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畢竟很多人在國慶期間選擇觀看主旋律的影片,可能就是衝着精神原子彈去的,也可能就是衝着哪部電影,更能夠感受到民族自豪感去的。作爲在上映前,這次國慶檔期三部主旋律影片中,期待度最高的《攀登者》,終於還是在李仁港導演的帶領下,不負衆望的,沒有達到大家的預期。

作爲在上映前,這次國慶檔期三部主旋律影片中,期待度最高的《攀登者》,終於還是在李仁港導演的帶領下,不負衆望的,沒有達到大家的預期。

演技超百分

其實這部電影來說,也不能說拍的不好,如果單純的作爲一部電影來看,導演的分鏡,演員的表演,水準還是可以達到及格線,但作爲一部主旋律的電影,擁有這麼多一流的演員,故事還是以十分堅實的真實事件做背景。但最終影片呈現出的效果,在主旋律的表現上,確實過於委婉了。

影片演員的演出,真的是一百分,都給你做到兩百分的效果。也是得益於演員演技的全程在線,保證了影片的基礎感受。

每位演員的眼裏,都蘊含了太多的故事,有的時候不需要對白,僅用神情的把控,都可以讓觀衆感同身受,尤其是吳京這次將鐵血男兒的柔情,展現的那叫一個淋漓盡致。但影片中,章子怡過分的嬌羞,導致神態有些刻意,這也是整體表演中,唯一的敗筆。

兩塊特效

特效雖然不是影片的主打內容,但徐老怪作爲影片的監製,通過與之前指導的特效影片進行對比,就會發現這次大部分的特效,5毛談不上,但最多也就不到兩塊。

可能是希望通過刻意營造,比較髒比較昏暗的鏡頭,給觀衆更多的年代感和代入感。但一看就很假的特效製作,退一步講,是不影響觀看,但可惜,沒能給到觀衆最好的答卷。

問題不少

影片最大的問題,是落在了劇情的編排上。

因爲改編自歷史的真實事件,除了影片主要呈現的內容——與尼泊爾商討珠穆朗瑪峯的主權歸屬問題,爲了寸土不讓而攀登珠峯的這個點以外,此段歷史中,還有主席半身像與平叛。這兩個重要的事件關鍵點,在影片中都沒有展現,是劇本改編的問題之一。

問題之二,則是因爲影片加入了過多的感情線。

不是說這些感情線的加入不好,至少在前期,感情線的比重,配合第一次登頂珠峯前後的劇情鋪墊,讓吳京的這個角色,變得有血有肉,鮮活了起來,甚至都讓吳京開掛的體術,不再那麼出戏。

可影片中後期,多處段落表現無力,主線和感情線過多的內容,全都擠壓在了一起。混亂的劇情編排,讓觀衆已經分不清,哪些是真實的歷史,而哪些是爲了電影增加的戲劇化處理。

穿插頻繁的感情戲,讓本應該可以感染觀衆的多處橋段,變得瑣碎無味。角色在中後期也都逐漸工具人化,浪費了如此多的一流演員貢獻的演技。

主旋律不夠

對於歷史事件而言,不單單是登珠峯遇險這麼簡單。故事的背景,就註定了影片主旋律的基調,一定要直接,但把愛國情結用男女之間的小愛包裹起來,彎彎繞繞的去凸顯大義。

比重失當,就有了喧賓奪主的意味,在原有事件的基調下,不如直接給觀衆一個精神原子彈,就是讓你感受當年這個事件的感受,就是讓你看到當年這個事件的容貌。如果影片的立意再硬一點,總會比現在這種雪山上的愛戀,口碑要好些。

在這15年間,兩次成功登頂的過程中,不管是角色的成長,還是登山常識的普及,亦或是當時民衆的期待。隨便挑挑揀揀,拿出來做故事的銜接、填充,都會是一個更好的選擇,畢竟那一步一步用血肉留下的腳印,哪一步不動人?

但影片最後,用大篇幅的愛情,來襯托這份登山的不易,這份愛國的情結,可能還是導演,真的無法感同身受到,我們需要的那一份主旋律吧。

畢竟很多人在國慶期間選擇觀看主旋律的影片,可能就是衝着精神原子彈去的,也可能就是衝着哪部電影,更能夠感受到民族自豪感去的。這一次,不怪吳京選錯了題材,只怪吳京跟錯了導演。如果這部影片的導演,換成了吳京,效果是不是會好一點呢?

影片結尾的紀實影像資料,有着前面整部影片做鋪墊,只需要畫面中幾個人簡單的笑容,就已經能夠直觀的傳達給我,登山隊當年所揹負信念,所完成的使命,還有那一份責任的傳承。

最終,本來最不看好的《中國機長》,在點映後的口碑反而是超過了《攀登者》。通過近幾年中國電影市場的逐漸成熟,以及觀影人羣的水平越來越高。糊弄、質量不過關的影片,已經很難能拿到不予以匹配的高口碑和高票房了。

那麼最後你要問,《攀登者》能看嗎?

我的回答是,能看。

那你還要問,值得二刷嗎?

我的回答是,不值得。

好啦,以上就是本期電影小鎮的全部內容了。

商務微信:A17865519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