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面貌,通常是指具有顯著特徵的地表形態,通常具有特定的地貌特徵,具有很強的辨識度,地貌通常具有特定的形成條件和區域分佈。地貌的形成通常是由於地表外力作用的結果,具體可以分爲侵蝕地貌和沉積地貌兩大類,之前我們已經介紹了峽灣地貌和黃土地貌,今天我們來聊聊更爲人們熟知的地貌類型:喀斯特地貌。

分佈廣泛的“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指具有溶蝕能力的水(自然界的水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溶蝕能力)對於可溶性岩石(大多是石灰岩)進行溶蝕作用,從而形成的地表以及地下形態的總稱。自然界中的水一般都溶解有二氧化碳,呈現一定的弱酸性,對於可溶性的岩石,包括碳酸鹽類岩石、硫酸鹽類岩石和滷鹽類岩石等會產生化學反應而使岩石溶解於水中。地球表面的可溶性岩石分佈面積大約佔陸地面積的10%,所以喀斯特地貌是一種廣泛分佈的地貌類型

岩溶地貌示意圖

石灰岩是可溶性岩石的最主要類型,從成因來看屬於沉積岩,主要形成於淺海沉積環境,可分爲生物沉積、化學沉積和次生沉積三大類,生物沉積形成的石灰岩中含有大量海洋生物的化石。由於石灰岩的溶蝕作用需要水,所以喀斯特地貌多分佈在氣候相對溼潤的地區,喀斯特地貌最初的命名來自於歐洲克羅地亞伊斯的利亞半島北部的喀斯特高原。

中國喀斯特分佈圖

喀斯特高原的岩石主要是有石灰岩組成,在長期的外力作用下,該地區形成了廣佈溶洞、窪地、石林、石芽、落水洞、地下暗河、盲谷等地表形態,從而命名爲喀斯特地貌。在我國喀斯特地貌分佈廣泛,其中西南地區的雲貴高原是我國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分佈區,主要是因爲組成雲貴高原的巖體多是石灰岩,加上我國西南地區屬於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富,流水溶蝕作用強烈。

雲南路南石林

最初在淺海等沉積環境中形成的石灰岩多是呈水平分佈的,後來由於地殼運動而抬升而露出水面,形成由石灰岩覆蓋的陸地表面,如果剛好位於溼潤地區,就會發生流水的溶蝕作用,逐步形成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的發育也有一個過程,在不同發育階段,我們會看到不同的地表景觀,在喀斯特地貌發育的初期,流水會順着石灰岩的節理(裂隙)開始溶蝕,形成溝槽,大片的石灰岩層被溶溝分開形成石柱和石筍,比如我國雲南昆明的路南石林。

貴州雙河溶洞

在喀斯特地貌發育的中期,隨着流水溶蝕作用的不斷加強,溝槽不斷的向地下侵蝕,深度超過100米後形成落水洞,流入落水洞內的水進入地下水,併發生橫向侵蝕,形成溶洞和暗河等景觀。隨着時間推移,溶洞和暗河的規模不斷擴大,有的地下暗河長度可以達到幾十甚至上百公里,溶洞內形成各種景觀,如鐘乳石、石筍和石柱等,比如我國貴州省綏陽縣的雙河溶洞、廣西省桂林的七星巖等都是著名溶洞。

重慶小寨天坑

在喀斯特地貌發育的後期,隨着流水在地下岩層中不斷的進行溶蝕,使得地下溶洞的空間越來越大,最終無法承受上方的岩層重量而發生坍塌,在地表保留部分形態,形成天坑、天生橋、 坡立谷、峯林等景觀。比如我國重慶奉節縣的小寨天坑、貴州興義市萬峯林、廣西桂林山水等都是著名景點,喀斯特地貌在不同的發育階段都給我們帶來了豐富的自然旅遊資源。

廣西桂林山水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