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攀登者》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成,是中国第一部登山题材的大制作电影,讲述了中国登山队在1960年与1975年两次向珠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的任务,并首次完成了珠峰海拔高度的精确测量。《攀登者》真实还原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中国人第一次登顶珠峰,没有什么浪漫主义,更非个人英雄主义,而是肩负使命“为国登顶”。

记得在初中地理课上,老师讲到全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的时候,为了让同学们记住8848这个数字,老师说:“你们只要记住“爬呀爬呀使劲地爬”,就记住了珠穆朗峰的海拔高度8848米。”

对于这个8848.13米的数字,我确实记到了现在。而具体这个数字如何而来,今天在《攀登者》的首映第一天观看了这部国庆献礼大剧,才真正了解这个数字的来之不易。这个海拔高度是中国登山队两次登顶之后,测出的中国人自己的高度。

电影《攀登者》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成,是中国第一部登山题材的大制作电影,讲述了中国登山队在1960年与1975年两次向珠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的任务,并首次完成了珠峰海拔高度的精确测量。

作为今年的国庆档的国庆献礼片,《攀登者》从上映前到点映,就已备受瞩目,频频上热搜。这部由徐克监制,吴京、章子怡、张译、胡歌、王景春、井柏然等领衔主演,成龙友情演出的电影可谓国庆档最强阵容。作为国庆献礼片,《攀登者》可谓诚意十足。据正式开映前的数据显示,《攀登者》的预售票房日前已经过亿元。

《攀登者》:影片拍摄本身就是“攀登”的过程

都说电影怕剧透,而这部《攀登者》完全不惧剧透,因为中国登山队两次登山的历史已经将剧情透露得非常彻底。

那么,一部完全没有悬念的偏纪实向电影,将以何取胜?

登山是一件极为枯燥的事情,如何呈现一个抓人身心的登山者的故事,难度极高。

但是,《攀登者》做到了。

就像演员张译所说的那样:作为一个全新类型的影片,拍摄《攀登者》本身就是一个“攀登”的过程。

《攀登者》:影片拍摄本身就是“攀登”的过程

《攀登者》:影片拍摄本身就是“攀登”的过程

01 国产片类型的突破:高燃逼真的视觉效果体验

这部偏纪实向的登山电影,观影的整体感觉:惊心动魄、荡气回肠。其最可贵的是“真实”二字。

以攀登珠峰为创作背景的《攀登者》,其最重头的看点,便是对极恶劣地区的实景呈现。电影把喜马拉雅的神圣浩瀚,与珠穆朗玛的险转千回带到了观众面前——瞬息万变的狂风呼啸,性命系于毫厘之间的雪崩,千钧之力从银幕溢出。

《攀登者》:影片拍摄本身就是“攀登”的过程

拍摄剧组为了真实还原这段历史故事,影片的主创团队在前期筹备阶段做了大量的史料收集工作,从场景搭建,到1960年、1975年中国登山队员所使用的冰镐、冰爪、氧气瓶以及登山服等装备与服装道具,都严格遵循史料记载,做到真实还原。

为了演员能最真实地还原中国登山队的攀登精神,影片在西藏珠峰实地取景。拍摄期间,演员需要背着重达17公斤的登山装备进行训练和拍摄,真实体验高原环境,高海拔、极度缺氧、极度寒冷、变化无常的气候环境,以达到最真实的演绎。

主演吴京在去年年底最冷的时候便抵达海拔5200多米的青海岗什卡雪峰,进行为期半个月的极寒训练。吴京亲自上阵爬雪山,学习了攀冰、如何使用冰镐、怎样刨冰壁爬雪坡等专业技能,经历了缺氧、生病等各种情况。

《攀登者》:影片拍摄本身就是“攀登”的过程

吴京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没有歇斯底里、深彻入骨的这种感受,可能我演不出来。所以我就去了。”

所有的打戏快拍完了,在演文戏的时候,吴京是瘸着腿演的。演出的时候吴京专门让剧组做了一条大裤子,里面绑着夹板演戏。

演员张译更是在拍摄时赤脚踩在冰雪上。“好像有几把刀子在划你的脚,划你的脚心。一开始的几秒钟是可以扛的,大概超过十秒左右就不行了。但是要把戏演完,在导演喊‘咔’之前,你没有权利蹲下、躺下、卧倒、把脚离开雪面。虽然很疼,但会因为你的人物、剧情、规定情景而忘掉疼痛。”

正是基于整个主创团队的努力,电影《攀登者》的高燃视效感,代表着中国电影工业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梯。不论是片中道具的精巧构思、还是在万丈悬崖下的绝美风景,都成为国庆档最具视效体验的电影大片。

《攀登者》:影片拍摄本身就是“攀登”的过程

02 我们都是攀登者,我们都是追梦人

著名登山家马洛里有句名言:为什么要登山?因为山在那里。

电影真实还原了中国登山队两次攀登珠峰的感人故事。1960年和1975年中国登山队攀登珠峰是历经十几年的“战役”,是用一串向上的脚印书写的宣言,是登山队员、气象专家、医疗专家等一整个团队的信仰与使命,更是伟大的集体英雄篇章的壮丽书写。

中国登山队攀登珠峰的壮举,是集体英雄的典型写照。面对工具的匮乏和艰险的环境,登山队员选择搭建人梯开辟向上的道路。

《攀登者》:影片拍摄本身就是“攀登”的过程

历史原型屈银华不忍心用满是钉子的登山靴踩在队友的肩膀上,所以选择只穿一双毛袜向上攀爬,寒冷的冰雪致使他的脚趾和脚跟冻坏切除。

演员吴京说,最让他动容的是一次无私的生死守候。1960年的登山历史中,在临近山顶几百米的时候,走不动的老队长守在原地,坚决要把自己的氧气留给登顶折返的队友们,因此冻伤了自己的喉咙。

吴京还表示,每一个演员心目当中也有自己的那座山峰,那座峰尤其是对动作演员出身的演员们来说其实更难攀登。希望每个人心目当中都会有一座山峰,也希望大家能够继续坚持,能够得到身边人的认同,早日达到自己的山顶。

战友的存亡关乎着自己的存亡,在冰川茫茫、白雪皑皑的高山之上,能依靠的只有一同作战的队友。演员张译也说:“登山时三四人结成一个小组,他们的绳子是绑在一起的,大家的命是绑在一起的,所以尤其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我们必须互相救助。登山不仅是攀登精神,很重要的是团结协作精神。”

《攀登者》:影片拍摄本身就是“攀登”的过程

弹指一挥间,距离中国人首次登顶珠峰已经几十年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登山人屡登群峰之巅,创造了一个个世界高度。我们的登山人一次次用生命的极限刷新了一项项世界纪录,我们的登山人一次次让地球人注目世界的东方。

《攀登者》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够让观众动容,因为影片正是传递了集体向上的精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座山峰,只有依靠集体向上的力量,我们才能不断攀登顶峰。

《攀登者》:影片拍摄本身就是“攀登”的过程

03 爱国情怀,是《攀登者》的灵魂

如果《攀登者》只是拍摄的登山爱好者勇攀高峰的个人传奇故事,那么影片只能成为好莱坞式的个人英雄主义的翻版。而《攀登者》要攀登的顶峰,不同于现今登山爱好者挑战自然、证明自我的攀登。六七十年代面对世界屋脊的中国攀登,它不单是身心的挑战与探索,更是对信仰的执着。

《攀登者》真实还原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中国人第一次登顶珠峰,没有什么浪漫主义,更非个人英雄主义,而是肩负使命“为国登顶”!

在藏语中,珠穆朗玛是“大地之母”的意思,在尼泊尔,人们叫她“萨加马塔峰”,西方人则称之为“埃非勒士峰”。

1960年3月,中国和尼泊尔在进行边界谈判时,中方提议将边境线划在珠峰顶峰。但尼方认为,珠峰完全在尼泊尔境内,与中国无关。甚至中方建议给这座山起一个统一的名字都遭到了拒绝,理由是:“你们中国人都没上去过,怎么能说是你们的?”

1960年3月始,登山队先后三次向珠峰发起挑战,但都以失败告终,登山队抱着“不惜一切代价,哪怕剩下最后一个人也要登上去”的决心,毅然决然继续组织攀登。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再次向珠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的壮举,打破了西方认为无法从中国境内登上珠峰的臆断。十五年后,中国登山队带着仪器与装备,又一次向世界屋脊进军,五星红旗飘扬在世界最高巅。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一大地测量队首次精准测量了珠峰高度——8848.13米。

《攀登者》:影片拍摄本身就是“攀登”的过程

爱国情怀在中国的电影银幕上从未缺席,但不是每部带有爱国情怀元素的电影都能燃爆票房。吴京先后参演的《战狼2》、《流浪地球》和《攀登者》,都带有爱国情怀的标记。如果说爱国情怀是基础,吴京作为中国电影的革新者,才是影片成功的综合要素。

吴京这几部参与主演的电影都触及了中国电影史上少有人触及的领域。《战狼》,开创国内军事动作片潮流;《流浪地球》,开创国产科幻电影新纪元;《攀登者》,登山冒险题材的新路径。

短时间内,我们会记住一个流量明星,然而真正被书写在历史上,被人真正铭记的永远只有那些为这个时代创造出划时代意义的先锋者。

《攀登者》:影片拍摄本身就是“攀登”的过程

04 影片的一些遗憾

前面写了我对《攀登者》中感人和可圈可点的部分。最后再写写个人心目中,这部作品的遗憾吧。

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爱情线相对多余,分散了作品的核心主题。爱情固然是艺术永恒的主题,但这部作品最核心的主题仍然是爱国。所以爱情如果不能与爱国融合在一起的话,就会打散了一部作品的“神魂”。

其次,登山戏的节奏虎头蛇尾,登山的惊险场面运用太多,后面高潮上不去,容易审美疲劳。

最后,是剧中其他角色的人设相对扁平化,不够生动。除了张译饰演的曲松林设置得比较饱满,其他的角色的单薄使得观众内心多少有些疑惑,这些人物为什么要生硬地穿插进来。

不过,这些也仅仅是我个人对影片的一些感想,这些遗憾不影响我对《攀登者》的敬意。

《攀登者》:影片拍摄本身就是“攀登”的过程

演员张译说:“我觉得这部电影是中国电影人集中了很强大的力量,诚心诚意、认认真真地给新中国70岁生日做的一份贺礼。”

《攀登者》是国内首个以登山为题材的电影,是一次新的探索与突破。用电影语言讲述真实的中国故事,充盈着家国的使命与信仰;用赤诚匠心刻画丰满的攀登者形象,彰显着集体的凝聚与精神。

《攀登者》演绎的是与信念有关的生死攀登,正如那句名言“山就在那里”,他们是不该被遗忘的一群登山者。欣慰的是,国人登顶珠峰的历史终于被搬上大银幕了。

一个民族,总要有望向远方的探险精神;总要有敢于做梦的先行者。

这是攀登者的使命,也是攀登者的告白。

致敬!攀登者!

致敬!拍摄《攀登者》的“攀登者”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