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1984:多一個人看,就多了一份自由

小說《1984》寫於1948年,喬治·奧威爾肯定算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預言家,他以超越時代的、如先知般冷峻的洞察力預見了壯觀的未來世界:冷酷、全能、能夠不停修改歷史的高度集權專制制度災難性的未來,他筆下那些既荒唐又恐怖的情景不斷照進了現實,而他只用了兩個人的愛情故事,就證明了人類內心所有的陰暗。

1956年時曾有人將它搬上銀幕,對原著作了很大改動,改編得並不成功。上世紀80年代,芝加哥一名年輕律師馬文·羅森布拉姆說服作者的遺孀,取得了小說的電影版權。

1984年10月,導演邁克爾·雷德福準時地把《1984》這部位列“反烏托邦三部曲”之首的小說搬上了銀幕,以向這位天才預言家致敬。電影在倫敦公映後,引起一些國家的不滿,但觀衆反響很大。

小說中1984年的世界被三個超級大國所瓜分——大洋國、歐亞國和東亞國,三個國家之間的戰爭不斷,國家內部均實行高度集權統治。

電影1984:多一個人看,就多了一份自由

男主人公溫斯頓就生活在大洋國,他是真理部紀錄司的幹部,有才華,有魅力,在工作中逐漸對自己國家的最高領袖“老大哥”(Big Brother)產生懷疑,成了思想犯,意圖改造世界,推翻老大哥。

電影就是在一片震耳欲聾的吶喊聲中開始,一羣面目猙獰的羣衆聲嘶力竭地吶喊,表達着對叛徒義憤填膺的憤怒,對敵對國咬牙切齒的仇恨,對老大哥無比虔誠狂熱的崇敬。

女主人公裘莉亞,年輕性感,有點小雀斑,主動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他主動對溫斯頓表達愛情,狡猾勇敢地安排兩人見面的機會。對溫斯頓思考的大話題,她一聽就犯困睡着,她說:“親愛的,我只對我們自己有興趣。”

在物質極度匱乏的情況下,她努力搞來一條真的麪包、上好的咖啡、真的糖和茶葉以及巧克力,和他一起享受咖啡的香,驚歎巧克力的柔順細膩,享受着當下,是整個陰暗色調裏最溫暖動人的一幕,他們見面時那片綠色樹林簡直讓人如劫後餘生般地感動。

電影1984:多一個人看,就多了一份自由

她一語道破天機:“那些混蛋什麼都有”,烏托邦宣揚人人平等,而實際上卻是等級森嚴,特權意味着一切。就像奧威爾的《動物農莊》中寫的那樣:“在這裏所有動物生來平等,但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

她就用一頓美食、偷偷化一次妝、穿一次裙子、主動愛一個人這些小小的方式,來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反抗那種鐵幕下的奴役。

問題是在一個所有的一切都被奴役的地方,一舉一動都被電幕監視着,所有個人的權利都被幹涉剝奪,所有的觀念、思想都被控制,能用的詞語越來越少的社會,溫斯頓的反抗顯然是以卵擊石,加速被摧毀,在“友愛部”內部清洗的思想改造後,最後成了肉體尚在、精神滅亡的“思想純潔者”。

電影1984:多一個人看,就多了一份自由

他的心中已沒有人性,沒有愛,他也親手摧毀了裘莉亞,那是對思想罪的最大懲罰。即使他們行動自由了,他和她,不過成了一具行屍走肉。

電影中表現摧毀溫斯頓的信仰信念時,似乎少了點書中給人帶來的令人震撼的恐懼,有些關鍵情節沒有表現出來,比如日記、新話、溫斯頓對奧勃良的複雜感情,比如他寄託在無產者身上的希望。也許二小時的電影在奧威爾的思想面前還是太薄弱了。

電影1984:多一個人看,就多了一份自由

奧威爾是少數既是一個好小說家,又是一個好思想家的人,他只用了一句“老大哥正在看着你!”就完全表達出他的思想,將無所不在的監視與控制講得透徹。

那三句著名的口號:

戰爭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無知即力量

而自由的意思是什麼?

“所謂自由就是可以說二加二等於四的自由。承認這點,其他一切迎刃而解。”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