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埇橋區不僅有着歷史的沉澱,它如今的發展也是日新月異,沱湖早景晨光熹微,萬象俱新,淮河路大道高樓林立,車馬喧譁,霓虹燈紅綠璀璨,人們暢聲交談,各種風景美色匯聚於這座小城,中國馬戲、書法之鄉。如今的埇橋,不僅經濟發展狀況好,城市建設狀況、人民生活狀況也大有長進,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成效日益顯現,大力發展經濟與人民生活並道而行。

埇橋區的故事由來已久,3000年前,這裏被周朝立爲宿國。隋朝時爲汴河旁的“埇橋重鎮”。公元809年,唐憲宗設地宿州……古老的名字沿用至今,埇橋區作爲宿州的唯一市轄區。這座老城攜帶着歷史的煙塵痕跡,向人們講述新的故事。

美食薈萃

符離集燒雞肉白嫩富有滋味,趁熱一抖還能散開,皮皺軟呈焦糖色,喫起來滷香沖鼻。最妙的是皮肉皆可輕易脫骨,骨頭也能嚼着喫,骨頭咬開,骨髓連這骨油,都帶着原汁的滷味兒,老人愛它的軟嫩肉質,年輕人愛嚼雞骨的饞勁。

符離集燒雞成了這兒的招牌,和德州扒雞、河南道口燒雞、錦州溝幫子燻雞,並稱爲"中國四大名雞"。

欄杆牛肉的製作,有着極其神祕的色彩,牛肉色澤紅潤,筋肉分明。據說特殊的宰殺方式,才能保留住這樣的好味肉色。

做肉技藝傳男不傳女,父輩口身相傳,不形成文字記載。爲的是技藝不落入他人手中,這樣的傳承也讓欄杆牛肉更加神祕誘人,正宗的欄杆牛肉就那麼幾家,這口味道卻讓它經久不衰。

埇橋美食是出了名的多,埇橋人也是出了名的愛喫會喫。蘄縣的馬蹄燒餅、油炸金蟬、小雞餄餅、還有頗具本地特色的韭菜盒子……埇橋人的一天,是從舌尖開始的,扼汴河咽喉,當南北要衝,它位於安徽北部與江蘇交接處,是古時汴河重鎮之處,如今也是皖北交通必經之地。

新汴河橫貫東西、濉河、澥河、澮河、沱河流經縣境,京滬鐵路縱穿南北,京滬高鐵在此設站,宿州東站已經運營,各公路交通和郵電通訊四通八達,交流南北東西…

各地區的精粹在這裏匯合、凝聚,南來的經濟,北來的人才,西來的資源,東來的科技。這座曾經是交通重鎮的小城,如今也因交通而日新月異。

人傑而地靈

古老的小城,總是有着濃厚的歷史風韻、文化底蘊。這座小城,流淌着革命的血液,有着風雅的靈魂,養育一代英雄豪傑、一批文人雅士。

秦始皇陵、阿房宮、長城……秦朝的暴政,在一次次傾軋中岌岌可危。秦末著名的陳勝吳廣起義,就發生在埇橋這座小城,起義中的出色將領葛嬰、朱雞石等人,是土生土長的埇橋區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不屈革命精神,在這裏展現。

明朝開國皇后馬秀英也是埇橋人。元朝末年,百姓民不聊生,又逢黃河大絕口,洪災遍野,農民起義爆發,她身爲封建時代的女性,革命意識從不弱於男子,與朱元璋患難與共,打下江山,正義執着之風在這裏停足。

孔子的弟子閔子騫出生於埇橋,他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回並稱,爲七十二賢人、二十四孝子。在《二十四孝圖》中排名第三,單衣順親、鞭打蘆花等著名歷史典故,都出自他的生活,他讓埇橋多禮儀孝道之美。

白居易曾寓居符離“東林草堂”,他在埇橋度過了22個春秋,見證着埇橋的風土人情,寫下百餘首《賦得古草原送別》,等膾炙人口的好詩,爲埇橋再填風雅之氣。

除此之外,埇橋還養育了畫家梅雪峯、梅純一父子、作家滕文峯、書法家李百忍、當代著名電影演員楊在葆、京劇表演藝術家李炳淑等人,人傑文化在這裏源遠流長、代代相傳。

大好風景

時村老街,曾與濉溪、臨渙並稱爲皖北三大商貿古鎮。喧鬧故事沉澱成往事,如今時過境遷,老街保留着曾經的輝煌和如今的破敗,少許上了年紀的老者,還坐着吱呀作響的小竹椅,靠在斑駁門牆旁抽菸,時間的行走在這裏一覽無餘。

身爲“全國綠色生態農業示範區”,埇橋區附近多有平原,少爲丘陵,土地被開拓成一片片交錯相隔的農田、稻田、翠綠、深青、黃褐……從高處遠遠望去濃淡交加,錯落有致。

這兒的五柳龍泉風景名勝區,以山青、水秀、洞奇、泉靈、稻香爲特色。著名的夾溝香稻米就產於此,飲珍珠泉,喫香稻米,喝辣妹子酒,觀龍泉湖、古漢墓,是與都市生活截然不同的肆意節奏。

涉故臺位於宿州市埇橋區大澤鄉鎮劉村,見證的着陳勝吳廣起義時的雄偉英姿,雕刻了古代農民反對封建勢力暴權的意志與決心,是人們旅遊參觀的必去地之一……

埇橋區不僅有着歷史的沉澱,它如今的發展也是日新月異,沱湖早景晨光熹微,萬象俱新,淮河路大道高樓林立,車馬喧譁,霓虹燈紅綠璀璨,人們暢聲交談,各種風景美色匯聚於這座小城,中國馬戲、書法之鄉。

兩千多年前,這裏就有了馬戲雛形

海子寺中就有一男子騎馬耍戲的雕刻

埇橋的馬戲藝術

起源於明末清初的民間雜技

如今已形成了馬戲藝術和馬戲產業

僅埇橋一處就有越三百個馬戲團

馬戲從業者一萬多人,年收入兩億多元

埇橋馬戲將民俗與表演相結合

在馬戲中貫穿着多年以來沉澱的本地風味

“雜技的中心在吳橋,馬戲的中心在埇橋”

埇橋的馬戲歷史悠久

風味獨特,鑑古創新

是全國著名的“中國馬戲之鄉”

中國書法之鄉。

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爲埇橋帶來了書法文化。衆多文人墨客的佇足與爲官做客,爲它帶來了展墨的空間。

白居易的東林草堂,閔子的閔子騫祠,唐宋之後更是文風大振,王績、李白、韓愈、白居易、皮日休、蘇軾、范成大等飽學之士,都曾在此爲官或寓居。

埇橋人民在有着悠久書法文化的歷史上,兒童勤於學習、成人樂於靜心。老人愛於教學,遊人奇於體驗,筆耕不輟、代代相傳。

“中國書法之鄉·埇橋書法藝術研究所”在此成立。學校、地方、政府三方聯合共建,讓愛好者知所好,嚮往者知所向。目前全區擁有中國書協會員43名,省書協會員280名,具有一定水平的書法愛好者上萬人,翰墨清香和文學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終成大樹。

經濟強區

埇橋區有着極豐富的物產資源,煤礦總儲量達到百億噸,礦山資源豐富,石灰石儲量9.35億噸,白雲石儲量約5.6億噸,爲它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資源支持。

這裏是全國小麥、棉花、玉米、油料等主要農產品生產基地,被列爲“全國糧棉油百強縣(區)”,連續八年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區)”,是“全國綠色生態農業示範區”,有着夾溝香稻米、永鎮甜葉菊等多種優質作物,在農業發展上日日精進。

它堅持推進着力於,政治、經濟、文化、民生四大工程。擁有一個農業園區:埇橋區國家現代農業核心示範區。

三個工業園區:埇橋經濟開發區、宿州市循環經濟示範園、宿州綠色家居產業園

六個產業集中區:符離、順河、朱仙莊、桃園、蘄縣、汴河,形成以食品加工、機械製造、紡織、化工、建材、板材六大門類爲主的工業格局。

同時,埇橋一直致力於文明創建。建設文明環境,注重民生問題,凝聚人民信念,共建服務社會。今年的埇橋,在爲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鞏固提升,也在爲三年首創首成承上啓下。

通過長期的建設實行,鵬程路等背街小巷道路整潔有序,地面平坦開闊、乾淨筆直,北苑小區等較老舊小區煥然一新,小廣告、遍地垃圾的情況也已少有,人民居住水平、生活環境、出行水平,都在穩步上升。

如今的埇橋,不僅經濟發展狀況好,城市建設狀況、人民生活狀況也大有長進,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成效日益顯現,大力發展經濟與人民生活並道而行。

埇橋有着悠久的時代風韻,獨特的文化美食、文雅的書墨習氣。在如今沉力於人民生活和經濟發展,將這座古老的小城街裏道間,瀰漫上現代化的璀璨燈光。

既有風花雪月的浪漫筆墨,又有大刀闊斧的發展決心,以歷史底蘊感染車水馬龍,積澱與科技共發展,當下與過往同展望。埇橋,正在飛速地發展,這樣的埇橋,你喜歡嗎?

(鳳凰網安徽綜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