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世界城市日 | 徐州:用“绣花功夫”打造生态园林城市 !

在很多人印象中,

徐州是一个老工业基地,

摆脱不了灰黑底色煤城的影子。

十多年来,

尤其近几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的徐州,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

树立“节约型园林”“海绵城市”“精品园林”

等建设理念,

通过绿地系统规划,

立足保护和修复城市自然资源,

有机勾连了

徐州自然山水和绿地资源,

基本实现了

城市与自然园林的相互融和、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些变化,

让徐州彻底颠覆了外界印象,

赢得“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美誉。

从灰溜溜的煤城,

到响当当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这座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了

惊艳逆袭。 攻坚克难,再现徐州青山绿水

历史上的徐州,屡遭战乱;黄河夺泗侵淮等自然灾害,致使自然植被资源消失殆尽,几成“不毛之地”。1948年底,全市仅云龙山存有约20公顷山林。

解放后,徐州是华东地区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历史上依资源而兴、靠资源发展。然而,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发展,也成为徐州难以磨灭的灰色记忆。

为改变徐州灰色形象,建设绿色宜居城市,让子孙后代共享生态之福,徐州市委市政府顺应百姓心声与期盼,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小康社会的硬指标,2002年提出“三年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

徐州依山带水,岗岭四合,山包城,城环山,比有山的城市多水,比有水的城市多山,山水城市骨架极富特色。

为此,围绕“山”和“水”,2003年起我市对云龙山、西珠山等围山建筑实施整体拆迁,

实施“退建显山”工程,对云龙湖、小南湖实施“退渔还湖”工程,实现了“显山露水”。

同时,

对金龙湖、大龙湖、玉潭湖等实施“扩湖增水”,并建成公园绿地;

对九龙湖、劳武港等昔日煤港,实施“去港还湖”工程,改造为公益性园林景观,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因长期开山采石,市区形成大量露采矿山废弃地,对此我市对龟山、九里山、东珠山等42处宕口进行生态修复,取得显著成效,生态恢复率达到90%以上,

其中“东珠山宕口遗址公园”被国土资源部誉为国内城市废弃矿山治理的典范。

2005年,徐州荣膺“国家园林城市”之后,生态建设步伐并未就此止步。

2007年我市发起第二轮“向荒山进军”的行动。

最后累计完成荒山造林十余万亩,为400余座宜林荒山披上了绿装,实现了全市荒山绿化全覆盖,在全国开创了石灰岩山地风景林营建的成功范例。 抓住时机、开展废弃矿山复绿工程

2008年11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意见》,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

为抚平“生态伤疤”,我市以此为契机,积极推进采煤塌陷地、工矿废弃地和采石宕口综合治理。根据制订的《山林保护利用规划》,将废弃矿山复绿工程列为重点工程项目,全面展开大型宕口修复建设工作,令人烦厌唾弃的塌陷区由此被“化腐朽为神奇”。

昔日的韩桥煤矿深度塌陷地,

变身为南湖湿地公园;

夹河煤矿塌陷地,

变身为九里湖生态湿地公园,

还有九龙湖、大龙湖、金龙湖

等市区周围那些过去的采煤塌陷区

以及洼地、坑塘,

只要是无法耕种的地块,

都因地制宜挖湖引水,

或变身生态湿地,或打造乡村湖景。 徐州采煤塌陷地治理,新添大小上百个湖泊、湿地和景观区,6432 公顷采煤塌陷地实施了生态修复,生态恢复率达82.44%。

建成的湿地公园湖水盈盈、杨柳依依,美不胜收。九里湖湿地公园获得了2010年江苏“人居环境范例奖”。

如今,徐州市区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权台煤矿采煤塌陷区,蝶变成为占地5000公顷赏心悦目的潘安湖国家生态湿地,近日获评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已闻名国内。

不久前,央视《中国园林》摄制组在徐拍摄节目时,编导白海涛感叹道:

“与其他地方园林明显不同,现在徐州好多新公园利用采塌地、采石宕口打造,鬼斧神工,雄壮而不失典雅,真是非常了不起!” 古城成为名副其实的“大花园”

由于历史原因,徐州的园林绿化曾存在“南多北少、四周多中心区少,普通绿化多、精品绿地少”等问题。

为真正做到“让绿于民”,2010年,徐州启动实施市区“地更绿”行动计划。

按照市民出行500米,就有一块5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绿地的目标,结合棚户区、城中村改造,进行城市空间梳理,重点布局和建设老城区绿化薄弱地区。

当时,我市实施的“添绿工程”规定:

主城区大力实施拆违添绿、破墙透绿、见缝插绿,市区3亩以下拆迁地块不再出让,统一规划建设园林绿地,用“绣花功夫”建设完善城市绿色环境。

为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自2007以来,我市从快哉亭公园、云龙公园开始实施敞园改造工程,2015年3月市区公园总数达177个,面积在100亩以上的33 个大型综合性公园全部实现敞园开放。

云龙公园、彭祖园、奎山公园、珠山景区、汉文化景区、泉山森林公园等或新建或重装,一个个次第绽放,全部免费向市民和游人开放!这些公园连成了徐州宜居乐居的风景线,把整个城市拼成了一个绿色的大花园。

近年来,徐州市还组织实施了120多项园林绿化重点工程,累计总投资达50亿元,建成区绿地面积增加1168公顷,其中公园绿地面积增加610公顷,比“十一五”末增加83.6%。

主城区平添近30个300亩以上的园林绿地。

尤其让市民赞不绝口的是故黄河、丁万河、荆马河、徐运新河、玉带河等河道的综合治理,

全面实施沿岸生态景观建设,因地制宜设置节点游园、广场,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绿色滨河风光带,为市民临水赏景、休闲、健身提供大小错落的多处空间,河道绿化普及率81.76%。 兼南秀北雄 显楚韵汉风

近年来,通过各类生态建设项目的推进实施,

徐州市新增开放式公共绿地2000公顷;

拥有11个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以及4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故黄河风光带、云龙湖风景区、潘安湖、大龙湖等一大批公园和绿地成为城市绿色地标。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2%、居全省第一;

市区绿化覆盖率达43.26%,居全省前列,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近17平方米。

在生态建设实践中,徐州园林形成了“自然山水大气恢宏,园林绿化精致婉约;兼南秀北雄,显楚韵汉风”的特色。

2016年,

徐州被评为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2017年

以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荣获

中国人居环境奖。

这些变化,给徐州带来的不仅是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蝶变,形成“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城市风貌,并且影响到气候的变化。

近年来全市降水量保持在1100毫米左右,已接近淮河以南平均水平。用国家气候中心专家的话来说,“等于将徐州南迁了800里。”

文字:樊海涛

图片:孙井贤

编辑:李乔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