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時隔10年,習近平再次考察這兩家企業,TA們都大變樣了~

“中小企業能辦大事!”

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我區

同中小民營企業負責人代表交流

他的殷殷囑託在黃埔大地引起熱烈反響

連日來,小編逐一回訪

深切感受到企業代表和員工們

激動的心情和堅定的信心

……

△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攝

十年一臺階,十年再關心

今天要說的這兩家企業

都有一個關於“十年”的故事

十年的春華秋實

十年的築夢成長

十年的“變”與“不變”

我們一起來見證

廣州禾信儀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周振

廣州禾信儀器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禾信儀器)董事長周振回憶起24日下午向習近平總書記彙報企業發展情況的場景,感慨良多。“這是總書記第二次關心禾信,10年前受到接見時,我向他彙報,我們要做中國人的質譜儀器。”10年後,他自豪地對總書記說:“我們已經做出了中國人的質譜儀器!”

10年做到全國領先

在企業展覽臺上,周振精心擺放了3臺質譜儀器和一張珍貴的照片,並向習近平總書記逐一介紹。

第一臺儀器,是剛剛隨着“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從南北極科考歸來的“明星”產品,也是船上的高端國產科學儀器。它可以直接測量空氣中一個個灰塵(PM2.5)的直徑和化學成分,從而能追溯大氣污染的源頭。

總書記聽後很感興趣,詢問了周振一些關於儀器的情況。周振答道:“這臺儀器帶回了國際上首次的海洋生態在線數據,對驗證CLAW假說起決定性作用,正在寫一篇高水平的文章。”

接着,周振介紹了打響“藍天保衛戰”的重要“武器”——主要用於空氣檢測領域的在線單顆粒氣溶膠質譜儀,可以在1秒中測量到空氣中幾百種污染物質,甚至放在一臺車上巡航,可以快速給城市的污染情況畫出“地圖”。

第三臺儀器更加重磅,是核工業的重要幫手,全國只有禾信質譜一家企業掌握全面的設計技術。

瞭解三臺儀器的功能後,周振介紹起一張黑白老照片。照片攝於1963年,記錄了當時北京的科學工作者圍着中國第一臺質譜儀模型行經天安門廣場的場景。總書記接過照片仔細觀看。

周振在旁補充說,質譜儀器對於一個國家和民族很重要,自己花了10年時間做到了全國領先,但也必須承認和國外的差距還很大。總書記鼓勵他做好研發。

“十年前,在被接見的20餘家企業中,我們團隊是最小的,只有一臺不能工作的樣機做展示。”周振表示,10年時間,禾信儀器從只有一臺樣機發展到目前國內唯一一家能批量生產高端質譜儀器的製造型企業,全部的核心部件都是自己研發,企業取得巨大飛躍發展。

不變

研發核心技術的初心未改

據瞭解,世界上有上百種質譜儀,爲醫學衛生、食品化學、石油化工等各科技領域服務,而直到21世紀,中國在高端質譜儀器領域幾乎完全依賴進口,能自行生產的幾乎沒有,變成高科技研究“卡脖子”的一環。

2004年,周振舉家回國並在廣州開發區創立企業,當時可謂“窮得響叮噹”,全身上下僅有10萬元積蓄、一箱核心零部件和一箱子書籍。整整14年創業路,他經歷無數次跌倒,以十年磨一劍的毅力在“無人區”蹚出一條路,成爲改革開放的一個生動註腳。

“過去10年,在您的激勵下,我們從無到有,做到國內第一;現在我們更有信心,再用10年,趕超國際一流,實現您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提出的,培育一批尖端科學儀器研發製造的企業。我們一定能成爲這類企業的標杆。”周振對總書記說。

今年5月,禾信儀器的質譜產業化基地項目在科學城破土動工,預計2019年12月將建成投產,構建一個相對完善的質譜儀上下游生態圈。

企業小檔案

廣州禾信儀器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04年,是我國第一家專業質譜儀器企業。企業用30年的科研積累,14年“做中國人的質譜儀器”的創業堅持,從全國行業空白,由4個人發展到現在300人的團隊,產值過億,進入全球行業前20名。質譜儀器年銷售額超過1億元,複合增長率保持35%以上,已進入全球質譜儀器行業排名第13位。

企業在環保領域的應用,有實時在線監測大氣PM2.5、VOCs、惡臭/異味氣體的數據,能有效解決“一刀切”“找不到污染源”的問題,可以在小時級別精準鎖定污染來源,極大節約治理成本。在微生物診斷、基因檢測國產高端醫療器械,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各項技術性能與進口儀器相當。

公司的產品還參與“雪龍號”南極、北極科考,是中國高端科研儀器首次進入大型國際合作科考活動,也是船上唯一價值超過10萬元的國產高端科學儀器,獲得大量第一手極其重要的海洋生態數據。

廣州視源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辦助理 吳成玲

“總書記的到來,堅定了我們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的信心,視源會一直在創新創業發展道路上繼續前行。”回憶起10月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加速器接見的情景,廣州視源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辦助理吳成玲激動地說。

10年實現100倍增長

“這是總書記第二次調研視源了,上次調研時公司年營業收入1個億出頭,他當時就給我們堅定信心,在他的鼓勵下,這10年來我們取得了100倍的成長,目前公司年營業收入已突破108億元。”吳成玲自豪而感激地說。在2008年的接見中,視源彙報的是液晶電視機主控板卡業務,經過十年發展,這項業務現已佔據全球30%份額,全球每3臺電視機就有1臺電視機的板卡是視源提供,連續3年出貨量排全球第一,客戶覆蓋了所有電視品牌。僅此業務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長72%。

同樣讓人矚目的是,2016年視源推出第二個自主品牌MAXHUB會議系統,應用於會議室,集白板書寫、投影、遠程會議等多功能爲一體。2017收入4億元,2018上半年同比增長127%,成爲視源目前重點發展的業務。該業務擁有多項核心技術,例如自主研發的無線傳屏器,可實現把電腦上的內容投到會議設備上,以及同時能通過會議設備反向操控電腦;此項技術在全球只有2家公司擁有。

“在聽取彙報的整個過程,總書記一直面露微笑,隨後肯定了多媒體教學裝備的創新性。”吳成玲回憶道。

不變

始終做微笑曲線兩端

“視源所有業務均只做微笑曲線兩端——研發和銷售,生產環節外包。”據吳成玲介紹,公司非常重視研發,2014年成立了R&D機構中央研究院,聘請國家第三批“千人計劃”陳景東教授作爲學術帶頭人,帶領一批博士在圖像、語音、數據挖掘、機器人等底層技術領域進行研究,給公司內部持續創新創業提供技術支撐。公司近3500人,60%以上的都是研發人才,近兩年都是廣州市專利技術申請數量最多的企業。

吳成玲表示,她第一時間把接見的相關情況與總書記的指示在公司進行分享傳達,大家無不感到信心倍增、心潮澎湃。她說,總書記的到來進一步堅定了我們的信心,接下來我們仍然會把人才作爲非常重要的發展因素,持續堅定企業內部的創新,在我們擅長的領域繼續擴展延深。對於高新技術更要耐得住寂寞地發展下去,在原有發展道路上不斷創新前進,不斷在技術上取得突破,形成自己的核心優勢,與國外大品牌競爭。

企業小檔案

廣州視源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05年,主營業務方向爲液晶顯示主控板卡、工業電源、交互智能平板、移動智能終端和醫療等產品的設計、研發和銷售,旗下有兩個品牌seewo和MAXHUB。

作爲國內最早涉足液晶顯示技術領域研發的企業之一,其液晶電視機主控板卡業務已佔據全球30%份額,全球每3臺電視機就有1臺電視機的板卡由該公司提供。因成本優勢高、服務速度快、研發效率高,企業已連續3年出貨量排全球第一。

此外,通過不斷培養人才、掌握核心技術,企業一直保持30%以上的增長,2017年突破108億元營業收入規模,今年上半年複合增長率達到66%。

十年之前

TA們蹣跚起步,風雨兼程

十年之間

TA們肩負使命,砥礪前行

十年之後

TA們落子成勢,一路花開

今天

我們再立一個“十年之約”

十年之後再相會

那時的你,那時的我

那時成就必定更令人欣慰

素材來源丨廣州日報

圖文整理丨焦嬋娟、範卉蕾、一傑

編輯丨一金

轉載請註明丨廣州黃埔發佈 喜歡我,就爲我

星標

歡迎各位小夥伴踊躍投稿!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