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注:本文是「少數派 2019 年度徵文活動」的入圍文章,本篇徵文的投稿賽道爲:生活方法論。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少數派對標題和排版略作調整。

想了解如何參與本次徵文,贏取各種豐厚獎品,你可以點此查看 活動規則和獎品清單。

很早前我就想系統地寫一寫記賬心得,最遠可以追溯到我剛開始在少數派寫作時,我就寫過一篇介紹隨手記的文章(寫得很糟糕)。待後來@李大超人 Leo 的記賬教程《從零開始做好個人記賬》推出後,我再寫一套記賬教程似乎沒有什麼意義。但是記賬活動是我幾乎每天都會進行的,每天記賬、每月對賬、每年覆盤,在應用裏看到個人淨資產的穩定增加,我感覺生活工作都很踏實,很有成就感。

我使用隨手記快八年了,我真的覺得這是一款非常適合中國人使用的記賬工具。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記賬以及個人財務管理中領悟的幾個心得,希望能幫助大家解決日常記賬中遇到的幾個難題。

近幾年我的個人淨資產趨勢圖

制定年度結餘目標

工作兩年多來,每個年初我都會制定年度目標。用通俗的話說,這個目標就是 存錢目標 ,比如每年我要存下 5 萬、10 萬等等。但反映在賬本里,這個目標就是 淨資產 ,因爲現在存錢並不侷限在銀行,還要包括投資、理財產品裏的資產等等。

如果你平時就有記賬的習慣,那麼我強烈建議你制定年度目標,因爲它會讓你的記賬工作變得有意義,讓你的年度財務計劃有落實,讓你感受到財富的增加。

根據各人收入支出情況不同,年度目標數值也會不同,那麼如何比較科學地制定年度目標呢?我的建議是以上一年的淨結餘作爲基準,再根據一些實際情況做調整。這有點像編制預算,但別被嚇到,定目標比編預算簡單多了,實在覺得複雜,你可以粗略估計上一年的結餘,作爲下一年的目標,再增加 5%~10% 的浮動。

以我自身爲例,2017 年 4 月我正式工作,當年淨結餘爲 8 萬元(三個季度)。到了 2018 年年初,按照上一年的數據,我簡單推算全年結餘可以達到 10.6 萬(8 萬元 / 3 季度 * 4 季度)。實際上 2018 年中旬我蹭住在朋友家,省下了一大筆房租費用,當年結餘達到 12.7 萬,算是超額完成任務。到了 2019 年年初,我又把年度目標定爲 10 萬,原因是預計當年要自己租房住了。以上就是我的做法,根據上一年的淨結餘爲基準目標,然後再根據實際調整。說回來,2019 年我的淨結餘是 10.2 萬元,和目標數值相差不大。

關於年度目標的起始時間,我建議按照會計年度算,也就是每年的 1 月 1 日- 12 月 31 日。這樣做主要是爲了解決年終獎放在哪一年統計的問題,通常來說年終獎會佔年度目標的大頭。2019 年的年終獎通常在 2020 年初發放,那麼這筆收入覈算在哪一年呢?我的習慣是記在 2020 年。這樣有兩個好處,首先這樣做類似於收付實現制,不用去額外調整時間,另外最重要的,這樣做會讓 2020 年的年度目標比較容易達成。想想看,年初就有一筆大額的收入,會讓淨結餘大幅接近年度目標,會讓實現目標的任務「看起來」很輕鬆嘛,算是形成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吧。

隨手記客戶端可以自定義首頁欄目,我把年度目標放在了第二欄,每次打開都能直接看到我的年度收入和支出。點擊進去,應用會展示結餘目標的完成情況。這些都可以爲我接下來的月度消費提供參考,把年度結餘目標攤到剩下月份去完成就行了。

每月一次對賬

爲了讓記賬更準確、更實用,每月進行一次對賬工作是必須的。因爲不可避免地,你可能會忘記記錄一些賬單。即使是像我這樣的記賬「老人」,也會時常遺漏。除了避免記錄錯誤或遺漏,對賬另一個比較重要的職責是覈對信用卡刷卡數據,以及提醒自己及時還清信用卡。

通常來說,我的對賬工作安排在每月的第一天,並通過提醒事項工具進行提醒。我製作了一個 Numbers 表格,供對賬使用,列明隨手記中各個賬戶以及記錄金額,再對比真實賬戶裏的金額。如果有較大數額的差距,那麼去檢查到底哪裏出了問題,是漏記了還是記錯了。

對賬賬戶主要有儲值類、信用卡類和投資類三種。儲值類賬戶像銀行卡、支付寶這類,對賬比較簡單,每筆記錄都能回溯,記賬和補錄可以很清楚。信用卡類會稍微有點複雜,對賬可以利用隨手記網頁 - 信用卡管理裏的刷卡清單來覈對。對於投資理財類,我一般不會去定期覈算金額,因爲投資理財賬戶裏的金額都是浮盈浮虧,尤其是股票和基金,只有贖回、賣出之後才進行覈算。

隨手記網頁版可以展示詳細的賬單記錄,並且可以按照賬戶、分類等等維度篩選。在遇到對賬對不上時,篩選功能可以很快地幫助我找到問題所在。即使記賬做的再細(其實記錄很細並不是一件好事),還是會出現交易都對上,金額卻對不上的情況。這時候可以不用深究,幾塊錢、幾十塊錢的花銷並不會影響記賬的效果,千辛萬苦找出差異只能事倍功半。我的建議是把對不上的金額單獨在「意外公積」賬戶裏覈算,有時多出來,有時少了,都存在這個賬戶裏。

折舊攤銷

攤銷是我在這兩年一直使用的記賬手段,主要是爲了解決一筆大額消費的實際價值如何均衡釋放的問題。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有詳細地介紹過: 折舊攤銷在個人記賬中的應用 ,當時也收到讀者激烈的質疑和討論。從現在回頭看,攤銷法的應用並沒有任何問題,而且操作起來也不算難,最重要的是對於節流有幫助,這一點在後面會講到。

攤銷是把一年中幾次比較大額的消費,分攤到後續年月來記錄。這樣的好處是可以把大額消費的價值按較爲正常的損耗進行均衡,比如 Mac 電腦、iPhone 手機等等,真實地反映物品在經年累月的使用過程中的消耗。攤銷有點類似於分期的概念,只不過區別在於攤銷記賬是把物品的價值進行分期,而不是金額分期。分期花的是未來的錢,但攤銷是以前的錢。

現在我的攤銷物品有 iPhone 11 Pro、iPad Pro、Mac mini、AirPods Pro、Apple Watch、米家吸塵器、côte&ciel 揹包、富士 X70 相機,都是和數碼設備有關的大件,購買他們時,交易可能是要一次性支出,但在賬單裏支出按照 24 月或 36 月分攤,他們的價值也正隨着年月的度過而貶損。

不要陷入消費主義陷阱

你存不下錢,很有可能是陷入了消費主義陷阱。消費主義是指商家爲你創造了對商品的慾望和需求,而可能這些需求並不是你所非常需要的。能看到這篇文章的讀者,大多數都對數碼產品有研究,而我認爲數碼產品很容易製造消費主義陷阱:joy:。想想看你買了新 iPhone 之後,可能會很想買個新的 AirPods Pro 來搭配使用,這也正是狄德羅效應指出的——單一的消費可能會引發一連串的消費。

嚴格執行年度結餘目標和折舊攤銷這兩種財務手段,都有助於對抗消費主義。有川真有美在《 極簡生活 》裏提到了「掌控每週生活費」的概念,她把月收入拆分爲存錢+固定支出+預算三部分,再比較精細地計算出每週的生活費,並 嚴格 控制。

這和我正在使用的財務手段其實很相似,爲了達成年度結餘目標,我形成每月的存錢額度,折舊攤銷再加上房租水電等費用形成了固定支出,再考慮其他生活費用,就能把月收入安排的很明白。早做計劃、有的放矢,你就能掌控你的金錢。

我自己感覺折舊攤銷對於對抗消費主義陷阱也非常有效,因爲攤銷是把以前已經發生的交易,分好幾次記錄在後續月份,因此每月第一天,我都會在隨手記裏看到我的當月支出可能已經累計達到了兩三千元,這會從第一天開始就警醒我,這個月還是要開源節流啊。

學會編制預算,控制自己的每月支出

很多人稱存不下錢、管不住手。他們可能犯的同一個錯誤,那就是先把錢花了,再把剩下的錢存起來。可問題是,我們並不清楚每個月花多少錢。我的做法是,編制預算表,通過以往的數據來預測未來的支出情況,計算每個月我可能花掉多少錢,再把金額控制在預算範圍內(可以適當靈活調整)就行了。

編制預算,一年只需要一次(或者兩次,以半年爲一期)。那麼預算到底怎麼編制?我的做法是,根據以往的支出數據,對比分析全年(也可以是半年)的支出,計算均值,再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數值確定取值。這個預算值的行爲,我會在每年初進行,然後在每個月 1 號,也就是每月對賬完成之後,再根據實際情況調整(通常來說不必調整,除非有大事件發生)。

下面我以我的支出分類中的幾項支出爲例,介紹下我編制預算表的步驟。

1. 篩選以往的全年支出情況

以往的支出數據是編制基礎預算表的根據。在隨手記網頁版的 報表 - 收支趨勢圖 裏,我篩選出了 2019 年每一個支出分類在一年內的支出情況,再複製到 Numbers 裏直接計算出年度均值。

2019 年 6 月至 10 月期間,我被外派到上海工作,因此這段期間的支出數據,對均值會有影響,因此我又額外計算了去掉這幾個月份的均值數據。

2. 分析特殊情況,剔除影響值

通過分析數據表格,並且回顧過去的 2019 年,我發現有幾項支出的分佈具有明顯特徵。

首先是「早午晚餐」和「食材瓜果」的兩個均值(表格中的「年度均值」和「去掉 6-10」)具有較大差異。再看錶格中相應的按月數據,6-10 月期間這兩個數據明顯高於其他月份。這是因爲我在外派期間的伙食要自己解決,相應的食物類支出明顯增加。那麼在確定下一年度的預算值時,必須額外剔除這個特殊情況。

另外,「鐵航大巴」在 3 月、7 月支出較大,這是因爲這兩個月我都出去旅行了,這也是個特殊情況。

最後是「應用訂閱」,你會發現兩個均值數據差不多。這也很好理解,購買應用的費用不會因爲搬到另一座城市或者旅行而受到影響。

最後剔除這幾個特殊情況,就可以確定每項分類的預算值。隨手記的每頁頂部會顯示預算「本月可用」,只要看這個數據就能知道預算還剩下多少。點擊它可以編輯預算,它支持直接調用上個月的預算值作爲當月預算,非常方便。

資產配置如何記賬

很多人在記賬時會遇到不知道怎麼處理投資類賬戶的問題。其實很簡單,投資就是轉賬,收益是收入,虧損是支出。

當你進行一次投資,可以爲這次投資行爲設立一個賬戶,資金在銀行卡(或者其他賬戶)和這個投資賬戶之間劃轉。投資產生盈利,記錄在投資收益下,投資如果虧損,記錄在投資虧損下。

目前我自己所涉及到的投資活動有三類,分別是股票、基金和固定收益投資。在記賬處理時,這三類有不同的賬戶和記賬規則對應。

首先股票投資設立在「投資賬戶」下,目前賬戶名是對應的證券公司 App。由於股票交易操作可能頻繁進行,不管是價值投資還是短線投機,可能一天會操作好幾次,如果把每筆操作產生盈虧的都進行記錄,不僅繁瑣而且無意義,股票賬面上的股價浮動都是短期浮盈浮虧。我的規則是,只有當資金在我的銀行卡與證券存管銀行進行相互轉移時,才記錄一筆。

基金的賬戶也同樣設立在「投資賬戶」下,賬戶名是對應的基金公司。基金賬戶的記賬規則和股票類似,只有當資金在金融賬戶與基金賬戶之間轉移時才記賬。

最後是固定收益投資。固定收益投資包括銀行大額存單、傳統理財、信託等等,以固定年化收益率計算投資回報。隨手記支持在單一賬戶下,設立子賬戶。我就把這些固收產品全都放在「理財產品」賬戶下。記賬規則更簡單,買了哪個理財產品,記一筆;哪個理財產品到期退出,記一筆。

總結

以上就是這幾年我在實現自己的財務目標時,整理的一些心得體會。相信我,記賬只是第一步,它不是目標,更不是終點。記賬是給你的財務管理提供強有力的真實數據,用它來改正自己不合理的消費習慣,幫助自己開源節流,纔是記賬活動的核心價值,也讓它變得有意義。

> 下載少數派客戶端、關注少數派公衆號,找到數字時代更好的生活方式 :confetti_ball:

> 參與「生活方法論」徵文活動,分享你的獨到生活體會 :dancer|type_1_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