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愛財,取之以道。掙錢之道,古今相同。我是梅毅,歡迎大家收聽《跟着古人學掙錢》。

我們這一期,主要是講在經商過程中如何使用情商。

話說春秋時期,有一天,在陳國和蔡國通往楚國的路上,有一羣讀書人模樣的人,被一夥軍人裏三層、外三層圍困在路邊一塊空地上。這一片兒,前不着村,後不着店,軍人們個個都是凶神惡煞一般;讀書人滿臉菜色,狼狽不堪。他們已被圍困了好幾天,斷糧斷水,不少人餓得站都站不起來了。但就在這些讀書人當中,有一位看上去60多歲,像老師模樣的人,卻氣定神閒,每天照樣唸書、講課,甚至彈琴、唱歌。但唸書、唱歌畢竟解決不了肚子問題,慢慢那些像弟子模樣的人沉不住氣了,議論紛紛,頗有怨言,有幾個性格比較急躁的人,甚至發起了脾氣。

這時,一位衣着打扮比較體面看上去又很精明的人說:這樣耗下去總不是辦法。他從隨身攜帶的行李中拿出一些值錢的東西,悄悄地給了軍隊的頭兒,之後,他跑出了包圍圈。

那麼這個人想幹什麼呢?他是不是搶了大傢伙的東西想溜走呢?絕對不是。這哥們跑到附近的村裏,從老百姓那裏買了一些糧食、水,送回了包圍圈內。他先請老師模樣的人喫飯,隨後那些年輕的像弟子模樣的人,也都填飽了肚子。之後,這個人又跑到楚國去求援。楚王派兵,趕跑了圍困的軍隊,這羣讀書人才得以脫身。

這羣讀書人當中,那位60多歲看上去像老師模樣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孔子,這些年輕的讀書人是孔子帶領着周遊列國的弟子們,而那位看上去相當精明,衣着打扮又非常體面的人是誰呢?他就是孔子最得意的門徒之一,子貢。

做孔子的“徒孫”,跟子貢學習用情商來經商!

子貢

我們都知道四個字——有教無類。孔子,可以說是我們國家歷史上最早的民辦大學校長了。要知道,在孔子的時代,只有貴族子弟纔有接受教育的資格。爲什麼孔子說“有教無類”呢?從孔子開始,招收弟子的時候,不要求你是什麼身份,無論是平民還是貴族,他都教。因此,他的招生規模挺大,最多時有3000多人。這樣的民辦大學,沒有國家財政撥款,辦學經費怎麼解決呢?孔子經常周遊列國,雖然不用像今天這樣辦護照、辦簽證,但人在旅途,總得喫飯住店,他喫飯住店的錢又是從哪裏來的呢?

原來,孔子有個好學生,這個人就叫子貢。子貢是非常成功的大商人,他就是孔老師教育事業的主要贊助商。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裏講:“使孔子名布揚於天下者,子貢先後之也。”即,孔子之所以在那個時代有那麼大的名氣,和子貢的幫助和宣揚有很大關係。這一次,孔子能夠脫身,很明顯,主要是子貢出的力。否則,這場危機還真不知道怎麼才能收場。

根據後來學者的研究分析,在跟隨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子貢實際上一直隨身帶着貨物,也開展過貿易活動。

子貢是衛國人,複姓端木,名賜,端木賜,子貢是他的字。子貢比孔子小31歲,在投靠孔子之前,已是一個比較成功的商人了。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裏還講過,孔子“七十子之徒,賜最爲饒益”,就是說,子貢在曹國和魯國等地做的是國際貿易的大買賣。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子貢是其中首屈一指的大富豪。

子貢這個人,才思敏捷、口齒伶俐、能言善辯,最主要他特別好學。我們知道,《論語》裏面記載了很多孔子與弟子們的對話。其中,子貢跟孔子的對話是比較多的。據統計,《論語》裏面提到子貢的名字,總共37次,居衆弟子之首。孔子本人,對於這個高足弟子也非常欣賞。他曾經說:“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這一句出自《論語・先進》,什麼意思呢?就是子貢不服命運的安排,去經商做買賣,每次預測市場行情往往都準確。

現在,我們經常把有學問的商人稱爲儒商,子貢是孔子教育培養的,他應該是最標準的儒商了。這位史上最正宗的儒商,究竟跟其他商人有什麼不同呢?

我們下面講的這個故事,並不是子貢怎樣低買高賣,而是從一個側面反映子貢這位儒商真正的水平。

故事是這樣的:在齊國,有個掌權的大夫叫田常。田常利慾薰心,幾次請求國君給他增加封地,都沒得逞。田常懷恨在心,陰謀發動叛亂,可他又擔心其他貴族大臣反對。於是,田常調集軍隊準備攻打魯國,企圖通過對外戰爭的勝利,抬高自己在齊國的地位,從而有助於叛亂成功。魯國是孔子的故鄉,孔子聽說這個消息後非常着急。他召集衆弟子商量對策。結果,子貢臨危受命,拍着胸脯就說——夫子,這事兒我來。

子貢究竟是怎麼做的呢?子貢當然不會老老實實在魯國待着,躺在那裏瞎想,而是跑到齊國。他到齊國後求見田常,對田常講,聽說閣下要攻打魯國,這可是大錯特錯了。田常問,怎麼錯了?子貢說,魯國是非常難打敗的,你想滅掉它根本沒可能。因爲魯國的城牆又矮又薄,護城河又窄又淺,國君昏庸無能,老百姓都不願意打仗,這樣的國家 你是不可能打敗他的。你不如到南方去打吳國,吳國的城牆又高又厚,護城河又寬又深,士兵很能打仗,大臣賢明能幹,吳國容易打敗。

田常聽了之後馬上就火了,罵道,你是不是腦子進水啦?你這明明是當着明白人說糊塗話,把容易的都說成難的,難的說成容易的。什麼意思?子貢看成功引起對方注意,就開始不慌不忙地說,我當然知道魯國很容易打敗,可是你想沒想過打敗魯國有什麼後果?田常問有什麼後果。子貢就講,你打敗了魯國,齊國國君會狂妄自大,那些大臣貴族一看,打勝仗這麼容易,也紛紛來爭權奪利、撈好處。這樣,不要說你想辦大事,就連你已得到的好處也會被別人搶去。田常聽後覺得有道理,問子貢,打吳國有什麼好處啊?子貢講,打吳國註定會失敗的,但是國家敗了沒關係,你卻能有好處。國家失敗了,貴族大臣的力量遭到了削弱,國君變得更加孤立,到那時,齊國所能夠依靠的除了您還有誰?

田常這老狐狸一聽,特高興。但他轉念又想,去攻打魯國的齊國軍隊已經出發了,這個時候轉而去攻打吳國,師出無名。無緣無故去打吳國,註定會失敗。雖說其他貴族大臣的力量會得到削弱,但打敗仗的責任就得由我田常來承擔了。子貢一聽,馬上安慰他,沒關係,不用擔心,我去辦,只管讓攻打魯國的軍隊在齊魯邊境待着,千萬不要發起進攻。我去吳國勸說吳王派兵伐齊救魯,這樣你就是被動防禦,即使打敗了也不會承擔責任。田常一聽,非常高興,完全採納了子貢的意見。

忽悠完田常後,子貢馬不停蹄地到了吳國。這個時候的吳國國王,特有名,是大名鼎鼎的夫差。子貢見到夫差就講,大王,我聽說齊國要發兵魯國了。齊國一旦滅了魯國就會南下攻打吳國,和您爭霸,我很替大王擔心。夫差就問,那怎麼辦啊?子貢說,不要緊,您可以出兵伐齊救魯,“救魯,顯名也。伐齊,大利也”。子貢分析了天下形勢,說當今最強大的國家,一個是齊國,一個是晉國。大王如果打敗了齊國,一定要乘勝追擊打晉國。一旦晉國人服氣了,大王您就是天下的霸主了。

這個吳國的夫差,早有稱霸天下的野心,聽子貢這樣攛掇,非常高興。但夫差又擔憂說,被我打敗的越王勾踐正在臥薪嚐膽、磨刀霍霍,我擔心他會報仇。我先出兵把勾踐收拾了,再北上伐齊救魯,你看怎樣?子貢說,越國力量跟魯國差不多,但齊國卻比較強大。如果齊國滅了魯國,它的力量將會更強大。大王,您打着扶危濟困的旗號,不去跟強大的齊國較量,反而先去打弱小的越國,這不是欺軟怕硬嗎?不僅錯失了良機,還把名聲搞壞了。您如果擔心越國報仇,我可以替您去趟越國,勸說他們派兵跟隨大王一起伐齊救魯。這樣,越國的軍隊都由您調遣了,他還有什麼力量報仇呢?夫差一聽,“瞌睡來了有個枕頭”,太好了,於是他就派子貢到越國去。

越王勾踐聽說孔子大弟子子貢來了,連忙讓人把大街小巷都打掃得乾乾淨淨,親自撅着屁股到郊外來迎接。兩個人一見面,子貢明人不說暗話,馬上就把勾踐報仇雪恥的那種小心思給說穿了,嚇得勾踐一身冷汗,趴在地上趕緊問子貢:先生,您說我怎麼辦好?子貢就說,夫差兇狠殘暴,搞得臣民難以忍受。您現在怎麼辦呢?您就應該旗幟鮮明支持他。吳王夫差北上伐齊救魯,他只要出兵,無論是打勝還是打敗,力量肯定會遭到削弱。這個時候,你越國復國的機會肯定就來了。

子貢做完了越國的工作,又星夜兼程到了晉國。他對晉國國君講,吳王夫差準備出兵攻打齊國了。一旦他取得了勝利,一定會攻打晉國,你們晉國一定要做好準備。完成這一大圈忽悠之後,子貢就回到了魯國,向老師孔子覆命,然後靜待時局發展。

看到越王勾踐派來三千兵馬供自己調遣,夫差覺得吳國沒有後顧之憂了,於是他率領吳國大軍浩浩蕩蕩攻打齊國。結果,被田常派去攻打魯國的齊國軍隊,冷不丁地遭到吳軍襲擊,大敗而逃。吳王夫差旗開得勝,非常得意,乘勝攻打晉國。晉國聽從了子貢的意見,早就有防備,結果在黃池這個地方,把夫差的吳軍打得大敗。南方的勾踐聞訊之後,馬上帶兵偷襲吳國。夫差一看後院兒起火,趕緊調兵南下跟勾踐廝殺,結果三戰三敗。夫差自殺了,越國把吳國滅了,從此勾踐就成了東南霸主。

在上面這個故事中,我們想一想,子貢爲什麼這麼有能耐?

因爲他是一個國際性的大商人。他的這次出使,是魯國外交史上非常成功的一個案例。司馬遷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就說:“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這是什麼意思呢?子貢這次出使,不僅成功保全了魯國,而且搞亂了齊國,滅亡了吳國,使晉國強大,最終還使越國成爲東南霸主。這哥們這一次當使臣出行,成功挑起好幾個國家的連環戰爭,把春秋後期的國際政治形勢完全改變掉了。當然,我們今天看起來,一個儒商,一個大儒家弟子,挑起這麼多國家的連環戰爭好像有點不大厚道。但孟子早就說過,春秋無義戰,那時候你打我我打你沒有什麼正義非正義,所以也就不存在厚道不厚道。

那麼,子貢爲什麼能夠取得這樣大的成功呢?

表面看,他靠的是能說會道、有三寸不爛之舌,實際上,真正起作用的是他嫺熟的國際貿易技巧,還有孔子培養出的儒商的高水平、高素質。子貢的國際貿易技巧和儒商的高水平,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第一,他有國際性的視野。子貢不是就魯國論魯國,而是把魯國的問題放到春秋各國關係的大背景中去看。他巧妙地運用了商業競爭中經常採用的借刀殺人的策略,成功地把禍水引往別處,借他人力量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第二,他能洞察時事。子貢跟隨孔子周遊列國多年,到處經商做買賣,所到之處打交道的多是各諸侯國的王公貴族,這就使得他對各諸侯國的政治情況非常清楚地瞭解,對人性也非常清楚地瞭解。

第三,就是誘之以利。爲什麼那麼多國君都願意聽從子貢的忽悠呢?因爲子貢對人的本性有深刻認識。人的本性是利己。在遊說各諸侯國國君的時候,他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還從對方的利益出發,來給對方出主意,這就非常巧妙地激發和利用了那些人的利己之心。他讓這些人覺得,我一定要按照子貢先生的意見辦,只要這樣辦,我自己就能獲得最大的利益。“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

商人子貢,對於人性洞徹明察,成就了他高超的政治才能。後來,子貢在孔子門下完成學業,成了一個影響更大的國際貿易商人和政治家。

《史記·貨殖列傳》就講:“子貢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這是說,子貢率領龐大的豪華車隊,在各諸侯國之間穿梭往來,各國國君紛紛和他行平等的禮節。現在經常使用的成語“分庭抗禮”就是從這兒來的。它本意是主人在接待客人時,賓主雙方站在院子的兩邊,相向而立,同時行禮,表示雙方是平起平坐的關係。你想,商人在從前,本來不受重視受歧視,但大商人子貢,各諸侯國國君都拿他當跟自己平等的客人對待,多大的面子。爲什麼這麼多的國君願意和子貢平起平坐?主要原因是出於對子貢綜合素質的欣賞和尊重,而不僅僅是因爲子貢有錢。子貢作爲一個有道德、有修養的儒商,不僅在他的時代贏得了人們的廣泛尊重,而且被後來歷朝歷代的商人奉爲楷模。一個人如果單純有錢,缺乏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修養,怎麼可能到各諸侯國都得到對方國君和那些大臣貴族真正的、發自內心的尊重呢?

過去,很多商店裏懸掛這樣的一些對聯,有的叫“陶朱事業,端木生涯”,有的叫“經商不讓陶朱富,貨殖當屬子貢賢”。對聯裏提到的“端木”就是子貢,我們前面講了,子貢的名字就叫端木賜。那麼對聯裏提到的“陶朱”是誰呢?他有哪些商業故事呢?我們從這位陶朱公身上怎麼學到掙錢的本領呢?請聽下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