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政協委員安翊青發表文章提議,建議借鑑國外先進技術,在上海設立垃圾綜合處理試驗區,減免居民自行分類環節的勞動量,提升垃圾綜合處理和利用水平。

在晚上,中國上海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上海市開始逐步探索生活垃圾分類。近年來,上海先後制定了《建築垃圾管理規定》、《生活垃圾全程分類意見》、《生活垃圾回收體系建設》、《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建設行動計劃(2018-2020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垃圾源頭減量、全程分類、末端無害化處置和資源化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和進展。但是由於人口高度集中、環保觀念意識相對滯後等因素相互交織,上海垃圾綜合治理工作仍然十分艱鉅。2018年,市政府進一步明確,要用五年左右時間基本解決垃圾綜合治理問題。

在當前上海垃圾綜合治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居民主動參與意識有待提高。當前上海推進垃圾綜合治理工作,重點是狠抓了垃圾全程分類這一環節。這種治理模式要求所有居民都參與垃圾分類,並且分類貫穿垃圾處理全過程。這就對居民的分類意識、環保意識和綜合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居民主動進行生活垃圾分類的意識薄弱、參與度低,已經制約了垃圾綜合治理的進程。社會公衆對垃圾治理問題的理解僅停留在垃圾分類層面,對源頭減量、末端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兩個環節認識不深。垃圾綜合治理經驗相對缺乏。目前各方重點關注的主要是臺北的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而針對垃圾綜合處理問題,西方國家有着更多的經驗。諸如日本、西歐等國家和地區,已經建立了完善的垃圾分類、回收、焚燒、填埋體系,並且擁有了先進的處理技術。我們對此瞭解借鑑的廣度和深度還不夠。

垃圾處理機制、處理技術不完善。上海垃圾分類工作,由於實際操作中的硬件條件等原因,常常出現“先分類投放,後集中收集”的現象,嚴重影響了市民羣衆進行分類的信心。同時,由於末端處理機制和處理技術不完善,生活垃圾在前端的收集處理、末端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等環節都不完善,導致垃圾綜合處理工作進程任重道遠。

日本的垃圾綜合處理是世界公認的成功典範,它的經驗不僅僅在於全民參與垃圾分類,還在於它高效的市政垃圾處理機制和完善的後端回收處理機制。日本人把垃圾分成資源、可燃、不燃、粗大、有害這幾大類,每一類的“終點”都有着明晰的路徑——可燃垃圾直接送往垃圾焚燒廠,燒完的殘渣被運到垃圾填埋場填埋;不燃垃圾經中轉站,被送往不燃垃圾處理廠,經拆解利用製成再生品,剩餘物送往填埋場;粗大垃圾先經專門的破碎處理,可利用成分進行回收,可燃部分送往焚燒廠,剩餘部分送往填埋場;資源類則送往再生設施,進行加工利用,生產出再生品;危險類的有害垃圾被送往危險類專門處理的機構。

漢餐廚垃圾不再半途“玩失蹤” 油脂煉製成生物柴油 食物殘渣用於沼氣發電

目前,在日本熊本縣、伊丹縣等地,還建立了真空式管道垃圾搬運收集系統。這種收集系統通過設在每層每戶到垃圾處理站的真空式管道,垃圾直接通過真空式管道集中在垃圾處理站,進行統一分類處理。由於垃圾直接在封閉的管道中輸送,實現了高效率的垃圾處理,避免了可能出現的垃圾異味和市容不整潔等情況,節約了管理成本和人工成本。這一系統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不斷改進,已經在日本、新加坡等地的部分居民區、商務樓進行了成熟的推廣和運用。

針對本市目前的垃圾處理現狀,建議借鑑國外先進技術與發展思路,在上海設立垃圾綜合處理試驗區,減免居民自行分類環節的勞動量,提升垃圾綜合處理和利用水平。具體可以採取以下方式:

選取若干居民區,試點建立垃圾全程回收處理系統。結合上海垃圾處理的現實情況,借鑑真空式管道垃圾搬運收集系統經驗,按照5000—10000人口規模的標準,選取1個建成居民區、1-2個新建居民區(低樓層居民區和高層居民區各1個)或新建商務樓宇作爲試點,建立垃圾回收處理系統,實施垃圾統一分類、密閉運輸、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

按照經濟性和可持續性原則,推進垃圾全程回收處理系統試點建設。按照日本真空式管道垃圾搬運收集系統運行經驗,該項目如果保證5000戶居民的容量,那麼收取的垃圾處理費用和資源回收收益就可以保證項目盈利。爲此,建議試點項目嚴格按照市場機制運行,保證試點模式的可複製、可推廣性。同時,試點項目可以採取PPP等模式,由企業與政府合作進行運營,或由政府給予一定補貼。此外,探索對居民適當收取垃圾處理費用,探索採用依法納入物業管理費範疇等形式,由物業管理公司代收,以保證處理系統的正常運轉。

在試點基礎上,收集數據和經驗,在不斷修改完善的基礎上予以推廣。結合上海的實際情況,以三年爲試點週期,總結垃圾全程回收處理系統試點經驗,並綜合運用法治、市場、行政等各種手段,提升模式的可複製性和推廣性。

歐洲國家廣泛應用的芬蘭AWCS真空管道垃圾收集系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