航母設計常會將升降機裝備在舷側,也就是飛行甲板邊緣。這種方法首次出現在1942年竣工的美國“埃塞克斯”號上,雖然是部分採納,但已可以看出改良雛形。

  埃塞克斯號舷側明顯可以看到一部升降機

  升降機裝設在甲板外側,就算升降機受損或者發生故障,也不會影響飛機的正常起降。並且可以提供超出升降機尺寸的飛機使用。1955年竣工的美國“佛瑞斯塔”號已完全採納這種設計。

  不要小看航母上的煙囪,在二戰時期煙囪的設計還是非常重要的。從煙囪排出的煙不僅會影響視野、擾亂氣流,煙囪本身也會成爲艦載機起落時的障礙物,所以航母上的煙囪該如何裝備一直是被設計者討論的問題。

  舉例來說,美國突擊者號航母的煙囪做成起倒式,在起落艦載機時,煙囪可以向外側倒下。

  日本的加賀號航母則是讓煙從艦尾排出,不過由於煙囪所通向的船體內部容易產生高溫,同時引導到艦尾的廢氣仍然會干擾降落作業,而且排煙管進水的風險也被加大,這項設計在當時的航艦中堪稱失敗。

  後來,日本將航母的煙囪裝備在舷側,雖然有所改善,但還是留下在船體傾斜時煙囪會進水的隱患。

  二戰時期美英日等國的航母煙囪基本都配置在艦橋後方,或採用跟艦橋一體化的直立煙囪,這樣雖然也有氣流與排煙的問題,但爲了考慮到防禦問題,也只能進行妥協。

  直到現代出現了核動力航母之後,煙囪設計的使命才得以終結。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