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又到了大学申请季,不少学生为了博得招生官的眼球,用各式各样的活动填满申请表,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拥有漂亮成绩的“清单学生”。但实际上,这种申请在招生官眼里极其糟糕。美国大学申请是一个高度看重个性的过程。“清单学生”的错误之处就在于,学生变成了规划品,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

  本文经授权转自公众号:德明教育体验AcadeMe(ID:AcadeMeChina)

  文丨肖弘扬 编辑丨李臻

  当升学顾问这几年经历中,我提取出来不少经验,是我认为每个家长和学生都应该批判性探讨的理念。今天想跟大家探讨的主题是,一个学生在申请的活动规划过程里面最容易走进的误区。

  我把这个误区称为“活动清单”,而那些根据活动清单做出来的学生,我给他们取了个名字,叫“清单学生”(checklist students)。“清单学生”这个概念是什么?有什么具体的体现?为什么是无效的?以及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

  作为顾问,我们的原则是摆正自己的位置:升学顾问是辅助性角色,而不是掌握主动权的角色。这就像养一株植物一样:植物需要靠自己生长,但需要很多精心的照顾。

  只不过说到底,升学顾问能做的事情都是浇水施肥,每个家长都要首先意识到顾问能做的事情是有限的。所以我除了在升学辅导之外也会做很多理念宣传。

  我可能会谈一些反常识的事情,这是因为在升学辅导这个行业里,有教育意义的事情不一定是有商业意义的,甚至可能是会损害商业利益的,所以有的道理其实很简单,但是你很少听到这个市场里的人说。

  “清单学生”是一个很复杂的话题,值得我们详细探讨。

  

  什么是“清单学生”?

  我想先谈谈“清单学生”的定义。

  “清单学生”是一种对大学申请结果持有强烈的执着,却对自我缺乏足够认识的同学。

  也就是说,他们很在意自己申请到前十名、前二十名、或者前三十名的成绩,但对于自己为什么申请,自己喜欢什么,或者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了解很少。有的时候他们或许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却因为害怕招生官的评判不敢在生活里追求自己的真正爱好。

  成功的“清单学生”往往在申请季的时候看起来很“优秀”:他们有不错的标化考试分数,活动列表也很丰富,这反而是危险的地方。因为身边的同学都很容易认同他们的这些强项,所以他们容易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

  “清单学生”往往在申请季里对自己信心不足。他们一方面会觉得自己的履历“应该可以”帮助自己获得满意的申请结果,另一方面又对自己的实力缺乏自信,进入这样的循环之后,“清单学生”往往会把希望放在一些其实很琐碎的事情上,比如明明已经有了很好的SAT分数,却还要坚持在11月、12月再刷高20分。

  “清单学生”最犯愁的事情往往是申请文书。虽然他们做过很多活动,但真的到了写文书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经历还是太浅薄。重要的是,他们发现陈述自己为何做活动尤其困难。

  可以说,在目标学校排名靠前的申请人里面,很多都是这样的“清单学生“,他们有的也会拿到满意的申请结果,但很大一部分人的结果并不尽人意,和他们的期待相差较远。

  归根结底,“清单学生”的根本问题在于他们缺少内涵:他们做的一切跟申请季相关的准备都是为了得到“漂亮的结果”。

  为了成绩、排名、奖项而活,但少有考虑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是值得干的,什么是值得牺牲一些SAT分数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分数和活动列表可以掩盖这个弱点,但这是瞒不过招生官的。

  我认为,这些问题的罪魁祸首是错误的观念。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宣扬诸如“领导力”、“义工”、“学术研究”、“实习”这样概念的论调,于是有的同学和家长认为这是所有学生的活动列表都必备的要素,觉得“美国大学招生官要求所有人都具备领导力”、“所有人都需要一些学术研究”,于是把这些要求列在一个表上来规划自己的课外活动。“清单学生“的申请材料就是这么来的。

  我认为这是很有问题的。甚至可以说,这样的活动规划很容易在第一步就走错了。

  这是因为,美国大学的申请是一个高度看重个性的过程。而采取“活动清单”或者“成就清单”的错误之处就在于,这是在用一种抹杀个性的方式来对待个性化的申请,根本就是和这个选拔体制的原则南辕北辙的。

  在升学辅导的市场里待得愈久,我对于“清单学生“这个问题的现状愈发悲观。现在,在我见到的学生里,也许还有一半能够保持独立的头脑、和家长维持互相尊重的关系。

  但越来越多出现的情况是,学生变成了家长的规划品,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如果把握不好这个平衡,就很有可能掉入”清单学生“的陷阱。

  

  神秘的“低分高录”问题

  那么,为什么总会有“高分低录”“低分高录”的情况出现?

  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分数(包括课内成绩和标化分数)并不高,但录了一个很不错的学校;而有很多分数特别高的学生却出人意料地哪儿都没有录。

  如果听过一些宣讲会的话,你可能了解过这样的情况。甚至可能生活里的某个朋友就是成功案例或者失败案例。

  怎么解释这样的现象呢?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有相同的疑惑:这样的案例很多,基本上每个申请季都会听说,但奇怪的是,从来没有人系统地解释过这个现象。

  在有些极端情况下,甚至被录或者被拒的学生都不太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到最后只能将其归结于一些很琐碎的因素(比如自己的某个奖项、某个考试的成绩)。有的时候,这些同学也会承认是自己的运气好,但有这样坦诚态度的同学不多。

  所以,到底是为什么呢?请注意:我想让大家思考的并不是在个案里面为什么会这样,而是系统性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到底是什么样的普遍性原则可以解释,有的学生看起来更"优秀"却被大学拒绝了,而有的学生看起来材料要弱一些,却在众多学生中脱颖而出了?

  我们可以有如下的几种解释:

  

  招生官的录取存在一定的随机因素;

  有的同学的专业比其他专业更难申;

  我们对“优秀“的定义和招生官的定义之间存在一定偏差。

  

  第一,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招生官录取学生并不是随机录取。当然,我们知道美国大学招生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但主观流程不等于随机流程。每个招生官尽管主观标准不同,但一定都想为学校招到最好的学生。我们可以排除这个解释。

  关于第二个可能性,我们知道“高分低录”和“低分高录”的现象并不局限于某一种专业。有的家长可能认为在中国学生里面理科生的录取概率比文科生要低;但首先,我们观测到的案例并不局限于某一类学科;并且,这无法解释为什么理科生中也存在“低分高录”,文科生中也存在“高分低录”的情况。换句话说,即使我们缩小一下讨论范围,只讨论文科生,也需要系统性地解释“低分高录”的问题。

  我认为只有第三点可以系统性地解释,为什么一年又一年,总是会出现大家都很看好的学生最后反而得不到满意的申请结果,而有些最开始并没有那么“优秀”的同学出乎了大家的意料。我们应该思考,是否我们对“优秀”的定义有些太狭隘了?

  我认为,任何一个想要取得满意的申请结果的同学都应该好好反思“优秀”这个词的定义。只有当我们能够学会带着更全面的角度去评价一个同学的优秀的时候,我们才不至于陷入困惑,无法解释让人惊讶的录取结果。

  什么是错的“优秀”定义呢?我认为错误的定义是把“优秀”和“漂亮的结果”等同起来。而“清单学生”所追求的就是“漂亮的结果”,这往往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招生官怎么看待“清单学生”?

  读到这里,你可能已经可以猜到我会怎样回答这个问题了:为什么总是有的同学会“高分低录“,而有的同学会”低分高录“?

  答案很简单:“高分低录”的同学几乎都是“清单学生”的典型,而“低分高录”的同学都或多或少地避开了“清单学生”的圈套。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同学的分数不高并不一定是他们的能力问题,而很多情况下恰恰是因为他们把精力放在了刷分之外的事上。在这个意义上,分数没有那么拔尖反而帮助他们获得了更多的优势。

  有人可能会问,招生官是怎么看出来的?

  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系教授康毅滨曾经在接受国内媒体采访的时候谈到过这个问题。

  康毅滨是普林斯顿分子生物系在中国招生区的负责人,每年审核的申请材料绝大部分来自于清华、北大、中科大等学校的尖子生。他在谈到这些学校的申请人的时候,跟我指出过一样的症状。康毅滨说:

  

  中国学生的GRE能考得很好,但我能看出来,他们写的“陈述”经常千篇一律……不清楚为什么要来普林斯顿,或者过分要求完美,不敢展示真实的自己。

  (在电话面试的时候)有些学生听得出来他(她)事先在纸上写好回答,照着念,或者是背出来。还有是“排练过度“,说得非常溜,像演讲一样,但并没有针对我的提问。

  康毅滨教授指出的问题是,当你在申请顶尖学校的时候,别人已经和你很相似了,而在审核申请材料的过程里面,“清单学生“很容易被鉴别出来。

  这跟我的体会很一致。他们的申请材料体现出强烈的刻意准备感。遗憾的是,很多”清单学生“并没有抓住申请季里最后的宝贵机会——文书写作,反而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扁平的“好学生”。

  那什么是招生官看重的个性呢?我想说的是,你得至少做到坦诚面对自己。关于这个问题,康毅滨的回答是:

  

  我希望学生是展现一个真实的自我,而不是一个过度包装的、失去了真实性的“加工成品”。我们要挑选的,是真的热爱科学、而且诚实的人。

  去年,我几乎是在申请截止前的最后一刻才收到了一个学生的材料,条件很好,我就给他打电话。他老老实实告诉我,虽然他很早就进实验室,工作也很努力,但不知道为什么,实验总不是很顺利。

  但他可以很清楚地描述他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为解决问题所作出的种种尝试。表面上看,他的科研并不成功,但我能感受他的认真、诚实、努力,这已经具备了一个科学家、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

  可能有人认为这都是心灵鸡汤。有人可能会说,诚实也不能当成核心竞争力。但我观察到的现象是,绝大部分同学把看起来“高大上”的活动当成了核心竞争力,以为这样才能让自己脱颖而出,却不知道这些才是招生官最常看到、已经快看烦了的活动。如果搭配这样的履历的是一份平庸的文书的话,被招生官拒绝是可以预料的事。

  我每年都能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读到很多学生的文书。可以说,我读到的绝大部分文书都非常失败:

  

  有的同学明明有很丰富的创业经历,但主文书反而写了个心灵鸡汤小故事。

  有的同学实在找不到什么清晰的个人形象,于是写了给自己的爱好表白的小作文,让人读下来尴尬不已。

  ……

  

  这些同学在写文书的时候也带着完成清单的心态,这些文书都是很糟糕的。

  这里想要讲对文书的误区:文书重要的既不是文笔,也不是立意,其实就是一个词:透明。

  文书重要的是让招生官能够再体验你的经历。如果你不敢去探讨你的经历,甚至你都没有什么两点一线的生活之外的经历,或者真正触动过你的事件,那我基本上可以想象到你的文书是非常平庸的。

  很多学生也不是不敢探讨自我,而是到了申请季写文书的时候才发现什么都写不出来,因为他们之前做活动的时候太心不在焉了,太为了申请而做了,他们的经历都是扁平的。

  归根结底, “清单学生”的症结是太害怕失败,太害怕不能拿到“漂亮的结果“,所以不敢尝试可能长期有用的事,这种急功近利的对待申请的态度反而会让人丢掉最宝贵的元素:经历。

  我敢说,招生官都不愿意录取“清单学生”。毕竟,在一个用心的人和一个仅仅想要利用大学资源的人之间,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前者。

  我奉劝大家,要从多重的角度去理解大学。大学既是一个选拔体制,也是一个教育机构。每一个教育机构都一定有自己的目标和愿景,对于应该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有自己的看法。

  如果你连自己做过什么、想要做什么都没有思考清楚,那别人怎么判断你是不是他们想要培养的人呢?

  

  “以始为终”和“以终为始”

  ——同样成就背后的两种路径

  有人可能会问,难道我不应该规划活动了吗?难道我手上的这些数学竞赛、辩论赛、义工服务、甚至标化考试都是没有意义的了吗?

  我觉得这可能是读者会留下的最大误解,所以我想澄清一下:我完全支持规划自己的活动,甚至规划得越细致、越投入越好。

  但和大家想的相反,“清单学生”的问题不是他们投入太多,而是远远不够。他们在做活动的时候的心态是,“这个活动能写进活动列表就够了”,往往会开了一个头就停下来,而对自己的课外活动缺乏主人翁意识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康毅滨教授看来,这一点似乎是国内教育系统培养的学生的通病。他提到,很多在普林斯顿读书的博士生往往会焦虑、迷茫,甚至在人际关系上都觉得不受欢迎。在分析为何如此的时候,康毅滨说:

  

  普林斯顿相信学习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一个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找到自己想要什么、热爱什么的过程,但国内教育系统出来的学生,常常是另一种心态:最好一进学校,就有人指定给他(她)一个课题,而且是一个保证可以做出来成果的课题。就像解一道数学题,一定会有答案,做出来了就能拿高分。然后呢,就想靠这个课题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他们基础扎实,学习勤奋,上进心强,应试能力强,成绩优秀,但缺乏探索精神,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比较弱,功利心比较强。

  我觉得这段话很好描述了“清单学生”在大学和高中的状态。

  我可以确定的是,这不仅是中国教育的问题。在美国也有很多“清单学生”存在。只不过在国内,每个高中生的生活经历是高度一致的、家长和学生也是高度“抱团”的,导致“清单学生”综合症很容易随着焦虑像传染病一样蔓延开来。

  所以,总结一下我的观点:我认为课外活动是必要的,恰当的引导也是必要的,而且挑战自我也是必要的。

  我鼓励学生追求卓越的精神,一种不管做什么都一定要做到最好,敢于克服一切困难(其中也包括对未知的恐惧)的精神。

  我反对的是“证书主义”、“清单主义”,因为这样的活动规划是和课外活动的探索精神和教育意义背道而驰的。

  我认为,好的活动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我喜欢它;

  第二,它对我有足够的挑战性。

  

  如果只有第一条没有第二条,这个活动充其量是一个个人爱好,如果只有第二条没有第一条,你很有可能会把自己物化为一个典型的、扁平的“优等生”,只有两者兼备的时候,我才能确保不管你的活动做得成功还是失败,你都能得到成长。

  前段时间,我见了两个德明的同学。他们一个想暑期跑去西部做社会学调研,另一个想寒假的时候去逛博物馆。

  这两个同学找到我的时候,他们的情况很像:他们都不太确定自己该不该做这两件事,倒不是因为不喜欢,而是因为觉得这两件事都不太“成型”,还不知道能做出什么成果。同时,他们都有标化考试要考,如果寒暑假去做这两件事的话都会牺牲一定的备考时间。

  但我强烈鼓励他们去做这两件事,因为我知道这两件事是他们真实在意的,他们聊来聊去都总会提到的话题。

  还有一个学生是什么规划都没有,但觉得自己应该去趟农村的同学。他在农村的调研经历算不上成功:他越调研觉得农村问题越比他想象的复杂,到最后唯一的成果反而是开始质疑自己该不该学习社会科学。

  但恰恰是因为这次的经历,他才对自己是怎样的人有了更深的认识:他意识到,自己不是一个简单的想要待在书斋里的人,而是一直在重复学习书本知识——对抽象知识不满——在现实中碰壁——回到对书本知识更深刻的认识的循环。他的主文书探讨的就是自己农村调研的失败经历,这是一篇真诚的、能够看到发自内心的困惑和感悟的文书。

  我想强调的是,失败经历也是经历。失败经历很有可能比小心翼翼地规划出来的活动列表更帮助一个同学的大学申请。所以我也鼓励我提到的两个同学先去把自己想做的事做了。我认为即使他们最后失败了,也会得到成长。

  我觉得大部分的学生的问题不是不够“优秀“,而是不够真实。所以我给大部分学生做的并不是加法,而是让他们做点减法。

  

  摧毁“优等生的确定性”

  在最后,我想带着大家批判性看待我的探讨。我也承认,上文所讨论的对象是学习成绩比较优秀,大多数都解决了诸如标化、活动的基本问题,想要冲击比较优秀学校的学生。

  这部分同学我在德明接触比较多,我很熟悉他们的纠结和挣扎。我基本上可以断言:一个典型的“优等生”的潜力能释放多少、能多好地被认可,基本上取决于能够多真心地对待自己的申请并保护自己的个性。他们需要十分小心不要掉入清单学生的陷阱。

  但另一方面,我想探讨的对象并不是传统意义上最拔尖的学生。就像我之前谈过的那样,中国高中生申请美国大学的竞争激烈程度正在逐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上升。

  随着趋势持续下去,优秀的申请人会逐渐变多,过去即使竞争曾经不那么激烈的学校也会变得更加挑剔。我探讨的问题的适用范围也会越来越大。

  有人可能会说,肖弘扬你真是太讨厌了,本来我们挺确定自己该干嘛的,听完之后感觉什么都没有意义了,现在完全不知道该干什么了。

  确实,我有可能为大家摧毁了确定性,但请注意,我想摧毁的是一种虚假的确定性,一种“因为我不知道应该干什么,所以给自己找一些事干,这样才好安心“的心态。

  这样的心态是一种自我欺骗。如果是这样的话,还不如接受事实,先把自己摆在不确定的状态之中。这样至少我们有去实验和体验不同经历的动力。

  我读过一些申请“失败”的学生的访谈。在总结失败经验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总结说,我的文书写得不够动人,或者我的活动做得主线不够突出。

  我想说的是,这些都是答案的一部分而已。真正的答案是,你在申请季和申请季的前期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可以马上制造、可以快速消费的工业品,而这样的产品其实非常容易辨认出来,也不会给招生官留下好印象。

  我觉得我很有必要探讨这个问题,市场上的大部分机构在靠给学生列出活动清单、填补活动清单完成“活动规划”、“背景提升”这几件事创造营收。

  “清单学生”其实是功利的机构、焦虑的家长、迷茫的学生合作的产物。我今天批判这个概念,是因为我不认同这样的服务是有意义的。这其实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和金钱。

  遗憾的是,很少有学生和家长有足够的批判性思维和勇气去追求正确的答案。如果你缺少批判性思考和勇气,你的结果也许不至于彻底失败,但得到超出自己预期的结果是不可能的。

  最后我想引用两句美国诗人T. S. 艾略特的诗。在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的第二篇《东库克》的开头,他说:“在我的开始里是我的结束”(In my beginning is my end)。

  而诗的结尾是:“在我的结束里是我的开始”(In my end is my beginning)。

  这是我读到过的关于事业最精确的表达,而升学规划就是找到自己的事业。以自己的起点作为终点,你也将会在结束的地方里留住初心。这就是我对于规划的看法。

  微信公众号又改版啦!

  快把“外滩教育”设为星标,

  不错过外滩君每日好文。

  专访美国藤校现任招生官:录取一名中国学生,我要看这些

  耶鲁招生官的女儿不想读耶鲁?看招生官父亲如何帮女儿规划

  拒绝剑桥录取的女孩:快乐的素质教育,可比应试教育难搞多了

  关注外滩教育

  阅读3000+篇优质文章

  外滩教育携手毕业于耶鲁大学的

  阅读控Nikki老师

  带你走进精读,

  走进《了不起的盖茨比》

  最终,爱上阅读。

  下图 立即购买

  

  

  

  ↓↓↓,进外滩教育微店购买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