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時很多已經被授予上將的人軍銜被降爲中將加上將銜。國民黨在大陸時期正式授予一級上將只有12人,首批陸軍一級上將8人,海軍一級上將陳紹寬1人,共9人,後晉升白崇禧、程潛、陳誠3人,共12人。

特級上將:蔣中正(1935.4.2),字介石。

漲知識!1949年前國民黨授予的上將分類

漲知識!1949年前國民黨授予的上將分類

特級上級軍銜標誌。

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中國國民黨總裁、第二次世界大戰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國民黨政府總統等職務。

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復設設立軍事委員會,蔣介石任委員長。1937年7月7日侵華日軍在盧溝橋肇事,全面抗戰爆發。此後,軍事委員會成爲中國戰時最高領導機構,是事實上的戰時政府,蔣介石一直擔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一職。

1938年3月29日至4月1日在武昌召開的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上,國民黨內各派在民族危機面前,拋棄分歧,決定在黨內設立“總裁”,以代行黨章規定的“總理”權力,並推舉蔣介石任總裁、汪精衛任副總裁,正式確定了蔣介石在國民黨內的法定領袖地位。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改革軍制。1946年6月,國民黨返都南京,在軍事委員會的基本上,參照美國體制,成立國防部,取代軍事委員會。第一任部長白崇禧,陳誠任國防部參謀總長(即總參謀長)兼海軍總司令。

漲知識!1949年前國民黨授予的上將分類

▲1946年——1949年國民黨軍銜標識。

1948年5月20日,蔣中正就任“中華民國”首任總統,李宗仁爲副總統。

縱觀蔣介石在大陸時期的職務,其中最重要的職務當數委員長、總裁、總統三個。因此,影視劇中經常聽到:“委座手諭”、“總裁電令”、“總統手諭”的說法。但這些叫法其實是有嚴格的時間段限制的,可我們經常看到有些影視作品中不分時間,總是把委座掛在嘴上,其實,1932年以前,1946年6月以後,老蔣是不能稱委員長的。1932年以前,老蔣有兩個重要身份,一是總司令,一是軍事委員會主席。1946年6月以後,老蔣只保留了總裁的職務,軍事上以國防部爲最高統率部,老蔣雖然沒有什麼名分,但在抗戰中老蔣在軍界和政界樹立起來的威望及領袖地位已經是任何人也無法超越、無法撼動的了。因此,軍事大樹還是掌握在他的手中,國防部長只是爲老蔣打工的人。

一級上將:

漲知識!1949年前國民黨授予的上將分類

一級上將軍銜標誌。

國民黨在大陸時期正式授予一級上將只有12人,首批陸軍一級上將8人,海軍一級上將陳紹寬1人,共9人,後晉升白崇禧、程潛、陳誠3人,共12人。另有3人爲死後追贈,2人爲北洋軍閥,共17人。此5人的一級上將爲榮譽軍銜,與其他12人不能相提並論。

在影視作品中,我們經常會發現在解放戰爭後期,顧祝同、劉峙、傅作義、衛立煌等掛上了四顆星,成爲一級上將。

顧祝同、劉峙、傅作義、薛嶽、衛立煌到1949年底也沒有升到一級上將;胡宗南、湯恩伯可以掌管一個戰略集團,手下有好幾個兵團,幾十萬大軍,掛三星上將軍銜,但實際只是中將加上將銜,這是國民黨特有一個現象。至於王耀武、杜聿明、宋希廉這些黃埔的後起之秀雖然也領兵幾十萬,可以掌握幾個兵團,但到被俘時仍然是中將,只有兩顆星。

還有一個現象就是國民黨在解放戰爭時期部分軍隊進行了改編,軍縮編成師,叫整編師,師整編成旅,叫整編旅。軍長的基準軍銜爲中將,師長爲少將。可整編師師長其實人家是軍長的地位,沒有人掛少將的,全是中將,這就是很多人不明白張靈甫一個74師師長憑什麼是中將的原因。這並不是說74師是王牌,可掛中將,而是人家74師是74軍整編而成的,是整編74師,中將。無論整編前還是整編後,族長一般爲均爲少將,只有天下第一旅族長黃正誠是個特例,他是中將軍銜。

1935年4月3日授予的一級上將:

閻錫山、馮玉祥、張學良、何應欽、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陳濟棠、陳紹寬。

1935年至1949年晉升3人

程潛、白崇禧、陳誠。

李宗仁1965年7月攜夫人郭德潔女士回到國內,1969年1月30日在北京逝世。

陳紹寬1949年8月福州解放後來到福州,1969年7月30日,陳紹寬病逝於北京。

程潛、陳明仁於1949年8月4日,率湖南保安部隊及國民黨第一兵團全體官兵在長沙舉行起義。程潛1968年4月9日由於肺炎引起大量出血在北京逝世,終年87歲。

二級上將:

漲知識!1949年前國民黨授予的上將分類

二級上將、中將加上將軍銜標誌。

從嚴格意義上說,國民黨在大陸時期的二級上將也並不多,應該是31人(總共34人,除後期白崇禧、陳誠、程潛3人晉升一級上將外,只有31人,其中不包括追贈人員和非現役人員)。

1935年4月授予21人:

陳調元、何成浚、朱紹良、韓復榘、宋哲元、劉 湘、劉 峙、萬福麟、何 鍵、白崇禧、劉鎮華、顧祝同、商 震、傅作義、徐永昌、于學忠、楊虎城、蔣鼎文、龍 雲、徐源泉、孔庚。

1935年至1949年授予13人

楊愛源、程潛、李烈鈞、陳誠、衛立煌、孫連仲、薛嶽、張治中、張發奎、餘漢謀、熊式輝、鄧錫侯、鄒作華。

另有19人也被授予二級上將,但這19人要麼是非現役,要麼是在授銜後均退出現役,習慣上稱之爲二級上將,其實沒有再領兵,與上述31名二級上將大不相同。因此,也有人不認可他們這19人的二級上將軍銜。

1946年7月31日晉任4名:張之江、鹿鍾麟、王陵基、王樹常(均爲原加上將銜,並子退爲備役);

1946年7月31日授任8名:李濟深、但懋辛、李杜、張鈁、石敬亭、郭汝棟、周濂、金漢鼎;(均爲非現役將領,並予退爲備役);

1946年10月19日授任1名:張貞(非現役將領,並予退爲備役);

1946年11月22日授任1名:薩鎮冰(海軍上將,並予除役);

1946年12月7日晉任1名:呂超(原加上將衡,並予退爲備役);

1947年1月6日晉任1名:蔡廷錯(原中將,並予退爲預備役);

1947年1月19日授任1名:俞飛鵬(非現役將領,並予退爲預備役);

1947年2月28日晉任1名:姚以價(原中將,並予退爲備役);

1947年6月13日授任1名:陳銘樞(非現役將領,並予退爲備役)

中將加上將銜

1935年,國民政府改革軍銜制度時,鑑於“上將”太多,決定對上將名額進行限定。規定陸軍一級上將8人,二級上將12人。當時很多已經被授予上將的人軍銜被降爲中將加上將銜。中將加上將銜,是指已經符合二級上將標準,但因名額限制,無法實授二級上將,只能授予加上將軍銜,可以佩帶二級上將的三星軍銜標誌,行使二級上將職權,統領幾十萬大軍,但薪俸待遇仍爲中將,待二級上將出缺後可以優先晉升二級上將。胡宗南、湯恩伯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人物。

國民黨的上將只有三種情況,特級上將、一級上將、二級上將。中將加上將銜的人並不比二級上將少,如馬鴻逵、馬步芳、盧漢、劉興、劉文輝、劉建緒、潘文華、楊傑、楊森、朱綬光、李品仙、龐炳勳、賀耀祖、夏成、錢大鉤、黃旭初、黃紹弘、盛世才、唐式遵、王贊緒、劉士毅、李漢魂、羅卓英、黃琪期、魯英簏、方策、胡宗南、湯恩伯等人雖然掛三星上將牌子,我們通常會誤以爲是實授的二級上將,其實他們這些不能算是真正的上將,而是中將加上將銜,表面是上將,實爲中將。

資料整理/隴塬明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