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两千年的文化同之路,就是从两汉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而中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的路则是“丝绸之路”,汉朝时期,对北方匈奴的打击,并不只是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还影响了世界的历史。汉朝时期,有7000名汉军千里跋涉,只为了拯救13名汉族之人的故事,这是一个民族、一个朝代的热血故事。

公元74年,汉明帝驾崩,匈奴大举进攻金潘城,耿恭虽然拼死抗衡,但奈何寡不敌众,率军撤退到疏勒城。一名汉将名为关宠,紧急上报至朝廷,但是汉明帝已经驾崩,新皇刚刚登基。朝廷官员意见不统一,不能商量出是否参与救援行动,况且,新的朝局建立,难免动荡不安。

不明所以的大臣认为,大半年过去,外面的汉军数量极少,况且还不知道有没有活着的人,如果发兵救援,不仅劳民伤财,还浪费国库资源。

然而在一派反对声中,司徒鲍昱却极力主张救援。他的观点是,汉朝的将士们在外拼命,保家卫国,遇到了危险的境地,朝廷理应有对策。汉军士兵浴血奋战,代表的是大汉的尊严,如果朝廷袖手旁观,不仅会让士兵寒心,还会被人嘲弄。

所以,7000名将士连夜从敦煌出发,这一路,他们对前面的境况未知,对前线的兄弟是否还有幸存者未知,但他们这一去,就是给了汉军莫大的士气和鼓舞,因为,这代表了朝廷坚定的立场,表明了大汉王朝不会放弃任何一个拼命的将士。

匈奴人包围了整个疏勒城,城中将士死守,没有任何一个投降之人,但奈何粮草匮。终于,耿恭见到了援军的到来。历史是这样书写这一场面的:“开门,共相持涕泣”。这些铁血的勇士在相见的那一刻,没有忍住眼中的泪水,没有人知道这些人是怎么熬过来的,又到底经历了什么。

而这时,耿恭的部下只有26人,跟队援军撤退,前有追兵,后有天险,到了玉门关,就只剩下了13人。这13人,面容憔悴,衣衫褴褛。玉门关的镇守将领郑众看到了这幸存的13位勇士,同时给他们授予了督尉和羽林的职位。大汉朝廷这一举动让天下之人振奋,他们是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人,尽管是在千里之外的绝境。这真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团结永不抛弃,如果拍成电影,精彩度不会输给战狼。这13个将士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自豪,也是整个汉族的骄傲。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