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篇文章叫做:

  《我在TOP50的牛校,學了前景最熱的專業,GPA3.5,爲何還是找不到工作?》

  其實作爲一個從小成績就平平的人來說,真的蠻難理解拿“100分”是什麼感覺,直到Young說他小時候措施了第一個100分時心裏的巨大落差感:

  那1分就像憑空打開了一個無底洞,你再填任何東西進去都是不完整的。

  “最好”還不夠,必須“完美”纔行

  Quora(美版知乎)有這樣一個問題:

  How many hours do 4.0 students study per day?

  要得到GPA4.0需要每天學習多長時間?

  排在第一名的回答是:

  Don't let 4.0 ruin your university!

  別讓GPA4.0毀了你的大學!

  這也是爲什麼很多人喜歡Quora,比起回答問題,這裏更像是闡述自己觀點的地方。

  @Kayee

  MD at University of Texas Medical Branch, VP Operations at Cryptoexchange, Inc.

  “在大學的頭兩年,我都拿到了4.0,代價是每天學習4-7小時。”

  要拿到GPA4.0就以爲這你要專注於最細節的部分,每一個教授的偏好、每一門課的作業、課前閱讀、每一門考試花大量時間準備——

  這一切都意味犧牲其他,包括社交、睡覺、課外活動。

  第三年,開始專注於商業,從獲得第一份來自真實世界的經驗後,意識到了4.0的成績有時候沒那麼大作用。

  每天用1個小時候學習,成績在3.9左右。

  現在換做是你:和其他候選人相比,你所擁有的4.0究竟能帶來什麼真正價值?

  你擅長社交嗎?能帶來有價值的聯繫人嗎?是領導者嗎?能在短時間內最高效得工作嗎?

  當自己發現不再爭取4.0時,便也擁有了這些特質。

  實際上相反,很多名校和大公司會拒絕那些GPA4.0的學生。

  很多學生會以犧牲健康爲代價,賺取相當無意義的分數。

  在最健康的年紀犧牲自己,把時間花在高難度的課程上,這也是最諷刺的part:

  越難的課程實用性反而越低。

  這也是爲什麼很多學校會拒絕只有4.0的候選人,他們會給學校帶來負面價值

  @Andrew

  PhD student at Wharto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大多數時候,我從早上8點開始工作,到凌晨2-4點結束。”

  我幾乎是用A+的成績,開始我的博士學位(相當於4.0),很多時候,從早上8點到凌晨4點我都呆在辦公室裏,這一點兒也不健康,也分散了你對真正重要的工作的注意力。

  我意識到自己每天花太多時間在預習下一節課,沒有時間整合學到的知識。

  不建議爲4.0而拼搏,“名校”光環往往“名不副實”

  美國聯邦諮詢委員會投票踢出了全美最大的大學認證機構。

  更好的工作、更好的事業、更好的未來,很多大學在招生時都會給出這樣“三好”的承諾,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隨着輕易獲得學位的人越來越多,很多公司正在降低他們對學歷的信任。

  畢竟,大學招生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營銷。

  事實上,更多僱主已經開始傾向於通過自己的學費援助來界定高等教育的質量。

  據德勤報道:美國約71%的僱主爲其工人提供學費,每年花費近220億美元的福利。

  比如:星巴克與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合作,支持其僱員完成學士學位課程。

  還有全美最大的健康福利公司Anthem與南新罕布什爾大學合作,爲其僱員提供免費且自定進度的學士學位課程。

  頂着“光環”的學生越來越多,寧當鳳尾不當雞頭?

  最近,一篇來自前藤校招生官的文章也着重分析了爲何名校越來越難進——

  "In addition to the sheer number of applicants applying, the expectations for candidates have increased."

  “除了申請人數的大量增加之外,名校對於被錄取者的期望也大大提高。”

  以前收到一所藤校的錄取通知書已經足以讓人激動不已,現在只有收到全部藤校的offer才值得被人說道。

  拿到20所大學offer

  年僅16歲收到全部8所藤校offer

  說實話,在這個考試培訓滿天飛的年代,SAT滿分、無懈可擊的essay,申請者的“優秀”與否已經越來越難用量化標準衡量了。

  “

  雖然通過認真準備考試來使得分數提高的做法並不必然意味着這些申請者真正比十年之前的學生更爲優秀。

  但是,這卻意味着平均考試成績的提高,這會傷害那些使得沒錢獲得別人幫助的學生。

  ”

  做雞頭還是鳳尾,有時候,也許只是自己的一種選擇。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