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一生有五位妻子,但終身只愛她一人!


一、

看溥儀年輕時候的照片,每張都很帥氣,但不知道爲什麼,年老後,給拍的照片就不很好看,不知道是否有宣傳的需要?

溥儀一生有五位妻子,皇后郭布羅·婉容、淑妃鄂爾德特文繡、祥貴人他他拉氏譚玉齡、福貴人李玉琴,還有最後妻子李淑賢。

這五位妻子,前三位是滿族(當時還沒有民族識別達斡爾,現在說婉容是達斡爾族,但 當時還認爲是滿族),後兩位是漢族。其中有位文繡和李玉琴與溥儀離婚,所以算是白頭到老的就三位。

從溥儀五位妻子的顏值看,應該說皇后婉容是最高的,年輕時候溥儀也很帥,從夫妻合照看,也是郎才女貌,小夫妻兩個也很恩愛。

但從文繡離婚後,溥儀認爲責任是婉容欺壓所致。從過去角度看,皇后統領後宮,後宮出現問題,就會被認爲是皇后的首責。從那時候開始疏遠婉容。

李玉琴是1942年入宮,因爲當時譚玉齡剛去世,日本人就要溥儀娶個日本妻子,但溥儀在這問題上死活不同意。愛咋地咋地,寶寶就是不要日本女人。

看來在當時,有些問題如果溥儀堅持,日本人也沒辦法。但也是有敷衍日本人考慮,匆忙找了李玉琴。所以也沒考慮是什麼民族或家庭出身了,可以說結婚基礎就不太好。

溥儀最後回京,爲表示積極,拒絕找滿族貴族出身的完顏氏王敏彤,很大成分是怕人說沒改造好,還守舊。所以找了出身不貧困的漢族護士李淑賢。雖然李淑賢是溥儀最後一位妻子,但現在一些瞭解內情的人都反映,李淑賢對溥儀一直不很好,而且愛新覺羅家族包括溥儀的親弟弟溥傑與溥儀來往時候,李淑賢表現的很冷淡。及至溥儀去世,李淑賢更跟愛新覺羅家族沒來往,就連溥儀骨灰安葬等問題,也不跟愛新覺羅家族協商,所以後面的人對她評價很不好。

這五位妻子裏,溥儀唯一真愛的只有譚玉齡。

二、

在溥儀找譚玉齡之前,還比較注意看出身,即使出身不顯赫,也要求是滿洲人。

我看一些介紹了說譚玉齡也是滿族貴族出身,但沒找到具體資料,應不算很顯赫的家庭。譚玉齡的滿洲老姓的他他拉氏,改姓氏應來源自塔塔爾族融入到滿洲的部分。

說這他他拉氏,專出皇帝的寵妃,咸豐的麗妃、光緒的珍妃,和溥儀寵愛的譚玉齡,均是他他拉氏。

譚玉齡入宮的時候17歲,溥儀32 歲。就現在看來,差距都不算大,最多譚玉齡算是大叔控。

據後人回憶,譚玉齡聰明能幹,溫順賢惠,待人接物十分穩妥。與之接觸的人都反映,譚玉齡非常和藹可親,對下人也很好,沒一點架子。

他與溥儀非常恩愛,可惜只與溥儀過了5年如漆似膠的日子,最終在譚玉齡22歲的時候不幸去世。

溥儀非常愛好攝影,後人在滿洲國皇宮發現數千張照片中,皇后婉容露臉的只有8張,而譚玉玲的卻有33張之多,可見溥儀愛情當時很專一。

溥儀一生有五位妻子,但終身只愛她一人!


溥儀一生有五位妻子,但終身只愛她一人!


這兩張是溥儀一直隨身保存的,

溥儀一生有五位妻子,但終身只愛她一人!


溥儀在譚玉齡照片背後還親筆寫我的最親愛的玉齡。

溥儀一生有五位妻子,但終身只愛她一人!


左起:二格格,譚玉齡,慧生,溥傑妻嵯峨浩。

據說是當時給譚玉齡照了很多像,但經過破四舊,譚玉齡的照片大部分沒能保存下來。

關於譚玉齡去世,因其生病的時候是日本醫生救治,因溥儀身邊的帝室御用掛、關東軍高參吉岡安直曾與日本醫生密談過,所以溥儀等一直認爲是日本人害死的譚玉齡。

但我感覺,吉岡安直就其個人來說,還是不敢自己做主害死譚玉齡,必須有後邊高層的密謀,但現在沒有這方面的證據,所以按嚴格治學觀點,最多算存疑,不好確定說就是日本人害死的。

三、

譚玉齡去世,溥儀痛不欲生,給譚玉齡諡“明賢貴妃”。並舉辦高規格葬禮。

其遺體“奉移”厝於般若寺,般若寺算是當時皇家寺廟,現在也是長春香火最望的寺廟。估計當時溥儀也不知道如何安葬他,因爲他想百年後與譚玉齡合葬,而當時又無法預料自己會葬在哪裏?

二次大戰後,蘇聯紅軍進駐滿洲國,並把溥儀等人扣押在蘇聯。溥儀自己已經身不由己,但還是託信息,讓北京的愛新覺羅家族人將譚玉齡屍體火化,骨灰帶回北京。

溥儀最終被特赦回北京後,他把譚玉齡骨灰就安放在家裏。待與李淑賢結婚後,李淑賢爲骨灰的事情哭鬧,溥儀只好把譚玉齡骨灰交給其過繼子毓嵒保管,並將自己頭髮和指甲放在譚玉齡骨灰內,叮囑自己百年後,與譚玉齡骨灰安葬一起。

後長春成立僞滿洲國皇宮博物館,並答應建一個明賢貴妃墓,毓嵒將譚玉齡骨灰交給博物館,但建立明賢貴妃墓計劃一直未實施。

後經愛新覺羅家族人商量,並簽有委託書,委託一行人於2006年9月1日將譚玉齡骨灰取回,開始博物館不願意交還,又找人協調,最終得以取回。

最終,愛新覺羅家族將婉容墓和譚玉齡墓分別安置在位於華龍皇家陵園溥儀墓的兩邊。

譚玉齡的骨灰終於回到闊別64年的丈夫(末代皇帝溥儀)身邊,兩位相愛之人終於長眠在一起了。

溥儀一生有五位妻子,但終身只愛她一人!


光緒最愛的珍妃和溥儀最愛的明賢貴妃都屬於他他拉氏,如果對比一下,她們有何共同和不同呢?

溥儀一生有五位妻子,但終身只愛她一人!


(珍妃和她姐姐瑾妃)

一、出身家庭對比

珍妃的父親長敘的官職是戶部右侍郎,也就是財政部兼農業部的第二副部長,排他前面的第一副部長是左侍郎。

一是當時大清還在,歷史記載比較多。近代還出了關於回憶珍妃的書。

溥儀的弟弟溥傑在他日本夫人之前,還有一位夫人叫唐石霞,他就是光緒的珍妃及瑾妃的親侄女,她寫了回憶錄《我眼中的末代皇帝》,書中也回憶有光緒的珍妃及瑾妃的事情。珍妃孃家還有一位後裔唐海沂,他寫了一部書《我的兩位姑母———珍妃、瑾妃》,是專門回憶珍妃及瑾妃的。

相比溥儀的祥貴人他他拉氏譚玉齡,溥儀和他身邊的人都寫有回憶錄,雖然公認譚玉玲是溥儀最愛的女人,但對她的身世卻幾乎缺乏記載。譚玉玲,是由北京的愛新覺羅家族成員幫助找的,所以也應是滿洲貴族出身,但估計是家庭不興旺,現在還不知道她孃家的後裔情況,沒有人寫出怹家庭身世的書籍。

再有就是缺乏記載。回憶滿洲國時代的主要是溥儀及弟弟、弟媳、侄子等,除溥儀外,其他的親屬與譚玉齡接觸不多,所以寫的很少。溥儀心裏雖最愛譚玉齡,但那本《我的前半生》一是別人持筆,二的定位爲認罪,展示改造成果,所以也就不敢寫宮廷裏的愛情生活。

珍妃孃家和譚玉齡孃家雖都是他塔拉氏,但應該關係比較遠。因爲進入民國後,滿洲人改漢姓雖然很隨意,但一個大家族肯定是要改一個漢姓的。

珍妃孃家後裔改姓唐,而譚玉齡孃家改姓譚。還有,如果真有近親,在介紹譚玉齡的史料中肯定會記載與珍妃的關係,但沒有這方面記載,說明他們兩家關係還是比較遠的。

溥儀一生有五位妻子,但終身只愛她一人!


(溥儀一直隨身攜帶的譚玉齡照片)

二、入宮前經歷和性格對比

珍妃和她的姐姐瑾妃從小在廣州隨伯父長善長大。長善是廣州將軍,可見珍妃家族也是官宦世家。家裏請文廷式做兩姐妹的老師,這文廷式的學問很大,後來通過科舉考試考上榜眼,也就是進士考試的第二名。所以說珍妃和她的姐姐瑾妃從小受到良好教育,據說珍妃也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譚玉齡入宮的時候是十七歲,據說當時正在北京上中學。既然譚玉齡已經十七歲,估計至少是上到高中,而且是臨近考大學了。

過去的家庭,讓女孩子上到高中以致大學的還是比較少。這說明譚玉齡家庭比較重視教育,對女孩子也重視培養。在那年代,很多旗人都比較貧困,而譚玉齡家可以一直供應女孩子上學,而且經常與北京的皇室成員聯繫,說明她孃家也是比較寬裕官宦世家。

因爲我們缺乏有關資料,她孃家人後代一直沒出現,推斷爲她孃家男丁不盛,很可能小的時候把她當男孩子那樣養,所以譚玉齡從小見多識廣。

兩個人都喜歡現代時髦的東西,都喜歡購買一些西式的時裝,兩個人都喜歡攝影。據說珍妃還在東華門外開了一個照相館。

那爲什麼說譚玉齡也愛攝影呢?

二戰後,滿洲國皇宮失去管理,很多文物散落民間,就現在發現的滿洲國皇宮的照片就有好幾千張,在這幾千照片了,有婉容皇后的8張,有譚玉齡的有33張,足以證明譚玉齡喜愛攝影,並在宮中的地位。

光緒爲什麼喜愛珍妃?

1、珍妃性格開朗活波,給鬱悶的清宮帶來笑聲和活力。

2、珍妃以前生活在廣州,見識很多西方先進東西,給從小生活在宮中的光緒講,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3、珍妃積極支持光緒變法,估計還出了很多主意。正因爲這一點觸犯了慈禧太后的底線,導致慈禧最後處死珍妃。

那溥儀爲什麼喜歡譚玉齡呢?

1、譚玉齡不僅性格開朗活波,而且非常細膩,會關心人,與來陪她的女眷以及服侍的下人,處的關係都非常好。而且非常關心溥儀的生活起居。

2、譚玉齡入宮前一直生活在北京,而溥儀自1924年被馮玉祥逼宮後,就離開北京。溥儀一直關心北京和北京的旗人,但來見他的愛新覺羅家族人,只會報喜不報憂,不會告訴溥儀北京的真實情況。但譚玉齡和溥儀是夫妻,關係很近,譚玉齡就給溥儀講北京的現狀和北京旗人真實的生活情況。

3、譚玉齡在北京上學期間,是非常關心政治的,並積極參加學運。參加過反日學運。她不滿日本佔領中國,跟溥儀講她的真實感受。甚至會給溥儀出些主意,給溥儀考慮,在今後如果日本人倒臺,做什麼打算。

注意最後這點,譚玉齡也是介入了政治,而這些被日本人發現。所以溥儀等人一直懷疑譚玉齡的死,是日本人的一個陰謀。

溥儀一生有五位妻子,但終身只愛她一人!


(左起:二格格,譚玉齡,慧生,溥傑妻嵯峨浩。)

三、兩人的最後結局

兩人都是在年輕階段而死,非常令人惋惜。而且兩個死都有一個未解的迷。

珍妃的死,史書中沒有記載真實過程,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講述經過,這就是未解的迷,需要人們去分析,感覺哪種說法可能性更大。

(一)、這是隆裕太后講的,說在八國聯軍打進北京時候,慈禧太后把珍妃叫來,準備帶珍妃走。但婆媳兩人說話不對方,珍妃趁人不注意,自己跳井自盡。

(二)、金易、沈義羚合著的《宮女談往錄》,書中一位宮女講,是聽太監崔玉貴說的:當八國聯軍快打進北京的時候,慈禧太后對珍妃講,我們要求避一避,但帶你不方便,你年輕,容易惹事!珍妃講,她沒有死罪,她要跟皇帝留在北京,誰願意跑就跑。慈禧太后最後就讓人把珍妃仍進井中。

據說隆裕太后和這個太監均是在場人,但這太監所講,是宮女轉述的,按法律上講,屬於間接證據。所以從形式上,比隆裕太后親口講差一點。

但考慮隆裕太后肯定是代表慈禧太后的意志,所以可能會給慈禧太后粉飾的。但事情真實經過,我們只能靠推理去推測。

話說回來,八國聯軍進入北京,事實上比馮玉祥還好的多,他們只是佔領紫禁城前邊三大殿,後宮根本沒進入。所以要是珍妃當時真的不走,也不會有什麼事情。但這些都是事後諸葛亮,誰也無法預測到八國聯軍進入北京會怎麼樣?

我們想,珍妃是絕頂聰明的人,她可能看出,這是八國聯軍,不是一個國家,他們之間肯定會有矛盾,而且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吞中國,所以進北京後,也不會把事情做絕。這是他堅持留在北京的道理。

話在說譚玉齡之死,因其生病的時候是日本醫生救治,因溥儀身邊的帝室御用掛、關東軍高參吉岡安直曾與日本醫生密談過,所以溥儀等一直認爲是日本人害死的譚玉齡。

看溥儀等人一些回憶,他們對日本人很早就不信任,所以會把很多事情懶到日本人身上。如日本人說是帶溥儀去日本,到瀋陽機場換大飛機,但到了瀋陽機場,這裏已經被蘇聯佔領,結果成立蘇聯俘虜。於是溥儀等人懷疑這是日本人陰謀,是日本人將他們送給蘇聯的。

但通過日本方面記述,找不到這類陰謀。蘇聯人員的一些回憶,證明他們在瀋陽機場發現溥儀等人,很意外。這就證明應該不存在日本把溥儀送給蘇聯的陰謀。

對譚玉齡之死,日本方面也沒有記載是日本陰謀害死的。事實上,也譚玉齡的病已經很重了,才送到日本開的醫院,以前一直請中醫沒治好。

既然發生吉岡安直曾與日本醫生密談過的事情,我推測最多,吉岡安直會跟醫生說,這人不是什麼好人,一直有反日思想,不用太費力醫治。所以醫生後期可能有些消極。但譚玉齡最後的病情應該是很重,能否治好,很難說。

如果譚玉齡不死,面對1945年的日本八一五投降,譚玉齡很可能跟珍妃一樣冷靜對待,要求溥儀跟他留下來,不跟日本人走,而可能採取偷渡等方法去西方,去圓溥儀少年時候就有的去西方留學的夢想。

作者富察春兵

滿族文化網出品,轉載請註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