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颜六色的彩虹糖为什么有那么多种颜色?瓶装饮料的香味是从哪里来的?10月22日,在罗湖区东方学校二年级一班,青少年儿童食品安全科普计划讲师邓佩带着疑问开始了当天的食品安全实验操作课。食品安全课程进校园,在罗湖已成常态,随着青少年儿童科普计划的深入推进,这种食安理论及实操课程将普及越来越多辖区中小学校。

  试点学校每学期开展2节食安实验课程

  在当天的食品安全实验课上,邓佩带来了小学生喜爱的彩虹糖,红黄蓝绿各种不同颜色的糖果,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这节课,邓佩以色彩的诱惑作为主题开讲,一边讲解理论知识,一边以彩虹糖作为道具开展食安实验。

  往试验试剂中加入彩虹糖,轻轻摇晃,透明的试剂出现了彩虹糖的颜色,小学生们在看完食安讲师操作后也动手参与了实验。

  据了解,2018年罗湖区青少年儿童食品安全科普计划启动以来,先后开展了多项青少年儿童食安科普工作,而食安科普实验课正是其中的一种方式。罗湖区食药安办方面透露,目前,辖区共有科普试点学校5所,每所学校皆会定期组织开展食安科普课程,按照计划,每间学校每学期会组织开展2节食安实验课。

  值得一提的是,罗湖区也针对部分民办学校教学资源缺乏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将相关课程引入这类学校,普及更多学生。东方学校就是其中一所,课程的开展也受到了学校师生欢迎和好评。

  志愿讲师走进学校开展食安主题班会

  除了食安实验课程,罗湖区青少年儿童食品安全科普计划还定期组织开展校园食品安全主题班会和食品安全专家大课。值得一提的是,校园食品安全主题班会由科普计划志愿讲师团的食安讲师们开展。学生家长、食品安全专业学生、社区社工、辖区食品安全快检人员等皆为该队伍成员。

  东晓小学三年级学生家长、学校义工部部长张小玲就是其中一位。在10月份的一次课程中,为了讲授有关有毒食材知识,张小玲自己专门花了十几天时间培育了发芽的土豆,带上讲台形象生动展示给学生观察,受到了学校领导及老师的一致好评。张小玲介绍,自己是一个全职妈妈,深知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在课程中也带入了许多贴近生活的食安内容。

  据了解,和张小玲一样的志愿食安讲师还有不少,他们经过罗湖区青少年儿童食品安全科普计划食安专业培训,顺利通过考核后走上讲台,向学生传递食品安全知识和信息。罗湖区食药安办负责人介绍,目前,试点学校每学期皆组织开展15节食品安全主题班会(其中2节以食安实验课形式开展),随着课程的增加,志愿讲师队伍也将不断壮大。

  食安课程从校内“搬”到了校外

  通过参加食品安全主题班会、食品安全实验操作课程,罗湖区青少年儿童食品安全科普试点学校学生食安意识有了明显提升。为进一步提升学生食品安全水平,罗湖区食药安办也将食安课堂从校内“搬”到了校外。

  据了解,罗湖区定期组织社区食安科普行动,组织试点学校的学生及家长走进社区,参与社区食安实践。活动将校园食安课堂的理论知识具体化,“搬”到了社区现场,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开展,让学生和家长在实践中完成任务。

  在10月27日、28日,科普计划项目组就组织了笋岗小学和翠茵学校的一至三年级学生亲子家庭走进社区,联动街道快检室和快检车现场科普食品安全知识,并让学生及家长亲手操作蔬菜农药残留快速检测过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活动以任务打卡游戏的形式开展,通过亲子家庭实地自主采样、亲手操作、亲眼观察检测过程几个环节开展,让学生及家长真实了解食品安全情况。

  罗湖区食药安办方面介绍,未来,科普计划还将组织开展食品安全游园会等大型活动,让青少年儿童多角度掌握食品安全知识。

  统筹/陈莉

  文图/李超

  责编/徐再杰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