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10月1日),在北京市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大會的現場,“羣衆遊行”成爲慶祝活動中頗吸引眼球的靚麗一筆。36個方陣、70組彩車和10萬餘羣衆爲觀衆們展現了一幅流動的史詩,彰顯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這70年間,從曾經的篳路藍縷到如今的繁盛富強的偉大征程。

9月25日,羣衆遊行總導演、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肖向榮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此次羣衆遊行的設計強調“自由、生動、歡愉、活潑”的情感表達,在整體的畫面裏面,通過小故事、小畫面,通過音樂的串聯,形成70年中國人民建設奮鬥的壯美畫卷。

專訪70週年國慶羣衆遊行總導演肖向榮:只有人聲才能直達人心

在肖向榮看來,本次的羣衆遊行,主要三個特點:

第一,整個羣衆構成最豐富;

第二,遊行元素的多維互動最豐富;

第三,遊行羣衆情感表達最豐富。

9月30日,在盛會開啓之前,紅星新聞記者在北京專訪了羣衆遊行總導演肖向榮。

“羣衆遊行最核心的整體設計理念,一是讓遊行羣衆迴歸遊行本質——即誰的故事誰來講;二是要讓羣衆遊行迴歸真情,去掉程式化的表演和技術化的手段,讓羣衆表達出真感情;三是體現了一種“素樸”的美學追求,即表現時不追求高精尖或浮華的表現,而是迴歸羣衆,讓他們表達與自己身份相符、與自己的情緒合適的情感,讓他們自然而然形成一種對祖國母親情愫的表達。”肖向榮表達了他內心對於此次羣衆遊行的理念。

今日的羣衆遊行活動,別具一格的開場儀式收穫不少好評,這種形式開場儀式正是導演團隊的精巧設計。四位小朋友的童聲清唱伴隨着3000人無伴奏混聲大合唱震撼了整個天安門廣場。肖向榮告訴紅星新聞記者,他希望通過這種形式表達出“於萬籟俱靜中傾聽一顆赤子之心”的感覺。“只有人聲才能直達人心。”

千人無伴奏大合唱唱響天安門

這是新時代下全新的儀式感

紅星新聞記者:這次開場非常吸引眼球,崇高感和神聖感讓人印象深刻,你們爲什麼要這樣設計?

肖向榮:大家可以看到,開場是非常靜謐的。四位小朋友清唱,然後帶着3000人的無伴奏混聲大合唱。這種構思其實非常有風險,因爲在這麼大的廣場上能演奏演唱本身就已經非常不容易了,然後我們還是無伴奏混聲四部合唱,所以非常的困難。

但是這個想法我還是很堅持,因爲我需要一個極其純粹的、安靜的,有儀式感的開場。因爲我覺得中國人對於熱熱鬧鬧的東西很習以爲常,所以“熱鬧”對他們來說其實沒什麼感覺,我希望能讓中國人感受到新時代下的一個全新的儀式感。重要的是,我們如果不抓住開頭這兩分半鐘的話,後面就再沒有機會安靜下來了,所以我覺得這種開場非常重要。

當萬籟寂靜的時候,我們來傾聽一個赤子的心聲,他在你的耳邊訴說:“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祖國。”我希望這訴說裏面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都能在億萬觀衆的腦海裏浮現出一種畫面——藍天白雲,白鴿飛翔,一派祥和。這個畫面需要想象出來,而不是通過技術直觀地展現出來。

當大合唱響起的時候,我希望電視機前的觀衆和廣場上的人都能重溫這首歌,讓每一個字都經過他的腦海裏面形成畫面,他就能知道今天的中國是多麼來之不易,有無數的故事隱藏在這些歌詞裏面。

這種開場的形式會在人們心中形成全新的畫面連接,這是拿交響曲或者大聲的伴奏無法達到的效果。

只有人聲才能達直達人心,我是這樣想的。

不同類型人羣組成美好生活方陣

用生動笑臉傳達對祖國的愛

紅星新聞記者:“自由、生動、歡愉、活潑”是遊行活動的主要精神,這些關鍵詞你們是如何設計表達的?

肖向榮:首先重要的是,如何理解“自由、生動、歡愉、活潑”這八個字。

先說自由。原本我們覺得表達“自由”很簡單,有人提議說挨家挨戶把羣衆組織好,然後讓羣衆們上街去自由的走。後來發現,這種方式不行,因爲這種形式最後可能只能表達一個主題,它不符合一個基本要求——以不同的主題小方陣講共和國的故事。

自由,並不是形式上的,而是體現在表達上的。具體來說,我們先梳理了東西方各國的一些羣衆遊行表演,然後又梳理了一下建國以來的羣衆遊行。在梳理中我們發現類似建國初期和35週年的時候,羣衆遊行都有非常自由的表達方式,那是我們中國人很久違的一種表達,所以我們決定抓住了這一點。而爲了理解這一點,我們不斷地深入到羣衆裏面,去和羣衆對接,去跟羣衆瞭解,然後纔有了現在的表達形式。

比如像美好生活這個方陣,它裏面有十個不同的類型人羣,比如新婚夫婦、小朋友、老年模特、廣場舞大媽、快遞小哥等等,他們都有自己的獨特表達。我想這就是代表一種自由:人民能用自由的方式去表達對祖國的愛,人民有最生動的笑臉去傳達對祖國的愛。這些內涵都貫徹在我們的各個方陣中,它們既是我們的起點,也是我們未來的評判一切創意最後能不能實現的終點。

其實這次的羣衆遊行有一個重要的背景——十八大以來的新時代,中國國力達到了一定量級,我們開始逐漸往世界中心遷移。所以我們希望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去體現中國人的自信和豪邁。

紅星新聞記者:這個過程中又是如何打開藝術家想象力的?

肖向榮:非常多,共和國曆史裏有很多故事都是不得不提的經典。比如開天闢地,就要體現“沒有共產黨,沒有新中國”,就要從建黨這個故事開始講起。但是今年我們在這個經典的段落裏邊,採用了藝術的方式來進行表達:設計出彩車的上下通道,遊行的演員們可以一邊遊行一邊走上彩車,表達一種迎接革命的感覺,然後這種氛圍就可以迅速點燃整個方隊,這種人車互動的形式,放在以往是絕對不會這麼想。

類似的藝術設計還有很多,我覺得它們能夠體現一種感覺:新時代以來,中國社會滿足了人民對於美好生活的需求;人民得到極大的滿足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長安街上的自行車流

生動再現改革開放初期

紅星新聞記者:這次羣衆遊行很多讓人大呼“接地氣”的表現形式,你們是如何設計的?

肖向榮:我主張“誰的故事誰來講”。爲了設計符合不同羣體的羣衆遊行表現方式,導演組會沉下去和不同的羣衆團體一起工作,然後才能知道他們這個行業裏最具有代表性的東西,有的行業是道具,有的行業則是說法。

比如說北大方陣,他們就會喊“團結起來!振興中華!”這個口號其實很耳熟,因爲北大當年在35週年國慶的時候就這麼喊的,這就是北大的傳統。我覺得這是很巧妙的,它把那個年代的記憶跟一個大學的精神融合到了一起。我舉這個例子就是想表達,如果導演組閉門造車的話,那就永遠想象不到這麼多有意思且貼近羣衆的表達方式了。

紅星新聞記者:這次的羣衆遊行體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70年的歷史變革,這種大時間跨度的表現節奏和形式如何把握?

肖向榮:在設計上,我們遵循從建黨到建國,從中國初期到改革開放這樣的一個大脈絡,所以我們會選取歷史節點裏面共有的社會記憶爲切入點,這樣就能喚起整個社會的共鳴。

比如說,我們有三個情景方陣中,其中的第一個方陣,表達的是社會主義初期到改革開放前期,而這個方陣是由幾百輛自行車構成的。它再現的是改革開放初期那會兒中國人的啓蒙狀態,即家中唯一的大件就是自行車,然後長安街上的自行車流又給很多中國人留下深刻的記憶。當時那個年代的集體舞是青春圓舞曲,當前奏響起來並配合上自行車鈴的時候,我想它能喚醒一代中國人的記憶:中國人終於可以有夢想了,終於可以有選擇了,終於可以去追求自己的人生了,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以此類推,我們在很多節點都設計了類似的東西。比如講述汶川大地震的時候,我們希望表達一種中國人民不可戰勝的精神。而在新時代,除了重大事件以外,我們還把一些重要的理念也放了進去,比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等。

實際上,通過唯美的藝術形式把政治性的理念表達出來,這也是今年的一個新特點。但是我們表現出來的效果能讓老百姓一目瞭然,不會讓大家去猜很久都不知道我們到底想說什麼。

廣場舞大媽和外賣小哥成遊行隊伍風景線

這是想提高所有人民參與感

紅星新聞記者:羣衆遊行裏面有一些挺有意思的羣衆,比如說廣場舞大媽和外賣小哥,導演組爲什麼要選擇這些羣體?

肖向榮:這些羣體其實是新時代以來的新職業和新社會構成,它們也是個社會人羣的組成部分。這些新職業和新羣體我們都要關注到,一個也不能少。說一千道一萬,這次遊行到底是爲了什麼?其實是想提高所有人民的參與感,這是這次遊行的最基本。

家裏有了喜事,當然希望每個人都能參加,所以廣場舞大媽和快遞小哥作爲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也需要參與到遊行隊伍裏面去,也呈現了非常亮麗的一道風景線。中國進入新時代以來,社會各界的人羣構成已經發生了結構性變化,但我們依舊是誰都離不開誰。

10萬人羣衆遊行隊伍如何調動指揮?

各個方陣根據職業或單位募集成員

紅星新聞記者:這次的羣衆遊行參與數量超過了10萬人,這麼多人是如何調動和指揮起來的?

肖向榮:首先我們有一個總指揮部,裏面會有六個分指揮部,然後這六個分指揮部又會分成各個方陣,由各個方陣去根據職業或者單位去募集遊行羣衆成員。遊行羣衆募集有單位推薦和自願報名兩種方式,然後再逐步形成你們現在看到的這樣一個人羣體量。

這個恰好也是我認爲的羣衆遊行的亮點,即體制上的優勢。只有我們才能夠保證這十幾萬遊行羣衆有序的在北京城裏面活動,還能做到不擾民。要做成這件事,需要城市提供保障,也需要我們這種體制的優勢,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其他城市都做不到的。

紅星新聞記者 嚴雨程 趙倩 北京報道

攝影 王勤

編輯 邱添

專訪70週年國慶羣衆遊行總導演肖向榮:只有人聲才能直達人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