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財經》App 編譯

10月29日,一些研究氣候變化的科學家在Nature.com網站上發佈了一篇新報告,報告對比特幣的碳足跡及其對全球變暖的潛在影響提出了警告。

比特幣可能影響全球變暖

這份報告將現有的比特幣用電量數據與未來幾年比特幣使用情況的各種預測進行了推斷。

根據這份報告,在2017年,在全球大約3142億筆無現金交易中,比特幣的份額估計在0.033%左右。報告承認在新技術的早期應用階段,“加速增長”是很常見的,但報告稱,即使比特幣遵循較低水平的“中位數增長趨勢”,它也可能在“不到100年內”達到其他全球無現金交易總額筆數的水平。

如果這一遠景得以實現,即使比特幣的採用率與一些“最慢的被廣泛採用的技術”類似,那麼它的累積排放量將導致全球變暖的效果是“在22年內超過2攝氏度”,如果以最快的速度被採用,那麼它的累積排放量將在“11年內”達到這一水平。碳足跡做出的預測基於一個假定,即今天用於發電的燃料類型在未來幾年將保持“相對固定”。

對於比特幣目前的碳足跡,這份報告引用了Digiconomist公司最近的一項研究,該研究的“假設”是:

“比特幣交易驗證過程中,60%的經濟回報的成本來源於發電,每千瓦時爲0.05美元,每千瓦時排放0.7千克二氧化碳當量(CO2e),因此,估計到2018年5月,比特幣使用量每年排放33.5公噸二氧化碳。”

這些氣候科學家迴避了預測比特幣的“命運”,但他們表示,經濟邏輯將促使礦工遷移到電力供應成本更低的地區,科學家們提出“電力脫碳”可以幫助減輕比特幣的碳足跡,但電力脫碳只有在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成本比化石燃料更便宜的地區纔有可能。

報告承認,如果能源成本仍然很高,更高效的硬件可能有助於減少碳足跡,但鑑於這是尚未開發的硬件,因此不能寄予希望。報告建議比特幣“對整個系統進行簡單的修改,比如增加每個區塊的交易數量,或者減少解決工作量證明問題所需的難度或時間”,以“立即”減少比特幣的用電量。

當然,並非所有的能源專家都認同這樣一種普遍看法,即高能源消耗是比特幣的“阿喀琉斯之踵”。今年8月發表的一份報告批評了外界對採礦業能源密集性的焦點關注,強調了能源在哪裏產生以及如何產生的重要性,認爲“電力生產可以增加,但對環境的影響卻微乎其微。”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