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表明,凡是能夠成災的蝗蟲,都是繁殖速度快、繁殖後代多的品種,這類蝗蟲具有明顯的食性大、食量多、擴散遷徙能力強等生態學特徵,而這些特性會直接導致蝗災迅速暴發、不易控防。張志剛以北方草原蝗災爲例向記者解釋說:“在草原上,百靈鳥是蝗蟲的天敵,但是隨着人類對百靈鳥的大規模捕殺和對草原生態的負面影響,百靈鳥已瀕臨絕跡,生態鏈關鍵環節的要素缺失,使蝗蟲沒有了天敵,肆意繁殖。

(原標題:是誰吹響了幾千億隻蝗蟲的“衝鋒號”)

張景陽/科技日報

這是2月15日在巴基斯坦東部旁遮普省奧卡拉地區拍攝的蝗蟲肆虐景象(手機拍攝)。新華社 圖

在肯尼亞東部,蝗蟲形成了一個長約60公里、寬約40公里的蝗蟲羣,覆蓋面積逾2000平方公里。此次蝗蟲大軍平均每日可移動150公里,如不進行阻止將會持續製造災禍。

本月,東非多個國家遭受嚴重蝗災侵襲,受災人口超過千萬。近日,憑藉着驚人的遷徙能力和繁殖能力,幾千億隻蝗蟲從非洲蔓延至中東地區,並直抵南亞進入印巴,逼近我國。

引起蝗災的主角就是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直翅目蝗科下的成員,它們在全世界範圍內共有1萬多種,在中國有300多種。

一隻蝗蟲不可怕,千億蝗蟲卻能摧枯拉朽,蝗災來時,密密麻麻的蝗蟲鋪天蓋地,所到之處寸草不生。這種身披“利甲”的昆蟲何以有如此大的破壞能力?面對“蝗恐”來襲,人類的防禦武器在哪裏?

幾千億蝗蟲將給農業帶來沉重打擊

2019年年底開始,這場蝗災就已經在東非地區醞釀蔓延。到目前爲止,1000多萬東非民衆身陷蝗蟲肆虐之地,面臨着嚴重的糧食危機。爲此,聯合國已發出警告,必須快速行動消滅蝗災,否則一場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很快就會到來。

蝗災與水災、旱災齊名,並稱爲人類農業的三大自然災害。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陳永林指出,除南極洲和亞歐大陸北緯55度以北地區,全球均受蝗災侵襲,其中破壞力最大的,就是這次東非蝗災的主角——沙漠蝗蟲。

內蒙古生物技術研究院特聘工程師張志剛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種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超強的蝗蟲,偏偏又食量驚人。”

資料記載,1958年,索馬里4億隻沙漠蝗蟲肆虐,擴散達l000平方公里,這些蝗蟲一天就能喫掉8萬噸糧食,而這個數字,是40萬人一年的口糧。

而本次蝗災,有媒體記者在肯尼亞東部用飛行器拍到,蝗蟲形成了一個長約60公里、寬約40公里的蝗蟲羣,覆蓋面積逾2000平方公里。如果按照每平方公里可容納1.5億隻沙漠蝗蟲計算,那麼這個蝗蟲羣的數量將可達到3000億隻。

張志剛說:“這次蝗災,蝗蟲的移動速度和遷徙範圍都很驚人。”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研究表示,此次蝗蟲大軍平均每日可移動150公里,如不進行阻止將會持續製造災禍直到6月,屆時蝗蟲數量將再增長500倍。媒體報道顯示,一些蝗羣已經開始在東非地區產卵,預計4月初形成新的蝗羣。

嚴重蝗災與乾旱氣候、環境破壞有關

人類很早就發現,嚴重的蝗災往往伴隨着乾旱的氣候,我國古代的相關書籍就有“旱極而蝗”的記載,科研人員指出,蝗蟲喜溫暖乾燥,將卵產在土壤中,土壤含水量在10%—20%時最適合它們產卵。

張志剛介紹:“儘管暴發蝗災的原因至今沒有一個公認的標準,但是全球氣候變暖,自然環境乾旱肯定是重要原因。厄爾尼諾現象和非洲乾旱的環境爲沙漠蝗蟲提供了溫牀。土壤含水量降低,蝗蟲產卵數就會大大增加,多的時候可達每平方米4000—5000個卵塊,每個卵塊中又有50—80粒卵,這麼算下來,每平方米就有20萬—40萬粒卵。以內蒙古爲例,如果上年爲暖冬,次年草原上往往就會發生程度不同的蝗災。”

除了環境溫溼度和氣候,蝗蟲也有自身的成災“硬件”。研究表明,凡是能夠成災的蝗蟲,都是繁殖速度快、繁殖後代多的品種,這類蝗蟲具有明顯的食性大、食量多、擴散遷徙能力強等生態學特徵,而這些特性會直接導致蝗災迅速暴發、不易控防。

此外,學術界普遍認爲,人類對環境的破壞也是誘發蝗災的原因之一。張志剛以北方草原蝗災爲例向記者解釋說:“在草原上,百靈鳥是蝗蟲的天敵,但是隨着人類對百靈鳥的大規模捕殺和對草原生態的負面影響,百靈鳥已瀕臨絕跡,生態鏈關鍵環節的要素缺失,使蝗蟲沒有了天敵,肆意繁殖。”而興修水利不當、植被管理有失,也會導致蝗災。典型案例當數2003年錫林郭勒草原蝗災。當年,剛剛經過禁牧休牧有所恢復的草原遭遇蝗災,六成以上的京津風沙源草場治理項目毀於一旦。當地農業科學研究機構調查發現,蝗蟲數量激增的地方,正是草原上大片裸露的沙土地。

專家指出保護生態纔是滅蝗“殺手鐧”

近日,東非蝗災已經蔓延至南亞地區,我國西南部鄰國已經成災。對此,有專家也在媒體發聲,由於非洲沙漠蝗蟲等外來物種的生存條件在我國並不完全具備,加上我國擁有喜馬拉雅山脈等天然屏障,本次蝗災進入我國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也不可掉以輕心,應積極準備防控措施。

說到蝗災防控,張志剛坦言:“面對大災,防控能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集中體現,自然環境、經濟實力、科技發展能力等諸多因素都會決定防災的效果,非洲屢遭蝗災,與這些因素都有關係。”

目前,我國已經有了一套基本完善的蝗災滅防措施,會根據不同起因、不同地域,因事爲制、因地制宜。

張志剛說:“藥物滅殺的方式雖然見效快,但在滅殺蝗蟲的同時,會破壞生態鏈,對地區整體生態有較大負面影響。”

爲此科學家又想出了其他消滅蝗蟲的方法。

多雨和陰溼環境對蝗蟲的繁衍有許多不利影響,蝗蟲取食的植物含水量高會延遲蝗蟲生長、降低其生殖力,多雨陰溼的環境還會使蝗蟲之間流行疾病,而且雨雪還能直接殺滅蝗蟲卵。因此破壞蝗蟲的生存繁殖環境是科學有效消滅蝗蟲的方法之一,我們可以在水邊大量種植草木,減少裸露土地,減少含水量在10%—20%的土壤環境,使蝗蟲無處產卵。

還可以在蝗蟲繁殖季節,大量誘殺某一性別的蝗蟲,阻止其繁殖。實踐表明,單性別誘殺的方法,更適合誘殺雌性蝗蟲,因爲科學家在一些雌蟲身上發現了孤雌生殖現象,即雌蟲不交配也能繁殖後代,而且後代都是雌性。

“此外,還可以在蝗蟲大量繁殖的環境內培育和引進蝗蟲天敵消滅蝗蟲。”張志剛說。

他認爲,蝗災的暴發沒有周期性,沒有明顯的規律可循,更無法預測,但是有一點可以確定,蝗災的暴發是某一個地區生態環境發生惡化的預告和風向標:“從發展的角度來看,絕大多數蝗災防治手段都是權宜之計,治標而不能治本,不論學術界如何探究蝗蟲的生物習性和蝗災的成因,有一點可以肯定,珍愛和保護好我們的生態環境,減緩地球變暖的步伐,纔是避免蝗災大規模暴發的根本所在。”

相關鏈接

別“蝗恐”,我國大面積暴發蝗災風險很低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專家表示,我國雲南曾有沙漠蝗蟲危害的記錄,因此要密切關注此次蝗災蝗蟲的遷飛路徑,以及是否有新的本地蟲源的參與。

據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植保植檢處透露,近年來,我國蝗蟲監測預警和防治能力不斷提升,防治技術水平屬於世界領先水平,防蝗藥械儲備充足,國內大面積暴發蝗災風險很低。目前,農業農村部正密切跟蹤境外蝗災動態,同時安排雲南、西藏等省區加強邊境的蝗蟲監測,嚴防遷入危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