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政协委员安翊青发表文章提议,建议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在上海设立垃圾综合处理试验区,减免居民自行分类环节的劳动量,提升垃圾综合处理和利用水平。

在晚上,中国上海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上海市开始逐步探索生活垃圾分类。近年来,上海先后制定了《建筑垃圾管理规定》、《生活垃圾全程分类意见》、《生活垃圾回收体系建设》、《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垃圾源头减量、全程分类、末端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和进展。但是由于人口高度集中、环保观念意识相对滞后等因素相互交织,上海垃圾综合治理工作仍然十分艰巨。2018年,市政府进一步明确,要用五年左右时间基本解决垃圾综合治理问题。

在当前上海垃圾综合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居民主动参与意识有待提高。当前上海推进垃圾综合治理工作,重点是狠抓了垃圾全程分类这一环节。这种治理模式要求所有居民都参与垃圾分类,并且分类贯穿垃圾处理全过程。这就对居民的分类意识、环保意识和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居民主动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的意识薄弱、参与度低,已经制约了垃圾综合治理的进程。社会公众对垃圾治理问题的理解仅停留在垃圾分类层面,对源头减量、末端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两个环节认识不深。垃圾综合治理经验相对缺乏。目前各方重点关注的主要是台北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而针对垃圾综合处理问题,西方国家有着更多的经验。诸如日本、西欧等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垃圾分类、回收、焚烧、填埋体系,并且拥有了先进的处理技术。我们对此了解借鉴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

垃圾处理机制、处理技术不完善。上海垃圾分类工作,由于实际操作中的硬件条件等原因,常常出现“先分类投放,后集中收集”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市民群众进行分类的信心。同时,由于末端处理机制和处理技术不完善,生活垃圾在前端的收集处理、末端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等环节都不完善,导致垃圾综合处理工作进程任重道远。

日本的垃圾综合处理是世界公认的成功典范,它的经验不仅仅在于全民参与垃圾分类,还在于它高效的市政垃圾处理机制和完善的后端回收处理机制。日本人把垃圾分成资源、可燃、不燃、粗大、有害这几大类,每一类的“终点”都有着明晰的路径——可燃垃圾直接送往垃圾焚烧厂,烧完的残渣被运到垃圾填埋场填埋;不燃垃圾经中转站,被送往不燃垃圾处理厂,经拆解利用制成再生品,剩余物送往填埋场;粗大垃圾先经专门的破碎处理,可利用成分进行回收,可燃部分送往焚烧厂,剩余部分送往填埋场;资源类则送往再生设施,进行加工利用,生产出再生品;危险类的有害垃圾被送往危险类专门处理的机构。

汉餐厨垃圾不再半途“玩失踪” 油脂炼制成生物柴油 食物残渣用于沼气发电

目前,在日本熊本县、伊丹县等地,还建立了真空式管道垃圾搬运收集系统。这种收集系统通过设在每层每户到垃圾处理站的真空式管道,垃圾直接通过真空式管道集中在垃圾处理站,进行统一分类处理。由于垃圾直接在封闭的管道中输送,实现了高效率的垃圾处理,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垃圾异味和市容不整洁等情况,节约了管理成本和人工成本。这一系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改进,已经在日本、新加坡等地的部分居民区、商务楼进行了成熟的推广和运用。

针对本市目前的垃圾处理现状,建议借鉴国外先进技术与发展思路,在上海设立垃圾综合处理试验区,减免居民自行分类环节的劳动量,提升垃圾综合处理和利用水平。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选取若干居民区,试点建立垃圾全程回收处理系统。结合上海垃圾处理的现实情况,借鉴真空式管道垃圾搬运收集系统经验,按照5000—10000人口规模的标准,选取1个建成居民区、1-2个新建居民区(低楼层居民区和高层居民区各1个)或新建商务楼宇作为试点,建立垃圾回收处理系统,实施垃圾统一分类、密闭运输、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按照经济性和可持续性原则,推进垃圾全程回收处理系统试点建设。按照日本真空式管道垃圾搬运收集系统运行经验,该项目如果保证5000户居民的容量,那么收取的垃圾处理费用和资源回收收益就可以保证项目盈利。为此,建议试点项目严格按照市场机制运行,保证试点模式的可复制、可推广性。同时,试点项目可以采取PPP等模式,由企业与政府合作进行运营,或由政府给予一定补贴。此外,探索对居民适当收取垃圾处理费用,探索采用依法纳入物业管理费范畴等形式,由物业管理公司代收,以保证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转。

在试点基础上,收集数据和经验,在不断修改完善的基础上予以推广。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以三年为试点周期,总结垃圾全程回收处理系统试点经验,并综合运用法治、市场、行政等各种手段,提升模式的可复制性和推广性。

欧洲国家广泛应用的芬兰AWCS真空管道垃圾收集系统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