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名声很高的愤青叫孔融,他因为敢弹劾大将军何进,而惹下杀身之祸。还顶撞董卓,被董卓这个乱臣贼子下放到最乱的北海当议郎,这里黄巾军猖獗。而他之所以没有被杀的原因就是他名望太高了,是孔子后代。曹操看他的名气非常大,没法杀他,不过最后忍不了还是杀了。曹操有很多理由可以杀他,最后杀的时候他和曹操说让放过孩子,还留下千古名句,不过是小孩子说的。

年少就出名,壮年以理辩权臣,晚年竟如此凄凉!

历史上的孔融刚正不阿,充满正直,常常直接指出来那些有权势人的罪恶,一点也不避讳。有个真实的故事是,刚四岁的孔融就会让梨。他宁愿自己吃小的梨,也要把大梨给哥哥吃。这个道理告诉我们要讲礼貌、懂谦让、尊重他人。我们现在可能感觉这有什么,每个孩子不都是这样的吗。可是你要知道,我们看待历史人物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把自己代入进去,讲究时代背景。

年少就出名,壮年以理辩权臣,晚年竟如此凄凉!

不能以现在的现代人眼光去看待古人,那样是不科学的。当时的情况是,普通寻常人家的小孩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可能什么也不懂,甚至连字也不认识,或者大人也不认字,只有少数有身份的上流人士才有机会得到教学。这个从孔融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相传大名鼎鼎的孔子是孔融的祖先,所以子孙后辈家学渊博,从小聪明伶俐、埋头苦学,懂得很多知识,被后世称为“建安七子”之一。

年少就出名,壮年以理辩权臣,晚年竟如此凄凉!

后来孔融与董卓这个大奸贼也有激烈争辩,因为董卓想要自己在朝廷上说了算,废除皇帝,但孔融据理力争,毫不妥协,说出来正气凌然的话。孔融的优点就是性格刚烈、正直,有话直说,虽然当了官,但常常得罪大臣同事们。后来被授予北中军候,当上了司马的孔融直接和董卓在朝中吵架争辩,就是因为不支持董卓乱理朝政。

年少就出名,壮年以理辩权臣,晚年竟如此凄凉!

董卓其实在这个时候就有心杀死孔融了,要把孔融贬为国相,让他到很荒凉的北海国(今山东潍坊市),北海国这个地方已经发生叛乱,黄巾的人非常恐怖、厉害,势力也很大,董卓其实真实的目的就是想用黄巾这把刀杀人,让孔融去火坑送死。公元208年9月孔融被曹操杀了,这一年有两件大事发生,而且都是孔融非常非常发对的,一个是6月,曹操自己任命自己是汉朝的丞相,取消了之前的三公制度,等于恢复了丞相制度。

年少就出名,壮年以理辩权臣,晚年竟如此凄凉!

另一个是7月,曹操要到荆州去和刘备刘表和孙权打仗。孔融对曹操说去打仗没有道理和老百姓的支持,肯定打不过有百姓支持的对方,所以必将失败。还没有去打,就判定曹操失败而归。其实有时候往往自信和自负是没有分界点的,孔融从小就出名了,可能让他也非常的恃才傲物,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所以即使曹操他也敢顶撞。孔融在快要死的时候,想到自己的孩子还很小,就哀求曹操,让他可怜可怜孩子,放过小孩子。

年少就出名,壮年以理辩权臣,晚年竟如此凄凉!

没想到孔融的儿子说出了非常经典的话,这话至今还被记录到《世说新语·言语》中。这句话是“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日:‘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7岁女儿:“覆巢之下,复有完卵”?现在的人们有时还使用这句话形容被牵连的事情。其实这句话也很好理解,比如你毁了一个鸟巢,那里面就肯定不会有小鸟生存剩余了。

年少就出名,壮年以理辩权臣,晚年竟如此凄凉!

孔融也是被猛地惊醒,虽然最后没有改变什么,还是被满门抄斩,但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对此,也让很多人把孔融视为一个伪君子,因为他为了自己的生明,连自己的孩子都可以让曹操杀死,更别提别的人了,对生命是如此的冷漠。而这样一想,在联想到小时候的让梨,可能也是孔融的明智之举,知道自己肯定是抢不过哥哥的。

年少就出名,壮年以理辩权臣,晚年竟如此凄凉!

假如那样,还不如自己主动给出大的梨让哥哥吃。或者就是之前有教训了,拿大的梨,被哥哥给教训了,所以这次才拿小的呢?一些人认为我们所知道孔融只是片面的。不全面的,是被刻意修改的好形象,也有人认为孔融最大的成就就是让了一个梨。更有甚者,说孔融就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君子,那么,你觉得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