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沈柱燦,最近正在攻讀MBA,課程中有些收穫或者作業,將在這裏和大家分享,今天分享的是「名家大講堂」。

歷時十五天的集中授課,印象最深的莫過於此次安排了8位名家的大講堂。以一流教授的原創洞察作爲廣西師範大學MBA課程的教學基礎,通過博導、教授們結合企業家資源的指導,對我的實際工作實踐有着很大的幫助,短時間內培養我擁有全球視野的創新能力,以及站在企業家維度思考的社會責任感,這是實現自我跨越的商業領導者必備的觀念。

伴隨着企業運營成本的日益增多,以及消費者個體的體驗訴求也在逐步拔高,近年來我此前主要提供顧問的餐飲行業正面臨線上營銷過剩的危機,許多餐飲企業也在積極嘗試通過多種方式迴歸線下服務;而在我顧問的另一個領域——“互聯網+行業應用”這種偏線上的企業運營又恰恰相反,他們以近乎瘋狂的方式加倍投入到傳統的線下營銷中,尤其是結合傳統線下零售企業,通過最終消費者的日常行爲大數據拓展潛在的需求空間。這是一個互斥又互補的時代,各行各業的積極變革激發了行業的創新潛能,也激發了包括我在內的企業管理者的求知動力。

通過名家大講堂,不論是對中國經濟有着深度研究的浙江大學博導趙偉教授、或是在兩岸交流中有着深刻影響的臺灣義守大學博導李建興教授、在中國外交事務上有突出貢獻的原南京大學副校長施建軍教授,都爲我們傳遞出清晰的聲音,中國企業過去十年的優勢已經在遞減。

一方面,發達國家的各種發展成本還是很高,特別是人力成本還是很貴,但發達國家仍然在資本和技術等方面擁有着強大的優勢;另一方面,包括越南、緬甸、印度及泰國等越來越多的新興市場國家,開始借鑑或複製中國的改革經驗,這些近年才啓動市場開放的國家,各種成本都比中國更低、尤其是人力成本,近乎是十年前的中國。但教授們也傳遞了另一個希望:中國企業所面臨的危機決定了接下來必然產生的轉型,這將是最近十年難得一見的獨特機遇。

以物流和供應鏈爲核心的製造生態

中國當前的經濟必須要實現突圍,不僅僅是原有的經濟發展模式受到了衝擊,隨着社會整體實現了結構性變化,企業面臨着工資高了、土地貴了、稅收增加了等多種問題,如果企業還用原來的方式去生產原來的東西,肯定無法獲得新形勢下的高額回報,哪怕只是等額回報。

例如,廣東的珠三角地區擁有着全球一流的電子元器件製造生態系統,隨着互聯網電子商務在中國多個領域的滲透,包括必要的基礎設施、物流和製造能力都得到極大的提升,因此保持着良好的競爭力。而在這一點上觀察美國,物流和硬件的製造力事實上已經被全球化分工給分散了,競爭力自然也會相對削弱。

從這個角度理解中國企業擁有的機遇,可以令我們更客觀地看待當前的製造生態,理解這種製造生態所帶來好處。首先,中國企業有機會快速地響應市場需求,包括基於製造的原型設計,這將大大縮短新產品推向市場的時間週期。而美國則截然不同,基於珠三角地區零部件供應商的集中佈局,原本在硅谷需要十幾天的開發時間,在深圳很可能只需要一個晚上便能實現。

而且,新產品通常需要通過多次迭代才能匹配市場需求,例如此前我聯合創辦易加油時製造的防爆打印機,從設計到試產一共經歷了近1,000多個原型,所幸公司總部就在深圳,所需的配件生產商幾乎在不超出公司地理半徑5公里的範圍內便可以全部找齊,這也是目前中國創新創業羣體的相對優勢,從想法到成品再到市場的優勢。除了便捷,其實成本上的優勢也是非常突出的,各種配件生產商的規模化生產在保證質量的同時,也幫我們節省了至少50-60%的費用,成本優勢不言而喻。

充沛且優質的人力資源

衆所周知,中國企業的人力成本最近十年一路飈升,導致低成本製造業轉向印度和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儘管如此,中國企業在市場營銷和技術研發這兩方面仍然擁有着較大的人力成本優勢。

投資經理拿到行業分析師的報告後找來產品經理進行原型設計,技術人員依據設計稿製造出滿足需求的功能和特色的產品,最後通過銷售專業的畢業生進行營銷,這是中國企業目前最爲普遍的低成本的運營方式,並由此創造出各種形式的新型商業模式。而這個過程中涉及的各個角色,除了工資較低的優勢外,幾乎所有中國人,不論是基礎崗位或者是管理層,工作上都特別能喫苦耐勞。根據互聯網流傳的一份外企報告,在通訊設備領域有着非凡競爭力的中國企業,其技術人員每年的工作時間達到2750小時,差不多是歐美國家同行的兩倍。

歐美髮達國家培養了許多工商管理和技術研發人才,但是高等教育非常昂貴。中國在近現代幾乎一直都是以落後者的身份在模仿和借鑑不同地區的發達國家,不論是技術或者是思維,所以中國在高等教育方面存在着一些天然不足,大多數都是從市場現狀去研究將來可能需要開發一些什麼樣的產品或服務,或者組織大量的地推人員從問卷裏問目標受衆還有哪些環節的產品或服務沒有被滿足,甚至養成了一種習慣,習慣於盯住一個看得見、摸得着的目標去學習和超越,當然,這麼做的好處是可以較低成本地培養出大量的本地人才。

但是,從科學創新的本質來說,原理創新需要的是對未知的探索,例如科學家研究自然界的原理,並且讓原理能落地,最後變成可以融入生產或生活的產品,再通過市場方式將產品轉化爲商品,提升整體國民的生活水平。欣慰的是中國政府其實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並且爲提升科研水平推出了一系列的激勵機制,助力高層次的海外華人迴歸中國,以深圳爲例,畢業於世界名校的碩士或博士,落戶條件最高可享受320萬元人民幣的現金獎勵,這在過去十年是不可想象的。

龐大的需求造就天然的試驗場

一個人口超過13億的國家,經濟增長速度全球領先,擁有着幾乎全民統一的語言,包括中產階級在內的大多數國民消費水平正在迅速崛起,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國內市場。正是因爲這個特殊的時代和環境造就了大量的中國企業,他們能夠輕鬆地驗證自己的產品,並且快速形成從0到1的商業模式,甚至形成從1到100的快速增長。

最近十年成立中國企業正在不斷完善本土化的商業模式,大多數都有了更大的信心將自己的產品帶出國門。今年在香港上市的小米便是中國主要的低成本和高質量的智能產品製造商,如今已成爲全球市場的領先品牌。除此之外,在各種硬件產品智能化的發展趨勢中,人工智能和數據分析等數字化技術也日新月異,這些意味着在技術上產生更多突破性創新的集成具有極大可能。

總而言之,在名家們指引下,確實可以發現中國企業不僅僅來自於互聯網,或者確切地說,不應該只着眼於互聯網,當前的中國商業環境具備的三大優勢遠遠超過了現階段互聯網對商業社會發展的貢獻,創新制造生態、低成本的中高端勞動力和巨大的國內市場,並依託着這三大優勢提供高質量和低成本的高科技產品,短時間內美國和其它發達國家可能難以與我國抗衡。雖然大部分喫瓜羣衆更關注當下的中美貿易戰,但兩國多年來沉澱的經濟貿易往來所帶來的長期利益不容忽視。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