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經濟70年·親歷者|周萬春:鄉鎮企業是億萬農民的偉大創造

原創: 中國經濟週刊 中國經濟週刊 今天

1994年,三一進軍工程機械領域,研製出中國第一臺開式混凝土拖泵    來源:三一重工提供

漣源政府給了一塊地

20世紀80年代,當時中央政府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勵、支持鄉鎮企業發展,由於繁榮農村經濟、解決剩餘勞動力就業等問題,地方政府對鄉鎮企業的發展非常支持。

1992年之後,隨着加快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大量農村青壯年到城裏務工經商,同時大量體制內人員“下海”到農村創業,帶來了新一輪農村創業浪潮。

三一集團的創始人就是這批從體制內跳出,“下海”創業的弄潮兒,帶領公司開啓了一段從鄉鎮企業殺出一條血路,穩坐工程機械市場千億市值頭把交椅的新徵程。

20世紀90年代初,廣東沿海的改革開放春風吹到了湖南,但全國各地計劃經濟的風氣依然較濃。

進入三一集團的1991年,我正好趕上三一集團從湖南省漣源市茅塘鎮道童村搬到漣源市。公司搬入的新址是一個荒廢的畜牧場。這是當時漣源市政府主要領導爲支持鄉鎮企業發展,將這一瀕臨倒閉的畜牧場騰出來給了三一集團,解決了企業的安身之所。

畜牧場經過改造後,成爲我們的新廠房和辦公樓,這也標誌着三一集團正式從原來一村裏作坊式的廠子,升級爲具有現代工廠雛形的鄉鎮企業。

要知道,在當時市場化意識薄弱和觀念相對落後的湖南,漣源市政府對鄉鎮企業的支持真正給三一集團梁穩根這幫創業者注入了巨大的信心。

我個人認爲,90年代,黨和政府對成長中的鄉鎮企業三一集團的幫助,更大層面上看,是向市場、廣大鄉鎮企業和創業者傳遞一個明確的政策信號:黨和政府支持農村鄉鎮企業發展。

回過頭來看,漣源市政府此舉是我90年代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政府給鄉鎮企業解決一個安身之地一事,帶來的影響巨大:像梁穩根董事長一樣的早期鄉鎮企業家創業幹事信心更足;大批的大學生加入三一集團,公司後續人才儲備難題迎刃而解。

始於20世紀80年代的鄉鎮企業異軍突起,不僅爲日益尖銳的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問題找到了非農就業的新路徑,壯大了集體經濟,也有力地促進了農村城鎮化,爲農民跨區域轉移就業和進城務工創造了條件。

“超強的市場意識、客戶意識”

當年,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爲改變農村貧困落後面貌發揮了歷史性作用。各地農村通過發展鄉鎮企業、搞活農產品流通等一系列改革舉措,疏通了鄉鎮企業發展的動力機制。

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肯定了“鄉鎮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三大優勢之一”。這個時期,除了企業數量和職工工人之外,鄉鎮企業的經濟總量、生產規模和經濟效益均取得了快速增長。尤其是當時鄉鎮企業產權制度改革開放開始起步,並以推行股份合作製爲重點逐步推開,鄉鎮企業的市場意識、產品意識、客戶意識更加強烈。

市場意識、產品意識的提升,使得鄉鎮企業主體與各類經營主體建立了利益聯結機制。

1986年是國內市場經濟萌芽的開始,但已經有一批鄉鎮企業的推銷員開始上門推銷,旨在搞活市場。當時擔任鄉鎮企業推銷員的,主要還是剛剛進入工業企業的青年農民,鄉鎮企業搞推銷的辦法也簡單——就是產品目錄加上給個人的提成。

90年代,我們就已經具備超強市場意識、客戶意識了。公司讓身爲三一集團創始人的4個大學生充當推銷員與對手推銷員直接競爭,獲得顧客整個採購部門的信任。

1996年,進入三一第四個年頭,我被董事長梁穩根從車間調到了長沙星沙來做銷售。

當時三一的拖泵,產品不是十分成熟,顧客的信任也有問題。兩邊的問題糾纏在一起,三一的拖泵產品在市場上的開拓很艱難。爲打開市場,我被派到北京去設立辦事處,開始銷售。

除了把北京辦事處建立起來之外,在北京遇到的最大問題是:雖然拖泵在市場上確實供不應求,市場很大,但三一當時公司不大,沒有知名度。而且拖泵這個產品在當時被視爲高端產品,顧客採購時的第一訴求是可靠,所以三一很難打開市場。

爲了打開北京市場,我每天起來滿腦子想的是如何進入豎着塔吊的各大工地給項目經理推薦三一的拖泵產品,喫過無數次閉門羹,碰壁無數次後,中國人對年輕創業者給予的包容讓我們產品有了露臉的機會,三一的市場才慢慢打開。

從1999年開始,鄉鎮企業走出來的三一產品徹底改變了行業客戶原來只認國企產品、國外品牌的現狀。

當時不知名的鄉鎮企業三一集團打品牌的過程就經歷了3~5年,三一打品牌的這段歷史正是當時鄉鎮企業培育市場意識、產品意識的一個縮影。

鄉鎮企業“異軍突起”

1978年,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開始啓動,全面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釋放出大量勞動力,加之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勞動就業制度,不可能吸納農民進城就業,由此,鄉鎮政府和個人理性選擇的結果必然是興辦企業。

上世紀80年代,國家放寬了對農村發展工商業的限制,鄉村集體經濟多點開花,農村能人紛紛加入創業隊伍,鄉鎮企業“異軍突起”,這是億萬農民的偉大創造,形成了國民經濟“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

據農業農村部統計,截至2018年底,全國各類農業新型經營主體350萬家,其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8.7萬家。返鄉入鄉創新創業人員達到780萬人。

除了當地政府以開放的姿態支持鄉鎮企業的大跨步發展,像三一集團這樣從小鄉村裏走出來的千億規模工程機械巨頭也有自身的成功“內核”。

我認爲鄉鎮企業的成功,來自兩個方面,外部環境來看是“中國機遇”,也就是所處行業連續多年的增長;自身實力和格局也十分重要,三一自身的成功就得益於懷揣辦企業改變社會的遠大理想、樹立“爲中華民族提供一個世界級的品牌”的宏偉目標以及早期創始人的勤奮敬業、不斷創新的膽識和魄力。

90年代以來,由於早期工程機械企業都是國企,沒有服務意識,所生產的產品也都有農機痕跡,梁穩根董事長和早期創業者看準了這個商機,適時推出“雙進”戰略:進入中心城市——長沙;進入大行業——裝備製造業,首先進入工程機械製造業。這一戰略直接決定了三一成長爲世界級工程機械巨頭的基因。

早期一批鄉鎮企業家都是一幫敢於創新、勤奮敬業的年輕人。我們當年企業主要創始人都出去拉業務搞銷售,沒有實現銷售簽單就都不能回來,當時鄉鎮企業沒有名氣、沒有品牌,要成功開拓市場,都是必須能很喫苦的。

90年代,我們公司主要管理團隊爲參加秦皇島的一個訂貨會,把全部家當拿出來押上了,三一集團的產品最終在這次訂貨會上得到行業認可。要知道,如果訂貨會不成功就意味着徹底失敗,鄉鎮企業就是在這麼殘酷的市場環境中生存下來。

鄉鎮企業本身就是小企業起步,必須不斷保持小公司的靈活性,才能發現中國經濟當中最新出現的商業機會,才能真正成爲一個創新型的公司。

我們從鄉鎮企業走出來的成功經驗之一就是:只有創新才能使鄉鎮企業保持長久的公司活力和生命力。

(口述:周萬春    撰稿:《中國經濟週刊》記者郭志強)

2019年第18期《中國經濟週刊》封面

(新中國成立70週年紀念特刊)

編輯 | 鄒松霖

編審 | 張   偉

版式 | 楊   琳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