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麼如果我們自己是一個不適合創業的人,我們要去打工,我建議大家就要認真地去想清楚,要在市場需要自己的特長和自己的愛好之間找一個平衡點,那具體到公司的選擇上,公司和個人之間的關係可以分成四種,我們要關注個人的前途,最好是選擇公司有前途個人也有前途的企業,如果不行,退而求其次,選擇一個可能公司沒有很好的前途,但是個人在裏邊有發展機會的企業,然後堅持地做下去,只要堅持做下去,你一定可以發展得很好。我當年最終其實是沒有獲得這樣的一個機會,我當時首選的企業是當時的聯想,就是屬於公司有前途、個人也有前途這種,但是最後非常的不巧,因爲我沒有能夠拿到北京市的留京指標,所以我進入不了聯想,那我就做了第二選擇,我進入了當時民政部下面的一家叫四達的企業。

今天我們探討的話題是“公司和個人的四種關係,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去找工作”。

大學畢業前,那是1991年之前,大家都在找工作,我也在想,我畢業以後做什麼?那當時有幾種比較明確的方向,一種是出國,我的很多同學都考託福,然後申請學校出國了。另外一種就是到國家機關,來去到事業單位來去從政。第三種選擇就是下海,到企業中去。我當時在想,應該怎麼選擇自己未來的職業方向?我想應該在三者之間尋求一個平衡。第一個就是市場的需要,這是一種可能性,只有有市場需要,你纔能有可能。第二個是自己的特長,那人應該用自己擅長的東西參與競爭,如果我們用自己的短處去參與競爭,相當於我們進入了一個我們根本不可能獲勝的戰場,這種選擇是愚蠢的。例如我想做一個拳擊手,那等於用我自己能力中最短的一個短板去和別人競爭,你幾乎沒有獲勝的希望,所以在選擇自己的職業方向的時候,自己的特長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因素。第三個就是自己的愛好,自己希望做什麼,如果我們選擇的是一個我們喜愛的工作,那我們的工作就會非常的愉快,我們的滿足就就會更強,而且我們遇到各種艱難險阻的時候我們堅持下去的這種動力也就會更強,所以要在市場的需要、個人的特長以及個人的愛好之間尋求一個平衡,當然最好是最符合自己的愛好,然後又是自己的特長,市場又需要很大,這樣的一個選擇方向。

我綜合這三點針對我自己來講,我選擇了進入到企業。因爲我自己的愛好是在這個方面,我認爲在進入到了企業之後,應該說受到的這種約束和束縛會更少一點,它應該不是朝九晚五的工作,然後有很多清規戒律,我這個人是不太喜歡清規戒律的,這是我的愛好。那我的特長呢,我認爲我在這三個方面其實除了可能出國學習考試這條路之外,進入到國家機關和進入到企業應該都是我的特長範疇之內的事。那需求就是看哪種可能性,所以最終我選擇進入企業。

那在選擇什麼樣企業的時候,我自己做了一個邏輯推理分析。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我認爲這個世界上的事情都基本上可以通過推理來把它想明白。A怎麼樣推導出B,B有幾種可能,如何去選擇?所以按照我自己的推理,我認爲公司和個人之間有四種關係,第一種是公司有前途,個人沒有前途,這是一類企業,這類企業在1991年的時候是哪些企業呢?就是當時在中國的外企。世界五百強在中國的企業,那麼中國的大學畢業生是可以進去的,我認爲這些企業都是非常有前途的,但是個人在裏邊沒有前途,爲什麼呢?因爲在當時那個年代,1991年,將近30年之前,當時的外企還是非常歧視中國人的,在外企裏邊能夠做到最高層的一定是歐美人,然後再其次可能是一些其他國家的人,再其次的纔是在國外出生的華人,那麼再往下是在港臺、新加坡地區出生的華人,那麼最後纔是中國大陸本土的這些華人。那中國大陸本土的華人員工在1991年的那個時候,在外企裏邊所能做到的最高的這個職位也是很低的職位,所以我認爲這就是屬於公司有前途,個人在裏邊是沒有前途的。你可能會獲得一份非常不錯的薪水,但是你想升到比較重要的職位上是沒有機會的,這是一類的公司,這類的公司我不會去選。

第二類企業是公司沒有前途,個人有前途。有很多的公司,他沒有什麼太大的前途,但是個人在裏邊,你卻可能能夠有自己的發展前景。那這一類的企業是可以選擇的範疇,因爲如果你個人在裏邊有發展空間和前途,那麼你憑自己的力量可以打出一份天地,不是最佳選擇,但是可選的一種選擇。那有很多的當時的民企或者是國企,其實屬於這類的一個狀況。其實最後我是選擇到了這個象限之內。

第三種是公司有前途,個人也有前途,這當然是最好的一種選擇。在那個年代,可能是某些民企或者是看不清楚的一些企業,因爲當時1991年的民企還不像現在有這麼廣闊的發展空間。公司有前途,個人也有前途的企業在今天來看最典型的是什麼企業呢?就是那些還沒有上市的新經濟的公司,他沒有上市,所以他未來還有非常大的向上的發展空間,他所處的領域又是新經濟,那麼這個公司會非常的有前途。那在一個這樣階段的公司,個人進去其實個人的發展空間也非常大,在今天的市場上非常多的新興行業的創業公司,尤其是已經有一定規模的創業公司,就屬於這一類。公司有前途,個人也有前途,這應該是首選的方向。像現在的拉卡拉或者現在沒有上市的做互聯網金融的,做電子商務的,包括做這些新興技術方向的企業,都屬於這一類。這一類企業,你一定要加入要早,就像中國共產黨解放全中國一樣,如果你是20年代加入,那你就是革命元老,如果你在1937年、1938年那個時候加入,你也是非常高層的中堅骨幹,解放之前假如你也是重要的核心骨幹,那當然在解放之後那麼機會就會少一些,所以你在公司沒有上市的時候,在快速上升階段加入,相當於是跟公司一起成長,那公司新增的崗位、新增的領域會非常廣闊,基本上屬於你個人有多大的本事,你就可以獲得多大舞臺的這樣一種狀況,這樣的企業應該是進入企業的一個首選。在1991年的時候,那市場上也有這類的公司,但是那個時候的公司發展沒有那麼迅猛,因爲當時風險資本也不成熟,市場環境也沒有這麼廣闊,但是確實這是一個象限,應該是首選。

那第四類是公司沒有前途,個人也沒有前途,這類的企業其實你就不能夠去,你去到那裏就是一種混日子,就是一份工作而已。我們應該首先奔着公司有前途、個人有前途的這類企業去選擇。

我當年最終其實是沒有獲得這樣的一個機會,我當時首選的企業是當時的聯想,就是屬於公司有前途、個人也有前途這種,但是最後非常的不巧,因爲我沒有能夠拿到北京市的留京指標,所以我進入不了聯想,那我就做了第二選擇,我進入了當時民政部下面的一家叫四達的企業。這家企業就是屬於第三象限,公司沒有特別強烈的這樣一種前途,但是個人在裏邊有前途,所以我雖然沒有做到一個最優選擇,也做到了一個次優選擇,那在這個企業裏邊,我進去一做就是十年,從一開始進去的臨時工,最後做到公司的第二大股東,董事,常務副總裁,主持公司的日常工作,我用了大概將近十年的時間。爲什麼進去是臨時工呢?就是因爲我沒有拿到留京指標,那個年代如果你沒有留京指標,即便是北京的單位來接收你,你也拿不到北京的戶口,北京的編制,所以我是一個臨時工。那麼從1991年加入,1992年做到子公司的常務副總經理,1994年做到子公司的總經理,從1995年開始開闊了整個自己一片事業的天地。1996年我就做到了集團副總裁,19997年又做到了母公司的副總裁,當時告訴我的行政級別相當於副局級,我可以看副局級的文件。1998年,我們七個人一起創辦恆基偉業,我當時就成爲第二大股東,董事,主持公司的經營工作。當然在這期間,我又和我的同學趙文權等人一起創辦了藍色光標公關公司等等,所以雖然我加入的企業是一個在當時不是最一流的企業,他沒有一個特別廣大的光明的前途,但是我個人在裏邊找到了自己的前途。因爲我一加入公司,那這個公司也是屬於一個快速成長的過程中,就獲得了自己的一個小舞臺,然後又迅速地被公司的上級以及上級的上級領導所賞識,在未來基本上隨着我自己能力的提升,我都獲得了足夠我施展的舞臺,這個也是我非常感謝當年我的領導和我的領導的領導。就是這樣的一個企業,它充滿着擴張的活力,雖然它最終沒有進入到一流的公司,但是我個人在這裏邊被充分地信任,被充分地授權以及給我機會讓我可以實現我自己的理想,正是在這樣的一個公司裏我創辦了屬於我們自己團隊的子公司,並且一起聯合去創業了恆基偉業。同時在這個體系之外我又可以一起去創辦藍色光標等企業。

雖然沒有做到一個最優的選擇,但是我選擇到的這個象限裏邊有一個共性,就是個人有前途。這也是我非常希望我們年輕朋友們關注的。在我們去選擇工作,去找工作的時候,你一定要關注個人在這個企業裏邊有沒有前途,有沒有發展機會。一般來講,一個成熟的大公司你在裏邊的發展機會會比較少,因爲公司已經非常成熟了,所以你進去之後很可能就會作爲一個螺絲釘,在那個崗位裏邊,你可以拿到一份不錯的薪水,有一個比較拿出去不錯的、比較好看的名片,但是恐怕你獲得不了更多的個人的施展和發揮空間,而那些現在正在處於初創期或者是說剛剛開始高速成長期的企業,你個人在裏邊的前途會比較廣大,也許他不能夠提供給你耀眼的、好看的名片,或者是不能夠給你提供更好的一種當期的物質待遇,但是他會給你事業上的一個舞臺。那這些企業應該是我們的首選。

另外一點,一旦選擇了,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堅持做下去。我的第一份選擇,我做了十年,從1991年到2001年,從一個臨時工做到了公司的第二大股東。那這十年的堅持是非常重要的,我後來來看我同期參加工作的那些北大同學們,凡是發展比較好的都是在自己選擇的公司裏邊做得最久的那批人,我還不是最長的,因爲我做了十年,那我的另外一個師兄,他在南方一個非常大的企業裏邊,在他離開的時候其實是做到了第二十年,他從一個普通的員工最後做到了母公司的副董事長兼總裁,這都是時間的一種結果。

我們打工,其實非常像爬山,你這個山從哪個方向都可以爬上去,就相當於你選擇哪個企業,你都可以做到高位,但是最重要的是你要沿着你選定這個方向一直想上爬,如果你選擇從東坡爬,你就堅持從東坡爬,十年之後你能夠爬的一定是半山腰或者是接近山頂的地方。如果你從東坡爬三年,然後你換爲北坡去爬,假設你從東坡爬到300米高處,你換成了北坡,你到了北坡之後,其實看似是從300或者305米接着往上爬,但事實上你可能都是要退回到200米再往上爬,因爲你每換一個新環境,包括你對環境的適應、瞭解,以及你在這個環境裏邊找準自己的位置都需要很長的時間和都有可能是磨合不好的。所以,一旦我們選擇了一個企業,堅持長期地在裏邊做下去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就像我對我的孩子們講的,人生核心就是兩件事,想清楚和堅持住。你想清楚你要什麼,那麼堅持、去努力這兩點就非常重要,你越早地想清楚,你越早地就可以努力,你越堅持你的努力累積起來的結果就會越厚重。這還是像爬山一樣,你只要堅持爬下去,你總是一步一步地接近山頂,如果你放棄了,那你就沒有機會了,那如果你換了方向,其實你很多的路要重新去走。

我們回顧大學的那些同學來看,這麼多年下來也是這樣,凡是那些頻繁地換工作的人其實最終發展起來都不是特別好,不論是從收入角度還是從職業的機會角度。

那今天談的這個話題其實是圍繞着打工來談的,我們的話題是創業,爲什麼會有打工這個話題?那是因爲我認爲創業是極少部分人適合的一件事,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創業。對於大多數人來講,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公司,一個自己適合的崗位,堅持做下去,這是常態。如果一個不適合創業的人進入了創業公司,他會非常的不開心,而且發展起來也不會很順暢,那同時他就喪失了選擇打工這條路的這樣的一個機會,這就是他創業的機會成本。那麼如果我們自己是一個不適合創業的人,我們要去打工,我建議大家就要認真地去想清楚,要在市場需要自己的特長和自己的愛好之間找一個平衡點,那具體到公司的選擇上,公司和個人之間的關係可以分成四種,我們要關注個人的前途,最好是選擇公司有前途個人也有前途的企業,如果不行,退而求其次,選擇一個可能公司沒有很好的前途,但是個人在裏邊有發展機會的企業,然後堅持地做下去,只要堅持做下去,你一定可以發展得很好。

這就是我們今天探討的話題,謝謝大家。

混得不好,因爲你工作沒選對!進這種公司最容易混出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