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南優2號”到超級稻,幾十年來,袁隆平對雜交水稻不斷改良。他透露稱,研究團隊現在正加緊爲海水稻的研究繼續努力,目前已經在廣東、山東、遼寧、江蘇、內蒙古、新疆、湖南等全國多地開展合作研究,第一批希望畝產達620公斤,研究團隊有海水稻雜交育種優勢,“我們很有信心能夠完成這個任務。

乾瘦、黝黑、小平頭,同幾十年前最初進入大衆視線時一樣,袁隆平似乎沒什麼改變,即將年滿九十,他也是幾乎每天下田。“晚上睡前,再想想我的超級稻長得怎麼樣了,有沒有病蟲害,天氣有沒有乾旱。”

袁隆平啓程來北京前,還去田裏觀看了稻田長勢。昨天參加完共和國勳章頒授儀式,當天就返回湖南,“明天還要到田裏去。”他有自己的任務表單:今年向畝產1200公斤衝刺。“如果沒有特大的自然災害,有九成把握可以實現。”

超級稻畝產1100公斤 “遙遙領先全世界”

上世紀50年代,袁隆平最初從事紅薯育種研究教學,但當時國家糧食非常短缺,於是他轉而從事國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種。

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在試驗田選種,意外發現一株“鶴立雞羣”的稻株。穗子又大又飽滿,籽粒多達230粒,仔細一推算,用它做種子,水稻畝產會上千斤,而當時高產水稻纔不過五六百斤。

“把它收起來第二年播下去,結果沒有一株像它‘老子’長得那麼好,高的高,矮的矮。”袁隆平此前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原來抱有很大的希望,結果我失望了,失望後突然來了靈感,正是雜交稻纔有分離現象。”

1964年,袁隆平再次發現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耗時9年後,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終於成功,比常規稻增產20%左右,實現了雜交水稻的歷史性突破,爲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糧食自給難題做出重大貢獻。

1996年,當時的農業部提出了超級稻育種計劃,袁隆平領銜的科研團隊接連攻破超級稻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難題,五期目標已全部完成。

“我們遙遙領先全世界。”袁隆平昨日在中國工程院的座談會上表示。

從“南優2號”到超級稻,幾十年來,袁隆平對雜交水稻不斷改良。雜交稻目前已經覆蓋了全中國和許多國家。據央視新聞2017年報道顯示,僅在中國,雜交水稻種植面積就達2.5億畝,面積佔比57%,產量佔比65%。

年近90歲仍幾乎每天都要去試驗田

快90歲了,袁隆平還是風塵僕僕的樣子。他幾乎每天都要去試驗田“打卡”,觀察雜交水稻的長勢。

湖南省農科院黨委書記柏連陽長期在袁隆平身邊工作,“袁院士經常教育青年科技工作人員:電腦上是種不出水稻的,鼓勵大家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只要有人去他家裏請教討論雜交水稻工作,他總是熱情接待,可以不喫飯不睡覺也要認真交談雜交水稻。”

昨日接受採訪時,袁隆平坦言被授予共和國勳章很激動,同時他更把這個榮譽當成一個鞭策。“我不能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要繼續努力,繼續攀高峯。”

他談到自己目前的兩大任務,一個是繼續搞雜交稻,要高產、更高產、超高產。

“我希望今年的示範田,實現畝產1200公斤、每公頃18噸,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獻禮。”

據瞭解,目前全國有四個示範片正在攻關畝產1200公斤的目標,其中兩個示範片有望在今年10月就實現畝產1200公斤。

下一個目標是攻關海水稻 將成立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

袁隆平給自己定的另一個任務則是備受關注的海水稻。

“我打了一個報告給總理,希望他支持這方面的研究,他批了‘非常同意’,要特事特辦,成立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袁隆平說。

他算了筆賬:全國有十幾億畝鹽鹼地是不毛之地,其中將近兩億畝可以種水稻。十年之內發展耐鹽鹼水稻一億畝。

“這是什麼概念呢?300億公斤。相當於可以多養活1億人口。”

海水稻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有研究,但普遍來看進展不大。“我爲什麼擔當這個任務呢?我們有雜交水稻的優勢。”袁隆平說。

他透露稱,研究團隊現在正加緊爲海水稻的研究繼續努力,目前已經在廣東、山東、遼寧、江蘇、內蒙古、新疆、湖南等全國多地開展合作研究,第一批希望畝產達620公斤,研究團隊有海水稻雜交育種優勢,“我們很有信心能夠完成這個任務。”

他提高了一些音量:我們還是很有信心能完成這個任務,希望大家對我們工作給予支持。

幾十年如一日地在工作,袁隆平有時候也怕自己跟不上節奏:“搞科研癡呆就完了。”

“之前醫生給我測試,問我95+13是多少,我一下子答出來,這說明腦瓜子還管用,加減乘除心算還算得出來。”他高興地比畫着。

“一畝田有幾千萬穀粒,算起來可不得了。”袁隆平還有很多穀穗數、穀粒數要算。

對話

這次獲獎最隆重最莊嚴,得獎後又要到田裏去

新京報:被授予共和國勳章您有什麼感受?

袁隆平:就是激動咯。我得過很多獎,這次最隆重最莊嚴,感到榮光,獲獎給了我最大的鼓勵。這個獎章也是“重量級”,很沉。

新京報:在大會現場有什麼故事嗎?

袁隆平:習總書記問我最近有什麼進展,我回答說,超級稻正向每畝1200公斤衝刺。

我們目前的超級雜交稻,已經實現了畝產1100公斤,今年要向畝產1200公斤、每公頃18噸邁進。如果沒有特殊的自然災害、病蟲害,我有90%的把握,能實現。我們遠遠領先於世界水平。

新京報:您拿完獎後有什麼打算?

袁隆平:明天(指9月30日)又要到田裏去,晚上睡前我就想,我的超級稻長得怎麼樣了?有沒有病蟲害?氣候是不是乾旱?我還會算數,有很多穀穗數、穀粒數要算。一畝田有幾千萬穀粒,算起來不得了。

新京報:未來在工作上有什麼想法?

袁隆平:我有兩個夢:“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

“禾下乘涼夢”就是超級雜交稻高產、更高產、超高產,目前正逐步接近這個夢。

“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是希望超級稻走出國門。

去年統計國外雜交稻有700萬公頃,主要分佈在發展中國家,印度、越南等,但是發達國家也有很多稻田種上了雜交稻。

全世界有一億六千萬公頃稻田,如果其中一半種上了雜交稻,每公頃增產2噸,每年增產的糧食可以多養活5億人口。

當然,第二個夢不是我個人的力量可以完成的,雜交稻想要走出國門需要多方努力、協調。

人物介紹

袁隆平

男,漢族,無黨派人士,1930年9月生,江西德安人,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和“改革先鋒”等稱號。

新京報記者 王俊 協作記者 侯少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