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Workday上月初公佈2020財年第三季業績,業績重要數據技術上不俗,收入增長超過26%至9.381億美元,帶動非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下經調整每股盈利達0.53美元。兩個數字均遠勝預期,行政總裁Aneel Bhusri更誇誇其談,表示各行各業大大小小的公司均繼續選擇Workday的旗艦人力資本管理(HCM)和財務軟件方案,以滿足各自業務上的需求。

  事實上,Workday多了6家《財富500強》(Fortune 500)新客戶後,現時已經擁有500強企業中超過40%,而《財富100強》(Fortune 100)則約50%,《全球2000強》(Global 2000)則約17%,達3,000家客戶。此外,公司的Workday Financial Management產品嶄露頭角,客戶羣擴大至800多家。在10月最近一次投資者日,Workday剛向投資者發佈消息,指新推出的Workday Planning產品平臺大受歡迎,潛在市場機遇增加50億美元。

  什麼原因拖累Workday股價插水

  潛在市場增加50億美元當然不容忽視,但若與管理層在2018年描述的潛在市場總值810億美元相比,卻就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部分業內人士甚至估計這個數字到2022年底將大增超過40%至1,150億美元。

  然而,Workday上月向投資者發出預警,指要等到2022財年及之後,業績才能從新推出和即將上市的產品看到明顯增長,消息一出股價隨即轉弱,失去光環。公司指的這些產品包括Workday Cloud Platform、People Analytics和Workday Employee Experience等技術方案。

  儘管大市屢創新高,此股也跟升,大致已收復上月失地,但這也引來一個疑問:今天值得買入Workday嗎?也許現在應該。

  即使撇開Workday龐大的潛在市場總值,回看上月業績電話會議,已可見Workday對2021財年的訂閱收入給予相當保守的指引,預測按年只增長21%至約37.3億美元。這個預測無疑與2020財年指引的增長29%明顯放緩,而且較大多數分析師的預測低約8,000萬美元。然而,值得指出一點,保守指引並非就表示失去增長動力。若根據之後業績電話會議上行政總裁Robynne Sisco所說,其實是由於適逢這些產品推出市場,加上新產品需要時間才能推動訂閱收入實現Workday期望的增長。

  即使Workday最近斥資5.4億美元全現金收購雲端策略採購和供應商平臺Scout RFP,也預計只能爲公司這個財年的合併訂閱收入貢獻不足1%的增長。

  然而,我們即管提出另一個疑問:如果這些新產品最終迎來豐收,那麼Workday股價第一時間會有何反應?又或公司延續向來的習慣,喜歡給予保守的預測,然後每季都能勝預期,情況又會怎樣?

  一旦這些催化劑爆發,就沒理由認爲此股不能延續近期升勢,甚至升穿2019年的高位(目前股價較該水平低約20%)。有耐性的投資者若能趁早買入此股,在業績未爆發前持有,相信可捕捉市場上其中一個最令人垂涎的增長機遇。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