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物不耐受最早的系统性阐述是由英国的Frances Hare医生在1905年提出的,Frances Hare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很多疾病,如心绞痛、痛风、湿疹等疾病都和患者摄入的食物有关,特别是一些慢性的疾病, 患者摄入某种或某些食物后会导致某些症状加重。但是,如果让患者停止摄入该种食物后,该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有的甚至症状消失。 这是有关食物不耐受最早的发现和描述。

  ▼

  改善饮食习惯是目前解决食物不耐受的最佳途径。通过进行食物不耐受的检测, 判断产生不耐受的食物,依据检测的 IgG 浓度,将食物不耐受分为1-6级:

  1-2级:表示您对该食物产生轻度不耐受,您对该食物尽量少食;

  3-4级:表示您对该食物产生中度不耐受,您对该食物轮替进食;

  5-6级:表示您对该食物产生重度不耐受,您对该食物严格忌食。

  针对每个人制订科学的饮食计划,控制患者摄入引起不耐受的食物, 患者和医师可以监测限制饮食的效果。多项临床饮食指导显示,对患者进行相应的饮食干预能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症状,甚至使症状消失。

  ▼

  重度不耐受(5-6级):建议停止摄食此类食物6个月,之后每隔4天摄食1次,3个月后若无症状复发再正常摄食;

  中度不耐受(3-4级):建议停止摄食此类食物3个月,之后每隔4天摄食1次,3个月后若无症状复发再正常摄食;

  轻度不耐受(1-2级):避免每日大量食用此类食物,原则上可以安心摄食。

  ▼

  致敏抗原激活肠固有膜的浆细胞产生大量的IgE抗体,并与肥大细胞结合,固定在细胞表面。当致敏原再次进入体内与胃肠黏膜肥大细胞表面的IgE结合时,激活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一系列参与变态反应的炎性介质,引起机体变态反应。IgE介导者可能持续时间较长,开始的严重性与以后临床症状消失与否无关。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