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場畫展,帶你看透西方藝術史

“西方繪畫500年——東京富士美術館館藏作品展”是一個有點特別的展覽。它的特別之處在於展出的是一個日本美術館收藏的西方藝術畫作。展覽精選60幅經典作品,共分爲五個部分:個性發現與人文闡揚,華彩樂章與懷古幽情,古典理性與浪漫情感,真實鏡像與光色建構,純粹觀念與混雜多元。

《牧鵝少女》 讓-弗朗索瓦·米勒 1866-1867

《讀書的女子》 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 約1900

《奧蘭的阿拉伯人》 歐仁·德拉克洛瓦 1834

以時間爲敘事主線,流派爲發展形態,展現了西方藝術發展歷程,從文藝復興,巴洛克與洛可可、寫實主義與古典主義,到新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印象主義與後印象主義,一直到後來的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潮流,由此勾勒出了一幅16至20世紀西方藝術五百年的歷史畫卷,引領着我們去探尋那些偉大的時代、藝術家及其作品中的奧祕。

《城市研究》 費爾南德·萊熱 1919

《靜物》 喬治·莫蘭迪 1948-1849

《赫克託耳與安德洛瑪克》 喬治·德·契裏柯 1955

本次展覽不僅提供了一個東西方藝術觀念交匯碰撞的機會,同時也帶來了一個觀察西方藝術的雙重視角。第一個視角是西方藝術史的演變發展,展品生動地詮釋了16世紀至20世紀西方藝術跌宕起伏的歷史故事。它們中的多數都出自享譽世界的藝術大師之手,如文藝復興威尼斯畫派巨匠貝利尼,巴洛克藝術傑出代表魯本斯,新古典主義大師安格爾和浪漫主義代表人物德拉克洛瓦、戈雅,以及現實主義大師庫爾貝、米勒,印象主義大師馬奈、莫奈,後印象主義巨匠塞尚、梵高、高更,一直到現代主義的代表性藝術家畢加索、萊熱、米羅,以及後現代主義的沃霍爾等,這些耳熟能詳的藝術家是西方藝術史中繞不開的角色,他們的藝術傑作盡顯西方藝術史之絢麗斑斕。

《馬戲》 馬克·夏加爾 1967

《女人》 安迪·沃霍爾 1975

《運動員(傑克·尼克勞斯肖像)》 安迪·沃霍爾 1977

此外,展覽還隱含了另一個視角:日本藝術界、博物館界及收藏界是如何看待和理解西方的藝術史?如何甄選並收藏西方的藝術品?近代以降,日本與西方文化交流頻繁,明治維新以後努力學習西方,甚至有過“脫亞入歐”的主張。富士美術館是由日本著名攝影師、和平運動倡導者池田大作先生於1983年創辦,至今已收藏了超過30000件藝術作品,尤其是有計劃地收藏了西方藝術史上衆多代表性的藝術作品。透過日本文化的視角所遴選的西方藝術品,當然既不同於盧浮宮和奧賽博物館的館藏,也有別於大都會博物館和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藏品。也許我們有理由認爲,本次展覽所展出的西方藝術品,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日本藝術界和博物館界對西方藝術史的理解與認知。

個性發現與人文闡揚

文藝復興是西方現代大幕拉開的時代。那個時代資本主義萌芽,世俗文化和科學理性興起,“人文主義”思想體系確立起來,結束了漫長宗教宰治的中世紀。“人文主義”肯定人的價值,提倡人性人道和個性自由,給西方藝術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本次展覽展出的這一時期的作品多爲人物肖像畫,均出自文藝復興時期代表性藝術家之手。

《行政長官的肖像》 喬凡尼·貝利尼 約1507

文藝復興藝術運動在歐洲有兩大支脈,一是意大利文藝復興及向南延展,它首先緣起於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後影響至意大利全境及其他南歐國家,如法國、西班牙等。展覽中年代最早的作品《行政長官的肖像》即爲意大利文藝復興威尼斯畫派的代表性人物喬凡尼·貝利尼所作。

《山嶽風景》 阿爾佈雷希·阿爾特多費爾 約1530

二是與意大利文藝復興平行發展的另一支脈——北方文藝復興,主要以荷蘭、德國等北方國家爲代表。德國風景畫在16世紀成爲獨立的畫科,比如著名的多瑙河畫派,本次展覽中的阿爾佈雷希·阿爾特多費爾即是多瑙河畫派的藝術家,他的《山嶽風景》極富想象力和浪漫情懷。該畫派另一代表人物老盧卡斯·克拉納赫同時也是著名的宮廷肖像畫師,展出的是他畫的約翰·弗雷德裏克三世的肖像。

《寬宏的約翰·弗雷德裏克薩克森選侯的肖像》

老盧卡斯·克拉納赫 1533

華彩樂章與懷古幽情

17、18世紀的歐洲產生了繼文藝復興後的又一偉大思想文化運動——啓蒙運動。這一階段的文藝思潮複雜多樣,藝術風格絢麗多彩。色彩華美、激情動感的巴洛克藝術和貴族豔情、享樂主義的洛可可藝術,共同譜寫了一段藝術史上的“華彩樂章”。

《君士坦丁的婚姻》 彼得·保羅·魯本斯 1622

16世紀後半葉在意大利興起的巴洛克藝術,在17世紀步入全盛期,巴洛克藝術遠富盛名的代表是佛蘭德斯畫家魯本斯,展覽中所呈現的《君士坦丁的婚姻》充滿着亮麗的色彩和奔放的筆觸。稍後興起的洛可可風格則瀰漫着享樂主義色彩,這一特徵在布歇的《維納斯的凱旋》中展現地淋漓盡致。

《維納斯的凱旋》 弗朗索瓦·布歇 約1745

17世紀,學院派古典主義在法國佔據主導地位,它崇尚古代藝術和古典精神,以希臘、羅馬古典歷史和文化爲典範,盡顯懷古靜謐之風格。展覽中洛蘭等藝術家的作品無不體現古典構圖及其古典美學信念。

《溪水樹林風景》 克勞德·洛蘭 1630

與古典主義並行不悖的寫實主義,此時也廣泛存在於意大利、西班牙、佛蘭德斯、荷蘭、法國文化中,寫實風格可從展覽中拉·圖爾、哈爾斯、小彼得·勃魯蓋爾等藝術家的作品中感受到,他們關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彰顯出一種對現實場景的凝視力量和深遠情思。

《雪中狩獵》 小彼得·勃魯蓋爾 17世紀

古典理性與浪漫情感

啓蒙運動之後,西方文化藝術的中心從佛羅倫薩和羅馬逐漸轉向了巴黎,法國成爲西方藝術最具影響力的國度。18世紀下半葉,啓蒙思想確立基本人權、新道德秩序和現代科學。

《拿破崙越過聖貝爾納山》 雅克-路易·大衛工作室 1805

理性主義開始成爲主潮,藝術中相應地出現了強調邏輯和理性的新古典主義風格。到了19世紀上半葉,藝術家們不再探索道德和固定不變的價值觀,而是轉向心靈深處,提倡情感、想象和自然至上的浪漫主義應運而生。由此構成了古典理性與浪漫情感的二重奏。

《朱庇特和忒提斯》 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 約1807-1825

從洛可可的浮華轉向新古典主義的理性,關鍵人物是法國藝術家雅克-路易·大衛,他的名作《拿破崙一世與約瑟芬皇后加冕禮》被多次模仿和複製,展覽中雅克-諾埃爾-瑪麗·弗雷米創作的《拿破崙加冕約瑟芬》正是這一名作的複製品,大衛工作室繪製的《〈拿破崙加冕禮〉中的拿破崙肖像》也取自這件作品的局部。

《拿破崙加冕約瑟芬》

(雅克-路易·大衛(1748-1825)同名作品複製)

雅克·諾埃爾·瑪麗 弗雷米 約1804-1809

幾乎與新古典主義同時,浪漫主義席捲了歐陸和英倫,創造了一種全新的藝術風格。其代表人物籍裏柯、德拉克洛瓦、戈雅、透納等人的作品也亮相本次展覽,使人沉浸在迥異於新古典主義的另一種藝術體驗之中。

《暴風雨來臨前的海景》 約瑟夫·瑪羅德·威廉·透納 約 1803-1804

真實鏡像與光色建構

1848年至1870年是現實主義大放光彩的時代,藝術家們深受科學發展和實證主義的影響,渴望在藝術中逼真地再現自己生活的時代。法國現實主義大師庫爾貝以表現勞動階層的生活方式和活動見長,也精通各路題材,本次展出的作品是他的一幅風景畫,充滿動感的巨浪真實地表現出大自然蘊含的巨大力量。

《海平線上的風暴》 古斯塔夫·庫爾貝 1872-1873

巴比松畫派的藝術家們聚集在法國楓丹白露森林,以真實的自然風貌爲對象進行寫生。展覽中柯羅、杜比尼、米勒筆下的風景,都在真實質樸中更顯深刻的社會意義。

《牧鵝少女》 讓-弗朗索瓦·米勒 1866-1867

19世紀下半葉,印象主義以創新的姿態登上了歷史舞臺,顛覆性地重構了西方藝術的地形圖。印象主義藝術家們突破傳統題材和構圖的樣式,提倡在戶外寫生,表現個人眼睛所見的物象和日光之下色彩的微妙變化,展覽中馬奈、莫奈、畢沙羅、西斯萊、雷諾阿、莫里索等人畫作就是明證。

《睡蓮》 克勞德·莫奈 1908

此後,“後印象主義”改變了現實主義和印象主義的經驗主義傾向,提倡高度個性化的觀看方式,追求更爲宏大、更具幻想特點的藝術表現,直接開啓了20世紀的立體主義等現代主義藝術流派。透過展覽中塞尚、梵高、高更等人的作品,我們可以清楚地瞥見後印象主義風格。

《出浴的女子》 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 1896

純粹觀念與混雜多元

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隨着資本主義社會工業的迅猛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及新的工業革命,各種哲學和美學思潮空前活躍,具有純粹性和先鋒特色的現代主義藝術思潮和流派風起雲湧。

《抽象理念》 雷尼·馬格利特 1966

本次展出的作品涉及立體主義、野獸主義、超現實主義、形而上畫派、巴黎畫派等,匯聚了畢加索、萊熱、馬爾凱、弗拉曼克、馬格利特、米羅、契裏柯、莫蘭迪、莫迪利亞尼、夏加爾等衆多知名藝術家。

《鴿子》 保羅·畢加索 1949

二戰結束後的50年代,世界藝術中心由巴黎轉向紐約,西方藝術處於從現代主義向後現代主義的轉變期,湧現出帶有美國特色的藝術思潮流派,如抽象表現主義、波普藝術、極少主義等,藝術世界呈現混雜多元的樣貌。

《保羅·亞歷山大醫生肖像》 阿梅代奧·莫迪利亞尼 1909

後現代主義藝術廣泛運用大衆傳播媒介,企圖打破傳統的審美範疇,跨越藝術與生活的界線。尤其是60年代盛行的波普藝術,創造出一種大衆化的流行藝術,展覽中波普藝術的代表人物安迪·沃霍爾和羅伯特·印第安納的作品,都折射出這一文化特徵,同時也反思着時下消費社會的現狀。

《坎貝爾的湯罐頭》 安迪·沃霍爾 1965

日程

東京富士美術館館藏作品展

展覽日期:

10月23日-12月23日

地址: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一層展廳

主辦單位:

東京富士美術館

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

株式會社黃山美術社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