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么如果我们自己是一个不适合创业的人,我们要去打工,我建议大家就要认真地去想清楚,要在市场需要自己的特长和自己的爱好之间找一个平衡点,那具体到公司的选择上,公司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分成四种,我们要关注个人的前途,最好是选择公司有前途个人也有前途的企业,如果不行,退而求其次,选择一个可能公司没有很好的前途,但是个人在里边有发展机会的企业,然后坚持地做下去,只要坚持做下去,你一定可以发展得很好。我当年最终其实是没有获得这样的一个机会,我当时首选的企业是当时的联想,就是属于公司有前途、个人也有前途这种,但是最后非常的不巧,因为我没有能够拿到北京市的留京指标,所以我进入不了联想,那我就做了第二选择,我进入了当时民政部下面的一家叫四达的企业。

今天我们探讨的话题是“公司和个人的四种关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找工作”。

大学毕业前,那是1991年之前,大家都在找工作,我也在想,我毕业以后做什么?那当时有几种比较明确的方向,一种是出国,我的很多同学都考托福,然后申请学校出国了。另外一种就是到国家机关,来去到事业单位来去从政。第三种选择就是下海,到企业中去。我当时在想,应该怎么选择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我想应该在三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第一个就是市场的需要,这是一种可能性,只有有市场需要,你才能有可能。第二个是自己的特长,那人应该用自己擅长的东西参与竞争,如果我们用自己的短处去参与竞争,相当于我们进入了一个我们根本不可能获胜的战场,这种选择是愚蠢的。例如我想做一个拳击手,那等于用我自己能力中最短的一个短板去和别人竞争,你几乎没有获胜的希望,所以在选择自己的职业方向的时候,自己的特长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因素。第三个就是自己的爱好,自己希望做什么,如果我们选择的是一个我们喜爱的工作,那我们的工作就会非常的愉快,我们的满足就就会更强,而且我们遇到各种艰难险阻的时候我们坚持下去的这种动力也就会更强,所以要在市场的需要、个人的特长以及个人的爱好之间寻求一个平衡,当然最好是最符合自己的爱好,然后又是自己的特长,市场又需要很大,这样的一个选择方向。

我综合这三点针对我自己来讲,我选择了进入到企业。因为我自己的爱好是在这个方面,我认为在进入到了企业之后,应该说受到的这种约束和束缚会更少一点,它应该不是朝九晚五的工作,然后有很多清规戒律,我这个人是不太喜欢清规戒律的,这是我的爱好。那我的特长呢,我认为我在这三个方面其实除了可能出国学习考试这条路之外,进入到国家机关和进入到企业应该都是我的特长范畴之内的事。那需求就是看哪种可能性,所以最终我选择进入企业。

那在选择什么样企业的时候,我自己做了一个逻辑推理分析。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我认为这个世界上的事情都基本上可以通过推理来把它想明白。A怎么样推导出B,B有几种可能,如何去选择?所以按照我自己的推理,我认为公司和个人之间有四种关系,第一种是公司有前途,个人没有前途,这是一类企业,这类企业在1991年的时候是哪些企业呢?就是当时在中国的外企。世界五百强在中国的企业,那么中国的大学毕业生是可以进去的,我认为这些企业都是非常有前途的,但是个人在里边没有前途,为什么呢?因为在当时那个年代,1991年,将近30年之前,当时的外企还是非常歧视中国人的,在外企里边能够做到最高层的一定是欧美人,然后再其次可能是一些其他国家的人,再其次的才是在国外出生的华人,那么再往下是在港台、新加坡地区出生的华人,那么最后才是中国大陆本土的这些华人。那中国大陆本土的华人员工在1991年的那个时候,在外企里边所能做到的最高的这个职位也是很低的职位,所以我认为这就是属于公司有前途,个人在里边是没有前途的。你可能会获得一份非常不错的薪水,但是你想升到比较重要的职位上是没有机会的,这是一类的公司,这类的公司我不会去选。

第二类企业是公司没有前途,个人有前途。有很多的公司,他没有什么太大的前途,但是个人在里边,你却可能能够有自己的发展前景。那这一类的企业是可以选择的范畴,因为如果你个人在里边有发展空间和前途,那么你凭自己的力量可以打出一份天地,不是最佳选择,但是可选的一种选择。那有很多的当时的民企或者是国企,其实属于这类的一个状况。其实最后我是选择到了这个象限之内。

第三种是公司有前途,个人也有前途,这当然是最好的一种选择。在那个年代,可能是某些民企或者是看不清楚的一些企业,因为当时1991年的民企还不像现在有这么广阔的发展空间。公司有前途,个人也有前途的企业在今天来看最典型的是什么企业呢?就是那些还没有上市的新经济的公司,他没有上市,所以他未来还有非常大的向上的发展空间,他所处的领域又是新经济,那么这个公司会非常的有前途。那在一个这样阶段的公司,个人进去其实个人的发展空间也非常大,在今天的市场上非常多的新兴行业的创业公司,尤其是已经有一定规模的创业公司,就属于这一类。公司有前途,个人也有前途,这应该是首选的方向。像现在的拉卡拉或者现在没有上市的做互联网金融的,做电子商务的,包括做这些新兴技术方向的企业,都属于这一类。这一类企业,你一定要加入要早,就像中国共产党解放全中国一样,如果你是20年代加入,那你就是革命元老,如果你在1937年、1938年那个时候加入,你也是非常高层的中坚骨干,解放之前假如你也是重要的核心骨干,那当然在解放之后那么机会就会少一些,所以你在公司没有上市的时候,在快速上升阶段加入,相当于是跟公司一起成长,那公司新增的岗位、新增的领域会非常广阔,基本上属于你个人有多大的本事,你就可以获得多大舞台的这样一种状况,这样的企业应该是进入企业的一个首选。在1991年的时候,那市场上也有这类的公司,但是那个时候的公司发展没有那么迅猛,因为当时风险资本也不成熟,市场环境也没有这么广阔,但是确实这是一个象限,应该是首选。

那第四类是公司没有前途,个人也没有前途,这类的企业其实你就不能够去,你去到那里就是一种混日子,就是一份工作而已。我们应该首先奔着公司有前途、个人有前途的这类企业去选择。

我当年最终其实是没有获得这样的一个机会,我当时首选的企业是当时的联想,就是属于公司有前途、个人也有前途这种,但是最后非常的不巧,因为我没有能够拿到北京市的留京指标,所以我进入不了联想,那我就做了第二选择,我进入了当时民政部下面的一家叫四达的企业。这家企业就是属于第三象限,公司没有特别强烈的这样一种前途,但是个人在里边有前途,所以我虽然没有做到一个最优选择,也做到了一个次优选择,那在这个企业里边,我进去一做就是十年,从一开始进去的临时工,最后做到公司的第二大股东,董事,常务副总裁,主持公司的日常工作,我用了大概将近十年的时间。为什么进去是临时工呢?就是因为我没有拿到留京指标,那个年代如果你没有留京指标,即便是北京的单位来接收你,你也拿不到北京的户口,北京的编制,所以我是一个临时工。那么从1991年加入,1992年做到子公司的常务副总经理,1994年做到子公司的总经理,从1995年开始开阔了整个自己一片事业的天地。1996年我就做到了集团副总裁,19997年又做到了母公司的副总裁,当时告诉我的行政级别相当于副局级,我可以看副局级的文件。1998年,我们七个人一起创办恒基伟业,我当时就成为第二大股东,董事,主持公司的经营工作。当然在这期间,我又和我的同学赵文权等人一起创办了蓝色光标公关公司等等,所以虽然我加入的企业是一个在当时不是最一流的企业,他没有一个特别广大的光明的前途,但是我个人在里边找到了自己的前途。因为我一加入公司,那这个公司也是属于一个快速成长的过程中,就获得了自己的一个小舞台,然后又迅速地被公司的上级以及上级的上级领导所赏识,在未来基本上随着我自己能力的提升,我都获得了足够我施展的舞台,这个也是我非常感谢当年我的领导和我的领导的领导。就是这样的一个企业,它充满着扩张的活力,虽然它最终没有进入到一流的公司,但是我个人在这里边被充分地信任,被充分地授权以及给我机会让我可以实现我自己的理想,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公司里我创办了属于我们自己团队的子公司,并且一起联合去创业了恒基伟业。同时在这个体系之外我又可以一起去创办蓝色光标等企业。

虽然没有做到一个最优的选择,但是我选择到的这个象限里边有一个共性,就是个人有前途。这也是我非常希望我们年轻朋友们关注的。在我们去选择工作,去找工作的时候,你一定要关注个人在这个企业里边有没有前途,有没有发展机会。一般来讲,一个成熟的大公司你在里边的发展机会会比较少,因为公司已经非常成熟了,所以你进去之后很可能就会作为一个螺丝钉,在那个岗位里边,你可以拿到一份不错的薪水,有一个比较拿出去不错的、比较好看的名片,但是恐怕你获得不了更多的个人的施展和发挥空间,而那些现在正在处于初创期或者是说刚刚开始高速成长期的企业,你个人在里边的前途会比较广大,也许他不能够提供给你耀眼的、好看的名片,或者是不能够给你提供更好的一种当期的物质待遇,但是他会给你事业上的一个舞台。那这些企业应该是我们的首选。

另外一点,一旦选择了,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坚持做下去。我的第一份选择,我做了十年,从1991年到2001年,从一个临时工做到了公司的第二大股东。那这十年的坚持是非常重要的,我后来来看我同期参加工作的那些北大同学们,凡是发展比较好的都是在自己选择的公司里边做得最久的那批人,我还不是最长的,因为我做了十年,那我的另外一个师兄,他在南方一个非常大的企业里边,在他离开的时候其实是做到了第二十年,他从一个普通的员工最后做到了母公司的副董事长兼总裁,这都是时间的一种结果。

我们打工,其实非常像爬山,你这个山从哪个方向都可以爬上去,就相当于你选择哪个企业,你都可以做到高位,但是最重要的是你要沿着你选定这个方向一直想上爬,如果你选择从东坡爬,你就坚持从东坡爬,十年之后你能够爬的一定是半山腰或者是接近山顶的地方。如果你从东坡爬三年,然后你换为北坡去爬,假设你从东坡爬到300米高处,你换成了北坡,你到了北坡之后,其实看似是从300或者305米接着往上爬,但事实上你可能都是要退回到200米再往上爬,因为你每换一个新环境,包括你对环境的适应、了解,以及你在这个环境里边找准自己的位置都需要很长的时间和都有可能是磨合不好的。所以,一旦我们选择了一个企业,坚持长期地在里边做下去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就像我对我的孩子们讲的,人生核心就是两件事,想清楚和坚持住。你想清楚你要什么,那么坚持、去努力这两点就非常重要,你越早地想清楚,你越早地就可以努力,你越坚持你的努力累积起来的结果就会越厚重。这还是像爬山一样,你只要坚持爬下去,你总是一步一步地接近山顶,如果你放弃了,那你就没有机会了,那如果你换了方向,其实你很多的路要重新去走。

我们回顾大学的那些同学来看,这么多年下来也是这样,凡是那些频繁地换工作的人其实最终发展起来都不是特别好,不论是从收入角度还是从职业的机会角度。

那今天谈的这个话题其实是围绕着打工来谈的,我们的话题是创业,为什么会有打工这个话题?那是因为我认为创业是极少部分人适合的一件事,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创业。对于大多数人来讲,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公司,一个自己适合的岗位,坚持做下去,这是常态。如果一个不适合创业的人进入了创业公司,他会非常的不开心,而且发展起来也不会很顺畅,那同时他就丧失了选择打工这条路的这样的一个机会,这就是他创业的机会成本。那么如果我们自己是一个不适合创业的人,我们要去打工,我建议大家就要认真地去想清楚,要在市场需要自己的特长和自己的爱好之间找一个平衡点,那具体到公司的选择上,公司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分成四种,我们要关注个人的前途,最好是选择公司有前途个人也有前途的企业,如果不行,退而求其次,选择一个可能公司没有很好的前途,但是个人在里边有发展机会的企业,然后坚持地做下去,只要坚持做下去,你一定可以发展得很好。

这就是我们今天探讨的话题,谢谢大家。

混得不好,因为你工作没选对!进这种公司最容易混出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