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周顯德七年(960)的正月初一,五代時期的後周君臣正在宮中慶賀新年,忽然接到鎮、定二州的急報:北漢勾結契丹入寇。宰相範質、王溥等立即遣檢校太尉、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率兵前去抵禦。初三,軍隊駐紮於開封東北的第一個驛站陳橋驛,趙匡胤酒醉而臥,而有擁立之意的將士們卻環立待旦。次日黎明,四周叫嘯吶喊,聲震原野。

趙普、趙光義排闥入告,將士們直叩寢帳之門,高呼:“諸軍無主,願策太尉爲天子。”趙匡胤驚起披衣,未及應酬,便被扶到議事廳。有人把黃袍披在他的身上,衆人都羅拜庭下,口稱萬歲,又相與抉趙匡胤上馬,擁迫南行,返回開封,取代後周政權,建立了北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故事。

長期以來,陳橋兵變一直被看作是“千古疑案”,其中疑點甚多。

一、據《涑水記聞》等書記載:“及將北征,京師間喧言:‘出軍之日,當立點檢爲天子。’富室或挈家逃匿於外州,獨宮中不之知。”由此可知,當時軍隊未到陳橋巳有兵變之說,未見黃袍,已有天子之說,陳橋兵變不會是一次偶發事件,而是有預謀的。正兵變如古詩所言:“黃袍不是尋常物,誰信軍中偶得之。”

二、據葉夢得《石林燕語》記載說,趙匡胤早年曾到高辛廟爲自己的功名前程占卜,“自小校而上至節度使,一一擲之,皆不應。忽曰:‘過是則爲天子乎!’一擲而得聖茭”。且不論此事的真僞如何,這一在宋代廣爲流傳的軼聞,正反映了趙匡胤的夙願。而在陳橋驛,將士們已環立呼喊,趙普與趙光義也已入內報告,而趙匡胤何以會“醉臥不省”,絲毫未念及早年的願望?這一情形未免過於做作。三、《宋史•杜太后傳》曰,杜後得知其子黃袍加身後,說:“吾兒素有大志,今果然。”因而不驚不慌,談笑自若,還說:“吾兒平生奇異,人皆言當極貴,何憂也。”(司馬光《涑水記聞》卷一)

據此,這加身的黃袍似並不是從天而降之物,有人以詩刺譏道:“阿母素知兒有志,外人反道帝無心。”四、當時本因國境告急才令趙匡胤領兵出戰,爲什麼黃袍加身後,不費一槍一刀,戰事立定?即所謂“千秋疑案陳橋驛,一着黃袍便罷兵”。可以認定,鎮、定二州的軍情是配合趙匡胤兵變自立而謊報的。

當然,認爲疑案不疑的也大有人在。如有的學者認爲,鎮、定二州軍情並非謊報,《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契丹國志》等史書都記有此事。況且,如是謊報軍情配合兵變,那鎮、定二州節度使理應是趙匡胤集團中的人,而二州節度使郭崇和孫行友或是“追感周室恩遇,時復泣下”,被視爲“有異心宜謹備”的人;或是在宋初乞解官歸山,又欲擁兵自固的人,都不可能屬於趙氏集團,怎會爲軍變造假情報?清代趙翼認爲:五代諸帝,多由軍士擁立,相沿以爲故事。趙匡胤以前,已有後周太祖郭威、後唐廢帝李從珂、後唐明宗李嗣源由軍士擁立,這是唐代藩鎮割據後軍士擅廢立之權而留下的遺風,是王政不綱、下凌上替、禍亂相尋的反映。從這段話中,或可一窺陳橋兵變的真相。

總之,陳橋兵變確實有着衆多令人起疑的地方,但是目前尚不能據此斷言其真相究竟如何。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