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紀念劉智明君)

劉智明帶隊參加第一屆武漢馬拉松醫療保障工作。(左六是劉智明) 本文圖片受訪者供圖
劉智明帶隊參加第一屆武漢馬拉松醫療保障工作。(左六是劉智明) 本文圖片受訪者供圖

劉智明永遠地離開了。

妻子蔡利萍記得,2月3日晚上,丈夫躺在武昌醫院重症病房裏給她發來的信息。

那是劉智明被送進重症監護室的第10天,這位年過五旬身高一米八的健碩中年男人,已經虛弱到說不出話來。

“昨晚折騰了一晚上,怎麼搞氧合上不來,我以爲我要死了,缺氧,煩躁,全身虛汗。今早打了呼吸機,好多了。”

丈夫發來這段話時,蔡利萍正在武漢市第三醫院光谷院區重症病區忙碌着,因爲她是這個病區的護士長。

第二天中午,蔡利萍結束了連續7小時的工作,趕忙掏出手機,查看丈夫是否回了消息。進病區前,她接連撥出四個視頻通話都沒有接通。

“我來陪你吧。”視頻終於接通了。

屏幕那頭,劉智明搖了搖頭。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劉如恩和劉智明是相識20年的摯友。

2月17日晚上9點半,得知劉智明生命垂危的消息,劉如恩趕忙給他電話,卻始終無人接聽。

疫情爆發以來,兩人曾在大年初二通過一個電話,電話中,劉智明聲音沙啞,向好友傾訴院裏牀位緊缺,感到困難重重。

沒說幾句,同在一線忙碌的劉如恩匆匆掛斷了電話。他不知道,劉智明那時已確診新冠肺炎,住進重症病房,在病倒之前,他曾持續低燒一週。

2月18日,在用ECMO治療17小時後,劉智明走了。

電話裏的一聲“再見”成爲永別。

後右二劉智明、前中是王倫長、前左一塗漢軍、後左二羅傑
後右二劉智明、前中是王倫長、前左一塗漢軍、後左二羅傑

最後時刻

時間倒回1月21日下午四點,因受疫情影響,武昌醫院被徵用爲武漢市第一批定點醫院,準備接收發熱病人。

武昌醫院副院長黃國付說,接到指令以後,留給他們進行發熱門診改造的時間只有兩個小時,四點半召開職能部門的動員會,五點又要召集全體臨牀一級主任討論,會議一個接着一個,劉智明都參與其中。

武昌醫院紀委書記洪毅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當時院內仍有499名住院病人,需要在三天內完成轉移,因爲院區需要臨時改造,包括劉智明在內的院領導24小時待命,連夜開會,商量人員調配。

劉智明的妻子蔡利萍今年47歲,是武漢市第三醫院光谷院區重症病區護士長。當時她就有些不放心,早在1月20日前後,丈夫便開始輕微發熱、全身沒勁。只不過當時,她並未意識到,出現在丈夫身上的反應就是新冠肺炎的症狀。

洪毅透露,在“備戰”前期,因對防控疫情的意識不夠全面,劉智明曾戴佩着一級防護設備進入過ICU,當時裏面躺着多位疑似新冠肺炎患者,感染或起於當時,“他是神外的專家,對每個病人的瞭解都需要深入一線”。

1月22日上午六七點左右,蔡利萍又接到劉智明打來的電話,說醫院很忙,就不回家了,馬上要上班:“我當時感覺他呼吸有點急促,就跟他說他呼吸有點問題,不能輕視。”

也是這一天,劉智明還曾跟洪毅一起在單位食堂喫飯,曾說起自己的眼睛有點不適。洪毅以爲他在開玩笑,還調侃說“你能喫能喝能跑,哪裏都不像得病。”

當天,劉智明測過兩次體溫,一次是三十六度八,一次是三十七度。下午,他打電話告訴告訴妻子,自己走路氣喘,疑似感染,已經在武昌醫院接受治療。次日,劉智明確診。據湖北省衛健委通報,1月23日,武漢市新增確診病例70例,累計確診495例。

1月24日,在本該屬於團圓的除夕夜,劉智明因病情加重,被轉入武昌醫院重症監護室(ICU)。此時的蔡利萍也已經提前回到自己的崗位上,只能透過視頻電話瞭解丈夫的病況。

住院後,劉智明起初高熱不退,伴隨氣喘;高熱退去後又出現呼吸窘迫;一度氧飽和低到80,怎麼都上不去。即便如此,得知自己病情惡化,劉智明仍叮囑主診醫生,“如果萬一,不要插管搶救”。

2月4日下午,結束連續7小時的工作後,蔡利萍穿着深綠色的短袖洗手衣,俯在一堆紙箱子裏清點庫存的醫療裝備。

早晨進病區前,她給躺在武昌醫院重症病區的丈夫劉智明撥去四次視頻通話,都沒有接通。

前一晚,劉智明給蔡利萍發微信說,“昨晚折騰了一晚上,怎麼搞氧合上不來,我以爲我要死了,缺氧,煩躁,全身虛汗。今早打了呼吸機,好多了!”

視頻電話接通後,蔡利萍對劉智明說:“我來陪你吧。”屏幕那頭,不能說話的劉智明,搖了搖頭。

據長江日報報道,1月27日,武漢市第三醫院光谷院區正式開始接收患者,僅一天半時間,所有病區全滿,蔡利萍所在的重症病區壓力巨大。

一頭是躺在ICU裏的丈夫,一頭是同樣被新冠肺炎折磨的患者,有幾次,她狠下心,想放下手裏的工作去陪護,但都被劉智明拒絕了。

2月14日,劉智明從武昌醫院轉入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後,開始接受插管治療。

2月17日上午,醫院給他上了ECMO(俗稱“人工肺”)急救,一天後,他終因搶救無效離世。

80歲的十堰市太和醫院名譽院長、原黨委書記王倫長亦痛惜不已,賦詩一首,送別劉智明
80歲的十堰市太和醫院名譽院長、原黨委書記王倫長亦痛惜不已,賦詩一首,送別劉智明

拿“繡花針”的陽光男孩

得知劉智明殉職的消息後,十堰市急救中心書記、主任、研究員劉家敏抓起電話,給與他曾有過交集的人們逐一打去。

一張瓜子兒臉,愛笑,一笑牙齒露出來,很陽光——劉家敏記憶中的劉智明像是永遠活在22歲。

1991年7月,22歲的劉智明從原湖北醫學院本科畢業,被分配到原鄖陽地區人民醫院外三病區從事神經外科臨牀工作。

當時,劉家敏是醫院的宣傳科長和團委書記,還是共青團員的劉智明是科室的團幹,經常參加青年活動,爲人爽快,熱情仗義。

“外科醫生都有活力,工作上好學上進,大家都很喜歡他。”劉家敏告訴澎湃新聞,劉智明剛入行時,師從當時的院長、現湖北醫藥學院黨委書記塗漢軍。

寫病歷,查房,做手術,劉智明樣樣細緻。腦外手術是個精細活,業內稱爲“繡花針手術”,需要膽大心細,“他可以做到”。

九十年代初期,鄖陽醫院雖爲湖北省第四大醫院,但院內本科生不多,初來乍到的劉智明自然被“推”上了手術檯。

1993年,剛拿手術刀不久的劉智明接手了一個棘手病例:三歲的小女孩從樓上跌落,落下嚴重的腦外傷,昏迷了60多天。

當時,女孩的爸爸幾乎想要放棄,劉智明是管牀醫生,負責照顧,他鼓勵孩子媽媽,曾有類似病情成功拯救的先例,緩解了她的焦慮。

劉家敏記得,劉智明還會陪着孩子的媽媽一起唱歌,給昏迷中的孩子按摩。最終,奇蹟發生。

工作之餘,劉智明喜歡跟着老師琢磨技術,他曾對劉家敏說,對於未來,自己沒有太多的想法,就是當個好醫生,把手術做好。

劉智明的家在十堰農村,和很多農村出來的孩子一樣,他心思單純,手腳勤快。見到同事住的樓層高,他便主動幫忙搬送液化氣罐子。

週末閒暇時,劉智明和年輕的同事們一起,相聚在位於青松坡的單身職工宿舍,唱歌、跳交誼舞、打籃球。劉家敏是團委書記,組織醫院同事自創“文化節”,其中一個環節是時裝表演,身高一米八的劉智明穿着西服走來,“驚豔”全場。

“那時候大家都還年輕,食堂很便宜,工資待遇一般,但是人都很樂觀,彼此沒有隔閡。”在沒有手機和電腦的歲月裏,聽單位樂隊的live是醫生們的一大消遣。劉智明總是早早來到,幫着樂隊佈置場地、搬樂器。

1995年,劉智明離開十堰,隻身前往武漢工作。臨走時,劉家敏還對他說,機會挺好,“在武漢工作好啊,有機會再見。”不過,因工作忙碌,此後他們相見大多是在開會時,但劉智明仍會禮貌地問一句:“最近工作好嗎?”

疫情發生後,同在一線的劉家敏並不知道,劉智明已經感染。直到2月17日深夜,他從朋友處得知劉智明已經上了人工肺,心裏就有了最壞的打算。

醫者不能自醫。

這一次,曾挽救過許多生命的劉智明,無法救回自己。

“拼了命做事” 

無論是在鄖陽醫院,或是武漢三院,還是武昌醫院,劉智明的拼勁幾乎無人不知。

39歲的武漢三院神經外科醫生李維此前是劉智明生前任院長時帶領過的醫生之一,在他看來,武漢三院神經外科的進步,就是在劉智明關照下一手創辦和推動的。

李維告訴澎湃新聞,早先神經外科在武漢三院並非獨立科室,劉智明在任期間,主動聯繫北大人民醫院的專家,在院內開展三叉神經痛和麪肌痙攣的手術研究。

李維口中的專家正是劉智明的好友劉如恩。劉如恩在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神經外科攻讀博士期間,結識了同在協和進修的劉智明。

劉如恩記得,當時已經參加工作多年的劉智明仍然堅持週末看書,學習業務,兩人因此走近。他發現,劉智明極度敬業,不管值班與否,他都會半夜就起來跟着老師上臺做手術。

博士畢業後,劉如恩被分配至北京工作,專攻功能神經外科,他們用顯微血管減壓治療面肌痙攣和三叉神經痛。劉智明上任後,也想將這一療法在武漢做起來。

爲了請來北京的專家,劉智明多次親自開車將當時接受中央組織部派遣、正在江西省人民醫院擔任副院長的劉如恩接到武漢。

劉如恩向澎湃新聞回憶,有一次週五,他院裏的會議一直開到晚上六點多,劉智明中午開車趕到了南昌,一直等到他散會才接他去武漢,抵達時已是午夜。

還有一個週日,劉如恩要從武漢趕到宜春開會,劉智明在出發當天的早晨還安排了五臺手術,他堅持在做完手術後,親自開車送劉如恩去宜春。

爲何不考慮將手術改期?劉如恩說,劉智明告訴他,因爲病人離開武漢就報銷不了,想讓他們在家門口做手術,情願犧牲自己的時間。

在劉如恩看來,劉智明爲解決武漢當地人能在本地享受到高水平的醫療服務,犧牲了太多自己的時間。劉智明常常會跟好友唸叨,在武漢,協和醫院、同濟醫院、中南醫院、人民醫院的神經外科都很厲害,武漢三院要想發展並不容易。

接站、送站,早班、晚班,劉智明似乎從來不知疲倦。“其實醫生三班倒,起早並不容易,但我每次下來喫飯,他準早早在大廳等着,多少年一直都這樣,他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劉如恩說。

努力終有回報,武漢三院三叉神經痛和麪肌痙攣的手術研究大獲成功,並從此成爲在湖北省內有特色的業務之一。與此同時,神經外科在武漢三院被劃歸成爲獨立科室,劉智明擔任科室主任。

神經外科科室成立後,劉智明還積極推動科室參加武漢市市級重點學科評審,評審期間他親力親爲,在提升業務的基礎上積極準備資料,並幫助神經外科通過了市級重點學科的評審。

同在武漢三院工作的醫生吳薇當時常到神經外科和劉智明及科室醫生護士交流工作經驗,每每感慨劉智明把神經外科“帶得太好了”,“有的主任很在意手術做得是否漂亮,在管理上不用心,但劉智明在醫療和管理上,都很有能力”。

熟悉神經外科的人都知道,病人的術後恢復工作尤爲重要。在其他科室都未配備營養師的情況下,劉智明招進一名專業的營養師協助術後護理。

調任醫務處主任後,劉智明也沒有閒下來,他提出創立醫院的120急救中心,吳薇在此時成了他的下屬。吳薇說,創立之初,劉智明帶着手下幾人籌劃,從“挖人”到找車,從購買物資到設立工作制度,每樣都很上心。就這樣,120急救中心在武漢三院實現了從零到有,建成了三個急救站。

2013年,劉智明調任武昌醫院副院長,完成日常工作之餘,他又琢磨起創立營養科,招聘專業的營業人才,汪倩就是他招募來的第一位營養師。

入職第一天,汪倩在人力部門報道後,前往劉院長辦公室等候商討工作之事。劉智明一直忙着,中間回了趟辦公室,對她說了句:“我書櫃裏很多書,你先看着,我忙完就回來”。

劉智明忙了許久,回來時鞋上沾滿了泥巴。汪倩當時心想,“院長開展工作還真是親力親爲,很敬業。”汪倩說,劉智明很看重創建營養科的工作,一直叮囑他,有困難可以直接找他,他會盡全力解決。

忙活着醫院的大小事宜,劉智明難得在回家的路上露出疲態。武昌醫院前職工史豔和劉智明家住得挺近,有時她開車回家,他會讓她順道載他一程。很多時候,劉智明一上車就睡着了,“都不敢和他說話,他很累的樣子”。

嚴謹與溫和的兩張面孔

除學術和科研以外,劉智明將更多的心思花在了患者身上,即便是手術出院的患者,他也會經常打電話回去,追蹤恢復情況。

李維向澎湃新聞回憶,在2008年,有一位病人在面肌痙攣術後沒有得到改善,劉智明得知後,親自前往監護室瞭解情況,並在監護室不間斷地守護了病人整整一週。

類似的例子劉如恩同樣如數家珍。

一次,在劉智明給患者術後換藥時發現傷口有些血腫。在劉如恩看來,換藥的工作本不必主任親自上陣,且術後刀口有微少的滲血也爲正常現象,依據CT報告即可做出判斷,是否需要處理。

次日凌晨3點,劉如恩的電話忽然響了,是劉智明打來的。原來,他不放心病人的出血,想託好友遠程協助看下CT。劉如恩的判斷是,不需要特殊處理。

劉智明掛了電話,跑回病房觀察,兩個小時後,他又發來一條短信,說病人疼得厲害,血腫又大了一點。劉如恩依舊認爲,不需要作處理。又過了兩個小時,已是早晨7點,劉智明再一次給劉如恩打去了電話,講話的語氣放鬆了許多,“病人的血腫沒再變化,已經平穩”。

又比如教新的住院醫師刷手。一次,一位剛分到劉智明科室的研究生沒有按標準刷,直接進了手術室,劉智明緊接着就跟進去,對着研究生說“不行”,要求他重新刷。如此嚴謹的風格,貫穿在他29年的執業生涯裏。

“如果一個病人他完全相信你,靠的是醫生的服務——無微不至的工作、你對他的耐心和非常精湛的技術,這點他已經實現了。”劉如恩如此評價。

嚴謹並不是劉智明在工作中的唯一面孔。對待下屬,他從不搭領導架子,尤其“關照”單位裏的後生晚輩。

曾與其共事四年的武昌醫院退休職工張莉向澎湃新聞回憶,因醫院120急救中心工作表現不佳,劉智明曾“狠抓”該中心的工作。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爲改善中心工作人員的工作和居住環境,他派人修整了醫院職工和“臨時擔架工”的住房,“要讓他們有工作得有尊嚴”。一番“狠抓”收到了成效,武昌醫院急救中心的工作排名從全市後位一度躍居前列。

回憶共事的細節,張莉數度哽咽。劉智明常常因忙工作忘記喫飯,有時,幾位同事約好一起喫飯,等其他人都喫完了,唯獨他還沒有忙完。

可就算再忙,在很多事情上,他依舊堅持親力親爲。張莉回憶,工會每次組織看望離退休職工,他總是叮囑說“一定要安排在我有空的時候,我要親自去看望老同志”。

武昌醫院的護士小西是去年才入職的,她對着手機屏幕上的新聞消息,忍不住哭了。辦入職手續時,劉智明爲她簽字,第一印象就是,這個院長很平易近人。他問起小西老家是哪裏的,囑咐她加油好好幹。

和小西同年入職的還有王晶。2018年11月,劉智明親自來到黑龍江齊齊哈爾醫學院招人,王晶是他親自選中的精神心理科醫護之一。得知幾個女娃背井離鄉生活不易,幾人所在的南湖院區又沒有職工宿舍,劉智明便在醫院裏爲她們爭取到兩間房當宿舍,作爲特殊的關照,“讓我們有了家的感覺”。

王晶告訴澎湃新聞,他最後一次見到劉智明是在職工食堂喫飯,問完好,劉智明還拉着她跟其他領導介紹,“這就是我從東北招過來的美女!”說罷,還關心她適不適應武漢的天氣。

除了生活上的關照,劉智明更願意將實踐的機會留些給手下,他在一旁手把手地教。李維說,在他的帶領下,同事們的業務能力都提升得很快,“他把自己所學都很毫無保留地教給我們了,即使是在他調去武昌醫院以後,科室的同事依舊非常掛念”。

幾乎所有與劉智明相熟的人都不願意相信,那個凡事親力親爲的神外專家、沒有領導架子的劉院長永遠地走了。

據紅星新聞報道,武昌醫院重症醫學科1月26日被支援醫療隊接管前,醫護人員已連續工作近30天沒有休息,被接管時,武昌醫院共收治了發熱病人469人,其中重症患者30人。

武昌醫院在防疫期間也多次發佈公告,向社會請求物資援助。李維認爲,患者轉院時,劉智明要親自去安撫病人的情緒,可能是在這個過程中傳染的。

疫情爆發後,遠在北京的劉如恩只跟劉智明通過一個電話,那是大年初二,劉智明在電話裏用沙啞的聲音向好友傾訴工作強度大、院裏牀位緊缺,感到困難重重,“身上擔子很重”。

沒說幾句,聽筒那頭吵雜的環境音蓋過了劉智明的嗓音,劉如恩知道,他一定是轉頭忙碌去了,便匆匆掛斷了電話。他沒有告訴劉如恩,那時自己已住在重症病房裏。

劉如恩怎麼也不會想到,電話裏的一聲“再見”竟會成爲永別。2月17日晚上9點半,他看到了摯友生命垂危的消息,立即打電話聯繫,卻始終沒人接聽。

2月18日上午,在上了人工肺治療17小時後,劉智明永遠地離開了,他也成爲官方公佈的第8位在抗疫前線殉職的醫護人員。而在早前的2月13日,國家衛健委曾報告,醫務人員確診感染新冠肺炎1716例。

得知愛徒殉職的消息,塗漢軍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淚眼朦朧中,他似乎又看到了劉智明鮮活的面容,彷彿未離去。作爲劉智明的專業啓蒙老師,塗漢軍曾手把手傳授技藝,在長期相處中,兩人亦師亦友。走上領導崗位後,劉智明也常常和師父討論醫院管理的問題。

“作爲一名優秀的醫生和醫院管理者,面對突如其來的洶湧疫情,他一如既往以身作則,投身戰鬥,成爲這次抗疫戰鬥中犧牲的第一個醫院院長。” 塗漢軍在悼文末尾寫道,劉智明的大女兒正就讀於湖北醫藥學院臨牀醫學專業,他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把她培養成像她父親一樣的好醫生。

得知昔日下屬離世,80歲的十堰市太和醫院名譽院長、原黨委書記王倫長亦痛惜不已,賦詩一首,送別劉智明:“冠狀病毒虐人間,華夏滅疫戰猶酣。驚聞智明歿沙?,老淚縱橫如湧泉。戰疫仍處膠着態,人自爲戰不松弦。瘟神難擋醫魂路,懷揣英烈再向前!”

延伸閱讀
  • 武漢抗疫醫生殉職:本想正月辦婚禮 抽屜裏還有請柬
  • 居家自我排查申報獎200~500元!武漢這個區凌晨公告
  • 政協委員提案建議:將武漢封城日定爲抗疫紀念日
喬元雷 本文來源:澎湃新聞網 責任編輯:喬元雷_NS1098
相關文章